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广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广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广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阶段,是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时期。

为切实加强对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根据《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回顾“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经受严峻考验的五年,也是改革创新取得丰硕成果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各级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积极推进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农业抗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标准化改造农田4万公顷、鱼塘0.67万公顷,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完成省下达我市的粮食考评任务,蔬菜等主要“菜篮子”产品保持较高的自给水平,生猪、水产品产量比“十五”期末分别增长8.7%和13.7%。

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实施种苗增殖放流措施和“沃土工程”,建成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个,农药、化肥使用量比“十五”期末分别减少35%和25%。

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农产品出口额分别达到322.1亿元、188.6亿元和6.2亿美元,比“十五”期末分别增长12.0%、11.0%和15.9%,农业经济规模、土地产出率、主要鲜活农产品产量等指标居全省前列。

(二)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确立。

蔬菜、水果、花卉、畜牧、水产等传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优质水产品产量比重从2005年的35.6%提高至2010年的49.5%,畜牧规模化健康养殖比重和名特优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量比重稳步提高。

农林牧渔服务业、种子种苗产业、观光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其中建成农业乡村旅游景点(区)106个,年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

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四大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蔬菜、水产、观赏植物、生猪价格成为全国指示性价格。

2010年全市都市型农业总产值达1076.7亿元,其中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产值达754.6亿元。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分别达到9家、26家、80家,比“十五”期末分别增加5家、17家和30家,其中1家龙头企业已培育上市,实现了我市农业上市公司零的突破。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建成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30个,其中省部共建现代农业园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9个、农业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9个、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1个。

农民专业合作社从零起步发展到405家,其中部、省、市级示范社分别达1家、9家和12家。

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4.1万公顷,占家庭承包经营土地面积总量的38%。

(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成效显著。

推进重大农业科技项目攻关,香蕉枯萎病抗病品种选育等100多项农业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培育“彩霞”红掌、“广源占5号”水稻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85个。

普及先进适用农业技术,蔬菜安全生产、环保控释肥施用、果蔬减压保鲜等一批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07.3万千瓦、农业劳动力人均达到2.84千瓦,温室面积达0.4万公顷,喷淋设施覆盖达0.5万公顷。

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万多名,培训农业技术骨干6万多名。

2010年全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良种覆盖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77%、95%、58%,比“十五”期末分别提高7%、5%和6%。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

建立市、区(县级市)、企业(基地)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全市产地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较高水平。

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制定(修订)农业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140多项。

建立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82个,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13个。

截至2010年底,全市无公害认证农产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志产品分别达350个、73个和232个,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达79个,数量居全省前列。

圆满完成第16届亚运会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

(六)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

初步建立市、区(县级市)、镇、村四级畜牧防疫体系和以市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中心站为核心的水产疫病防控体系。

配合第16届亚运会建成全国首个取得国际认证的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应急处理能力显著增强。

加强植物疫情监测工作,强化产地防疫检疫,香蕉花叶心腐病等植物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植物疫情和外来有害生物的防控能力明显提高。

(七)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积极落实种粮直补、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渔用柴油补贴、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等农业补贴,创新土地流转补贴政策,探索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结合实际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和低保补贴标准。

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渠道,推进渔民转产转业。

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落实留用地政策,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676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4%,城乡居民收入比由“十五”期末的2.58∶1下降到2.42∶1。

(八)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局良好。

制定《关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实施意见》及12个配套文件,初步构建起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体系。

大力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体系、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一体化发展,开展自然村通水泥路、通电信网络、通自来水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累计960条行政村进行了村容村貌整治,农村集中的地区基本实现了生活垃圾统一收运和无害化处理。

扶持中心镇加速发展,中心镇发展成为我市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节点。

加大对北部山区镇的扶持力度,北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一)发展机遇。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转型期,国家强调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央及各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密集出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环境非常有利。

我市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成功举办了第16届亚运会,城市实力显著增强,正朝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全省首善之区的方向迈进,迫切需要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而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开局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二)重大挑战。

资源与环境对农业发展约束加剧,城市与农业发展的用地矛盾突出,农业用工难问题严峻,农业发展面临的环保和灾害疫病防控压力增大,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突出,迫切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仍然较弱,与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市场消费需求升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更高要求,突发事件对城市农产品应急保障能力提出考验,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更加艰巨。

城乡一体化发展刚刚开局,城乡在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仍然较大。

农民增收仍存在大量制约因素。

农业和农村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北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落后。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总目标,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农业特色化、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化、品牌化、产业化为重点,强化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基础支撑,推进农业向科技型、生态型、服务型和效益型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与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具有广州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新格局。

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北部山区建设,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城乡统筹原则。

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原则。

注重资源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多功能综合开发,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改革创新原则。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市场导向原则。

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充分利用我市综合优势,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稳定并逐步提高主要鲜活农产品的自给率。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大力发展品牌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深加工和现代流通农业、种子种苗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态保障能力、辐射示范能力明显增强。

深入推进广州特色的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和农民收入快速持续增长。

2.主要目标。

农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

通过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农产品供给由数量增长向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保障转变;农业生产条件由依靠自然条件向大量使用现代设施装备转变,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3万公顷;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粗放向规模集约转变,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3万公顷,产业化带动农户比重达到50%左右;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开发向循环节约环境友好转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均比“十一五”期末提高5%,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指标值翻一番;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20%。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高标准规划建设重点“菜篮子”基地、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优势产业板块,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主要鲜活农产品自给能力稳步提高,农产品供应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农业总产值、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1.5%和1%。

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初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到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

农村扶贫工作取得突破,到2012年底,被帮扶的贫困村年集体收入基本达到10万元,被帮扶的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基本达到5000元。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统筹城乡规划、基础建设、市场体系、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分区合理、特色鲜明、和谐依存的规划建设体系;镇域经济较快发展,产业聚集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功能显著增强;农村交通、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对城市的绿色生态屏障作用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有序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