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土中国》看中国农村社会变迁T01014115 新闻汪洁“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是《乡土中国》开篇第一句话。
中国数千年的农业文明的传承,使得乡土性成为我们民族血液的一部分。
尽管时过境迁,物换星移,国人大多还是有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都是乡土性的表现。
费孝通在这本书中对我国的乡土社会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描述,相信很多读者在读完此书之后都会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感,而后微微一笑。
有人评论说:真本书虽然是社会学入门级读物,却有着身后的理论素养作为支撑;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乡土浓浓的气息,没有了让人望而却步的拗口难懂的理论术语,读后却有万条万缕了然在胸的豁然开朗感。
《乡土中国》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独到之处,正是在于研究者深刻的体验到了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的本质不同,从而使用了本土化的研究手法和研究眼光,在各个层面用不同学科的认知手段解析传统的中国社会,为读者呈现出了一个全方位立体的社会图景。
对一个社会的深刻体察,使得作者对于这个社会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对文化的透析式的微观解剖和宏观把握,更使得对这个社会独特的结构和运行有了更精妙的总结。
费孝通先生正是发挥了自己这种多学科交叉的思想,让《乡土中国》带有了更多的学术内涵和意义,赋予这本著作更多的文化情结。
难能可贵的是,学术在《乡土中国》里摆脱了贵族的角色,真正实现了平民化和大众化,真正让大多数人得到了教育。
正如,费孝通先生自己所讲的“我认识到我有义务经常把我的观点让广大群众知道,使他们受到教益”阅读本书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差序格局”,这个概念也是本书作者的一大创举,被认为是对中国人伦关系的一个精妙的概括,在学界上很有影响力。
在提出这个概念以前,费老在书汇总举例,将中西方的社会类型作了很形象的对比。
他将西洋社会的类型称为团体格局:若干人组成一个个团体,就像一捆捆扎起来的木柴;将中国乡土社会的类型称为差序格局:就如同一颗石子砸到水上荡起的一圈圈水纹,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象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作者把社会关系的这种一轮轮波纹之间的差序称为人伦,中国人讲究人伦:君臣、父子、夫妇、长幼……讲的是一种差等关系,这种差等关系各自有它们应该遵守的规则,同时也符合了儒家“推己及人”的思想:以“己”为中心。
在这种差序格局里,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便是以“人伦”为基础的。
当个人以自己为中心,“推己及人”,形成一圈圈的社会圈子时,这圈子是可大可小具有伸展性的。
人们往往根据其实际需要而相应扩大或缩小其圈子的范围。
那么,西方人又是什么样子呢?是团体。
团体内外的人很清楚,他就从最基本的家庭这个概念分析的。
在中国就不一样。
他的伸缩性非常大,你得势的时候可以宾客三千,门庭若市;假如你不得势,也许一个人都不认识你。
可以说我们的网络是以自己为中心,结果就造成了没有一个人和你的网络一样的。
这样我们和西方的不同就出来了,西方要的是权利,而我们攀得是交情,我们讲究是等差。
西方是讲团体,先有一个团体的概念,当然团体不能抹杀个人的,只能是契约平等,而我们却是自我主义,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存在。
因此,我国和西方最大的差异就在于群己、人我划分的基础不一样。
根据“差序格局”的概念,在这样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关系网中,人与人是怎样互动的,整个乡土社会又是如何运作的呢?在书中,费老指出:乡土社会依靠“礼”来维持秩序,所谓“礼”,指的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
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维持社会秩序的不是法律,而是伦理道德及社会习惯。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在于:法律的执行依赖于强制的国家权力,而“礼治”依靠的是传统的力量。
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传统让人有一种敬畏感。
“礼”便是使人们在被教化的过程中产生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教化的根本目的是让人主动服礼,并由个人“克己复礼”而向外推演。
个人在社会中所接受的观念,所学到的知识,尤其是无形的道德规范及道德观念,都是在同一社会中生存的前代人的共同社会经验,是整个社会世代相承的共同的文化取向。
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本质也就是这种建立在相对固定的社群基础之上的稳定的社会结构。
而应当看到的是这种社会结构,无处不体现传统文化或者说是儒家文化的力量。
儒家文化重农抑商,这在乡土社会中也表现得分外明显: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聚居的社会,熟人之间的交往是讲人情、讲相互信任的,如果涉及到金钱等精细的利益计算,对熟人来讲变化四“见外”了,于感情有损。
因此,可想而知,在乡土社会这样讲究人情的社会中,商业是很难发展起来的。
商人追求利润,他必须精于计算,排除感情的干扰,以一种理性的思维来经营自己的产业。
而人情世故一旦涉入商业之中,势必成为商业经营的一块很大的绊脚石。
所以纵观古代的商人发迹史,很少能找出一个在本地发迹的,大多是少年出外,历经艰辛而发财的。
所以中国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悠久,发展显眼的几乎都是农业文明,商业很难发展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这不能否认与乡土社会的特点有关。
而乡土社会这种稳定、不流动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又是基于传统农业的特点而产生的。
讲人情、讲传统的乡土社会实行“礼治”,同样,“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社会生活问题为前提,因此“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而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生产局限于直接或间接利用土地,离开土地难以生存,其结果就是社会流动性差,形成了相对"静止"的社会。
便满足了这个前提,因之她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
在这种“礼治”社会中,人不可以不知“礼”,否则变成了没规矩。
人们视遵守规矩为当然,而诉讼则被看成是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
同时,法治和礼治有可能产生冲突,有些行为在人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却是于法律所不容的。
所以法律在乡土社会是实行不起来的,“无讼”是乡土社会的特点,这种社会结构影响了其中人的行为和人的文化,形成了特殊的制度:每个人拥有着特定的身份,在处理家庭纠纷、解决社会困难的时候就习惯于采用“差序格局”、“长老统治”、“无讼”等“无为政治”的方式。
《乡土中国》著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当时费孝通先生已指出,中国社会已经有了从乡土社会中分离出去而独立存在的一种社会模式了。
放眼今天,六十多年过去了,随着改革开放大门的打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国虽然仍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正向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积极迈进的农业大国。
但是,真正以土地为生,从事传统耕作农业劳作的人已经很少了。
许多生于乡土、长于乡土的人,不再安于“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乡土那苦闷单调的生活,他们怀揣着对美好优越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告别父母、妻儿,离开故土,涌入城市去实现自己的“淘金梦”…正如费老所说:“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
造成这一幕的因素有很多:在缺乏变动的传统中国社会,文化史依靠血缘关系连接起来的。
我们的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它“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现在城乡二元结构中的户籍制度恰恰依靠“地缘关系”来重组社会的结构和网络。
所以说我们出生的户籍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我们的社会身份。
城市就成了一张光鲜亮丽的名片,再加上由于当代社会流动的频繁,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裂痕也越来越大,所以也就出现了孙立平所谓的“断裂社会”。
而城市就像工业文明炼就的一块巨大磁铁,把乡土社会里头一切有利用价值的资源吸附过去,包括人力、物力,所以说当前的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着一种资源真空的状态: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即使不失地,抛荒地也越来越多,因为农村的青壮年纷纷涌向城市,只剩下一些老人、妇女、孩子。
若夸张一点可以说,中国的农村大地已逐渐成为一个贫民窟;而城市就是一个巨大的收容所。
以传统为代言的乡土社会正日渐分崩离析,即使是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在大多数的村落也变成了一道夕阳下的挽歌,哪里还可以再见原始田园?哪里还可再见到牧歌的少年?村落里只剩下一些空巢的老人、抱着孩子的妇女,伫立在田头,默默地承担着文明的背身而过,遗憾的是没有多少人能回过身来,即使只是再次看看,看看而已……商业利益熏陶下,呈现在我们面前更多的是打着历史的金字招牌来回兜售的商品和服务。
难道不是么?看,现在兴起的一个个农家乐,还有一个个古村落的虐待型开发……的确,从城市来的人是多了,但这并不代表城里人对农村的看法有了180度的转变,因为握在他们手上的是一张张门票,游客的身份其实对应着的恰是村落“游乐场”化或者“动物园化”的尴尬。
真的,正像费老说的我们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因此我们亟需做的也正是传统文化的重建,而不能让历史的洪流卷走所有的一切,留待日后考古的悲哀。
但事实是,高楼大厦正逐渐取代农舍田地,柏油水泥也逐渐覆盖上了大大小小的石子土路……“差序格局”,“礼制秩序”,“长老统治”,“无为政治”,“男女有别”都是费老书中提出的一系列描述乡土中国的概念,虽然其中反映的有些价值观念与当今世界的发展有衔接不当之处,像把家庭只作为一种“事业单位”而漠视两性之间的情感;像单纯的以依靠“礼治”来实现社会的控制而忽略了法律的社会整合功能。
毕竟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和变革时期,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滕尼斯意义上的“礼俗社会”已逐渐向“法理社会”转变,涂尔干提出的社会整合方式也逐渐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过渡。
所有的这一切使得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乡土社会面临着被替代的威胁。
也许不少人会认为,以“乡土”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村落社会满是一身土气,一个灶头再加一把锄头,没有重建的必要。
但是文明绝不是月饼盒上的包装只用作节日的狂欢;书上的历史即使粉饰得再怎么五彩斑斓,剥落后的也永远是墙上褪不去的那一块块黄土,也只有它还在静默地守护着历史的这份遗产,支撑着文明从古至今的绚烂。
乡土的中国不是土气的中国,乡土的中国是个有“乡情”的中国。
情字,信字才是乡土中国全部的内涵,才是我们应该坚守的乡土情怀,才是我们应该继承的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