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标准

《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标准

《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标准一、前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迅快速发展的关键。

科技兴农需要大批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的高素质的人才来实现,这是保证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畜牧业是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不但传统养殖业(猪、鸡、牛、羊等)迅速发展,而且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兔、鹿、鸵鸟、犬等)也异军突起,发展迅速。

伴随着养殖数量的大量增加,各种动物疾病随之增多,病情也越来越复杂,每年由动物疾病的发生和死亡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严重地制约了畜牧业健康发展。

兽医临床工作的基本任务,在于防治畜禽疾病,保障畜牧业生产的发展,以加快社会主义畜牧业的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早日实现。

而防治畜禽疾病,必须首先认识疾病,正确的诊断是制定合理、有效防治措施的根据。

因此,掌握兽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十分必要。

(一)、课程性质兽医临床诊疗技术是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兽医专业、畜牧兽医专业类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和临床课程或其它专业课程相互联系起来的一个桥梁性课程。

本课程是以家畜(禽)为研究对象,研究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科。

包括临床诊断技术、实验室检查技术、特殊检查方法、以及外科治疗技术、给药技术、穿刺技术等。

(二)、课程基本理念《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该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技术水平,同时,也应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

《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实践,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设计思路《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标准》的设计是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素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临床水平及终身学习能力。

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本课程自身发展需要三个方面,《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标准》选择了兽医临床诊断技术、实验室检验技术、特殊检查技术和治疗技术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的目标,需要通过学生主动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才能逐步达到,因此,课程内容标准建议教师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二、课程目标(一)、课程总目标在本课程教学结束时,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临床检查的方法和治疗技术;掌握血、尿粪常规检查;理解症状学的诊断意义;识别正常状态和病理状态;一般了解特殊检查的方法,从而能综合分析症状资料,对典型病例做出初步诊断和治疗。

(二)、课程具体目标1、素质:通过教育,使学生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具备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自主创业的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具有服务“三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素质等。

2、知识与能力⑴掌握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能进行常见动物的接近与保定。

⑵能正确运用临床基本检查方法,对常见动物进行一般检查和系统检查。

⑶掌握一般检查的方法、内容和诊断意义。

⑷能正确进行各系统的临床检查,识记各系统、器官的正常状态和常见的病理变化及其诊断意义。

⑸能较熟练地进行血、粪、尿的常规检验,并能正确判定结果。

⑹掌握兽医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技术及注意事项。

⑺了解临床上较为先进的仪器检查和诊断方法。

⑻能对所得临床资料进行判断、分析,并建立诊断。

⑼会正确进行病畜登记和填写病历。

(三)、课程总学时本课程安排在第二学年第1学期,总教学时数60学时,另外,本课程集中实训时间为一周。

三、内容标准表2 兽医临床诊疗技术集中实训的课程内容和要求四、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兽医临床诊疗技术是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动物医学专业、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目标涵盖诊断和治疗技术素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完成这些目标是要通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的。

因此,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

考虑到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特别要注意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

1、教学时,临床检查方法与各系统检查可以前后贯通: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分为临床检查基本方法、系统检查、实验室检查、特殊检查和治疗技术等,其中,临床检查基本方法是临床诊断的基础。

教学时,可以将问诊、视、触诊、叩诊、听诊、嗅诊六大检查方法贯穿于各个系统检查中,前后照应。

2、教学时,理论讲授尽可能少而精,同时采用多样化的直观教学:由于本课程理论学不多,课堂讲授应突出重点、难点。

课程重点内容教科书中有,而重要的学习方法要传授,采用“授之以渔”的方法,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

同时还要把不同的学术观点或自己的见解介绍给学生,除利用教材中插图外,还尽量收集与制作有关的文字资料、幻灯片、挂图、录像片、多媒体课件。

另外,教师可利用动物医院的优势,对于来院就诊的猪、禽、犬、猫、牛、羊典型病例,组织学生针对有关病例进行现场教学,指导学生对疾病进行临床诊疗。

采取方式为:先让学生每5 人一组,根据自己学习的专业知识分别对病畜进行诊断,然后再由教师进行现场诊断和讲解,让兽医专业学生能在实战中得到较好的锻炼和提高,同时老师还把有关典型病例做成录像片保存供以后学生观看。

3、教学时,可以实施启发式教育:如采用以问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其中,问题式教学法可分为课前提问和课堂提问。

讨论式教学方面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部分的内容和查阅参考材料,自选题目,写一篇综述;教师从中选出部分进行宣讲,组织全体同学对演讲内容进行讨论。

通过对学生提问或组织讨论的形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提高教学效果: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结合动物医院有关典型病例进行现场教学诊断实习。

对于本课程的动物外科手术部分,要求学生每人都要熟练掌握常规的外科手术;临床治疗技术部分:要求每个学生通过临床实习,熟练掌握各种动物的投药术、注射术、穿刺术、输液与输血等临床常见的治疗技术。

在校内,动物医院是主要的实习基地,可以要求学生到动物医院在有关临床教师的帮助下参加临床病例诊断、打针、灌药和护理,甚至当手术助手等工作。

在校外,我们也可以与养殖场和兽医院(站) 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为广大本专业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走进社会进行实践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我们应鼓励并指导学生到兽医院、奶牛场、饲养场等从事临床实践。

这样,学生在毕业前后就可以独立进行临床病例的诊疗工作。

(二)考核评价建议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对考试进行准确定位和恰当使用,正确运用“考试”这个教学手段,特别是抓好命题科学化、考试方式多样化、考试内容与评分标准规范化、教师考核自主权扩大化及考试结果分析反馈化等环节,努力探索克服考试中诸如随意性、片面性、偶然性、模糊性和不精确性等弊端,使考试真正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通过考试能使学生主动找出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不断调整学习方法,使考试真正起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

1、考试应体现科学化、规范化,力争实行教考分离:应创造条件实行教考分离,对每门课程建立其完善的试题库,试题采用标准化命题,且能全面反映教学大纲要求。

每份试卷中不同要求和类型的试题应尽可能合理组合,必须包括适量的有一定灵活性且深度适当的综合题,以考核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为了实现教考分离,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施教,确保教学质量;考核时应力争做到所有课程的考试由试题库随机抽取,实行统一考试,集体流水阅卷,按照统一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来对教学进行评比。

这样可避免教师评分标准不同带来的随意性,力求考核结果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2、增大教师考核自主权,实行阶段式考核:教考分离并不意味着严格限制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权力,虽然统一考试的成绩能反映学生对各课程基本理论掌握程度及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情况,但不应作为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和依据,必须兼顾学生平时表现,以避免一次考试定成绩。

因此必须增大任课教师考核自主权,充分保证任课教师评定学生平时成绩的权利,前提是教师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不能凭感情用事。

通过教师考核自主权扩大化,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可激发学生持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投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并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

可有效避免平时不努力、考前再突击的现象,同时考试作弊的动力也将大为降低。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实行寓考于教、阶段式的考核方式。

根据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及授课进度,可将常用的阶段小测验、课堂提问、分组讨论、学习心得等方式组合运用,分阶段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考核学生;对教材中某些内容可让学生先自习,再进行提问考核,有意识地培养其自学能力;也可针对某一章节课程让学生写出自认为是重点、难点或有疑问的内容,甚至可让学生模仿老师编写几题有创意的考题,从中可发现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深浅程度。

通过多种形式的阶段式考核,使教师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入剖析以启发学生,对症下药才能起到事半功倍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在考核过程中呈现的一些新观点新思路又可反过来激发教师教学、科研的灵感,从中受到启发。

3、改革考试内容:命题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能够反映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应该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总结提高,并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既要考基础,又要考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应避免过分侧重对知识机械地记忆与再现,命题应能够使学生在解每一道题时都有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分析比较、融合贯通的过程,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这样更有利于避免死记硬背书本知识来应付考试。

4、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应鼓励教师根据本门课程性质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突出课程的考核重点。

考试方式可包括闭卷、开卷、讨论、答辩、口试、读书报告、文献综述、课程设计、小论文、实践操作等。

每种考试方式各有其特点,单凭一种考试方式不可能全面反映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应采用其中几种方式相互组合以取长补短。

具体应用时应该结合课程的特点,以易于发挥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考试方法为主,辅以其它方式。

既可以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又可以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考核结果更全面;还可以通过奖励措施鼓励并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问题,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