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热力环流 教案

热力环流 教案


究 工合作,借助多媒体网络,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资料查 至关重要的影响
阅并展开分析讨论:
。通过对这个问
1、根据上网查阅资料,表述城市热岛效应的具体含义 题的研究,让学

生能够利用热力
2、结合身边实际及网上所查资料,分析孝感市环境污 环流的形成原理
染企业布局不合理的原因。
,解决生活中的
3、城市热力环流会对市区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产生哪 实际问题,提高
热。
,并培养学生的

其次,根据前面已学知识和本堂课教学内容,设计几 绘图能力和分析
环 个有步骤的问题:
问题的能力。
流 1、地球表面是否冷热不均?
原 2、你知道地球表面哪里温度高,哪里温度低吗?
理 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出“大气在全球是受热不均匀的”话题,导出大气
运动的能量来源和产生的原因。
际 2、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课本P30 知识。
的活动。
五、
根据课本P51“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的相关资
热力环流对
5
案 料和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分析孝感市城市 城市环境、城市
例 布局情况。(在市内有哪些工厂和企业布局不合理?)把 规划有着突出影
探 班级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各成员之间可进行分 响,甚至有时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些影响?利用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知识分析“城市风”的 学生理论联系实
形成原因。
际的能力。这也
4、要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减轻孝感市大气污染,市委 是新课标的要求
市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之一。
→而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拓展:简要分析山谷风的原理,并绘图。
六、 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帮助学生巩固所
教 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 学内容,形成比
三、设计思想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 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 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 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 圈环流、季风环流)起到至关重要的铺垫作用,以及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 掌握的作用。因此,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
学 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较完整的知识体
总 风)→大气垂直、
系。

水平运动构成地区间的热力环流
七、 1、 观察日常烧开水的情形,试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 课后巩固和强化
探 2、 绘制课本P55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所学内容,同时

图。
培养学生动手能

力。

二、板书设计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高一学生从总体上来讲,知识面比较狭窄,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 式,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自主学习能力较欠缺。但好奇心强,有一定的探究欲 望,若是能给予一定的引导,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 习能力。另一方面,地理又是一门跟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突出学习“生 活中的地理”,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实现知识的迂移,是新课程的 一个重要理念。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考虑,采用教学方法如下: (一)教法: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注意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 并借助探究式实验、绘图、分析图表、资料等活动和多媒体演示手段,引导学生 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作为“热力环流”知识的一个拓展, 课本P51的问题研究,限于相当部分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有一定的条件限制,所以 在课堂上,还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手段,以小组合作方式,查阅资料,运用所学知 识分析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并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法:根据目标教学的要求,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带着目标的学习 过程中,采用探究、讨论、活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 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 【课堂系统】
1.地理小实验,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 。为学生能顺力画出环流图埋下伏笔。
2.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 系。 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3.案例和拓展探究。山谷风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 学生的教育目的,教学中简要分析。同时考虑生活实际,引入烧开水场景加以分
验 冰,另一边放热水,将点燃的香放进玻璃缸内并盖上顶 ,并发散思维。
探 盖),其他同学注意观察烟雾的飘动方向。

拓展:这个实验能用其它途径做吗?能不能加以改进

三、 首先,根据探究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由
分 于大气受热不均而引起的大气运动,概括大气运动的类 学生利用已有知
析 型,并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识自主探究学习
3
析与研究,目的是让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 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 现象,再借助多媒体计算机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理 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思考、归纳、表达、交流 的能力。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运动和能量交换”为主题,提出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在理解大气热力状 况的基础上认识气压的垂直和水平运动,进而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 程。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特别强调运用图表得出结论,要引导学生多想象,关 键是理解。 (三)教学的三维目标
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黄石六中 陈登虎
【课前系统】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
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本节课主要讲述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 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 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 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天气系统”“气候类型的成因”“洋流的成因”等做好 铺垫,这些知识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和知识延伸,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 整个章节的基础,是第二章教材的教学重点。 (二)课程标准分析
二、学生分析
2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其表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 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 起来。所以,感到很难把握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 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课前学生必备的 相关知识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认识不足,部分学生空 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再次,展示热力环流flash课件,分析热力环流原理和
气压的变化以及气压与气温的关系。
然后,通过习题和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规律。引导学
生绘制热力环流原理图,并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热力环流
的形成过程。
最后,强调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总结
归纳并展示热力环流形成的纲要图。
四、 结合课本P30活动:
培养学生的问题
4
一 、课堂设计

具体操作过程
设计意图



一、 课前先请大家欣赏一首动听的歌曲《军港之夜》,然后 激发学生兴趣,
导 播放视频,介绍孔明灯升空的过程并分析其原理,从而 吸引学生关注本
入 导入本节课。
新课
节内容和生活知 识。
二、 结合课本P29的实验活动:
让学生亲身经历

引导学生并在讲台旁做实验(一个玻璃缸内一边放上 知识的形成过程
1.知识与技能
1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 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 展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 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 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 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②通过小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 、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 (五)教学难点 冷热不均引起气压高低变化和等压面弯曲的特点。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实验器材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理 1、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可提 意识是创新教育
论 示学生进行课后模拟实验,用两个烧杯一个装沙一个装 和素质教育的要 联 水,再用酒精灯把它们加热相同的时间,然后来测温度 求之一。让学生
系 ,而后再让它们冷却一定时间后再测一下温度,并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探
实 海陆风产生的原因。
究生活中的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1. 形成
热力环流
根本 原因
能量来源
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垂直运动
水平方向的气压差异 2、原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