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李商隐诗两首》预习导航新人教版作家与作品
1.李商隐,(约812~约858),字,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
(朝代)诗人。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与杜牧合称“”。
他被称为“唐代的朦胧诗人”,著有。
李商隐的爱情
李商隐一生虽短暂坎坷,但感情的经历绝非寻常。
李商隐那时二十三岁,太和九年(公元835年)便上玉阳山东峰学道。
在玉阳山西峰的灵都观里,邂逅了侍奉公主的宫女、后随公主入道的女子宋华阳,宋年青美丽,聪慧多情,两人很快双双坠入情网。
两个多月后,这段超出常规的爱恋,终因不为礼教和清规容许而终无结果,短暂的欢娱,无望的永好,只在李商隐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痛。
荡心动魄的《无题》诗即完成于此时。
李商隐26岁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僚,并爱上王茂元之女。
结婚后感情很好。
有一首思念爱妻的《夜雨寄北》,仍然为现代人称道,亦为之辛酸。
李商隐婚后就陷入牛、李党争之中中,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李氏夫人去世。
李商隐的仕途——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在晚唐宦官专权的日子里,唐朝朝廷的官员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
依附宦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领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领的李党,这两派官员互相倾扎,争吵不休。
李商隐就一直在这两党的夹缝中生存,辗转于官场,终不得志,最后郁郁而终。
4.李商隐的诗歌成就
历朝历代的文学评论家都给了李商隐很高的评价,在清代人选编的唐诗三百首里,选取了很多李商隐的诗。
仅次于杜甫、李白和王维。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都是其代表作。
《锦瑟》被称为李商隐的压卷之作。
5.诗词鉴赏知识——与本课相关的表现手法:
1. 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作用:(1)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2)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作用: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3.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作用: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基础知识
1.诵读诗歌,给加点的字注音
锦瑟()弦()柱惘()然马嵬()
未卜()宵柝()晓筹()
2、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汉字
⑴望帝春心tuō()杜鹃⑵cāng()海月明珠有泪
1
⑶只是当时已wǎng()然⑷空闻虎旅传xiāo()柝
⑸如何四jì()为天子
三、课文剖析
一、赏析《锦瑟》
首联,以“锦瑟”起兴,思忆青春年华,一种惋惜、伤感和无可名状的情绪涌上心头。
颔联,表现出对过去美好事物或情感的怀恋,以及之情。
颈联,写才美不外现,或美好事物不能长在,寄寓了之情。
尾联,从“追梦”中醒来,并知道那梦已远去,并且当时就不甚分明,流露出的情怀。
1.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
明确: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时期。
这其中运用了()手法。
典丽精工是李商隐诗歌的特点之一。
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典故一:
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
诗人借此典故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的情境。
典故二: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
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
典故三:
意为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的只是满眼的泪水。
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典故四:
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无。
诗人借此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
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有人认为“锦瑟”是令孤楚家婢女名,这是首爱情诗;有人认为是追怀他死去的妻子王氏而作,是首悼亡诗;还有人说瑟有适、怨、清、和四种声调,诗的中间四句每句各咏一调,是一首描绘音乐的咏物诗。
现在认为较为合理的解释是:本诗为李商隐晚年追叙生平,自伤身世之辞如诗人执著一念的美好情感破灭;或自己卓越才德不为世用的悲哀等。
二、赏析《马嵬》
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李商隐咏叹“马嵬之变”的作品。
历史上,咏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文学作品很多。
众多文学家对二人的爱情也是褒贬不一。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对这二人寄予深厚的同情的。
杜牧的《过华清宫》对二人又是持讽刺批判态度。
同学们认为李商隐对他们的爱情持什么态度?
明确:态度。
在首联,作者先用“”三个字概括方士在仙山上寻见杨贵妃的传闻,之后用“”加以否定。
相传杨玉环在蓬莱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密约,但之后又用“”和“”来否定这一事件。
1.《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
“”。
2..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的声音,而后者为声音。
2
3.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
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4.、“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表现手法),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5、诗人李商隐发出了“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慨叹,从内容上看前后句使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这一问问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问得有力,令人掩卷深思,其讥讽之意愈明。
小练习:
1.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有《杜少陵集》传世。
B.杜牧生活在中唐,他也擅长写赋(如《阿房宫赋》)及古文,为别于杜甫,人称“小杜”,现存有《樊川集》,
C.李商隐是晚唐最杰出的诗人,尤长于七言律绝。
诗作大多朦胧婉约,寄托深远,律切精严,绮彩缤纷,被称为义山体。
著有《玉溪生集》、《樊南文集》。
D.从《诗经》到汉魏六朝的诗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依旧依照古诗作法写的、不受格律限制的诗也叫古体诗。
2.对李商隐的《锦瑟》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由锦瑟引起的诗人对华年所历纷繁人生境遇与人生感受的追怀。
B.颔联用庄周梦蝶、杜宇化鹃的典故表达失落、困惑之感。
C.颈联描写了沧海之中,明月之下,鲛人滴泪,化为明珠。
D.尾联“此情”与“惘然”相照应,“惘然”因“思华年”而产生,末两句表达了全诗的主旨。
3.阅读《马嵬》,完成下列两题。
①对这首诗人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是对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寻找杨贵妃魂魄之举的否定、批评:海外九洲,不过是空刘罢了,“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
B.颔联追述玄宗仓皇出逃,夜宿马嵬的景况:他彻夜难眠,只听到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再也听不到宫廷中鸡人报晓的声音。
C.“此日”是禁军驻马不前,要求诛杀杨贵妃之日。
“当时”意为在这危急之时。
“笑牵牛”指玄宗贵妃笑牛朗织女不知他俩可以永不分离。
D.末联,诗人以冷峻的诘问结束全诗: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②对这首诗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本诗和其他大多数诗一样,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
B.“空闻”句,用“虎诱鸣宵柝”五字,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从中,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也依稀可见。
C.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虎诱鸣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外境和心境,跃然纸上。
D.“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表现
3
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