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停车设施规划ppt
=A·t=A/c(m2·h/pcu) A——标沿车停放面积(m2); t——平均停放时间(h); c———周转率,单位时间(h或d)每车位停放周转次数。
-
3、停车设施高峰实际容量(Capr)
1)有效泊位(面积)系数η1 2)周转利用系数η2 3)政策性系数η3
-
从社会经济学观点看,将停车设施视 为一种“准公共物品” 。因为其具有不 可存储性和不可运输性特征:从这两方 面看,如何适当地控制停车供需关系, 使车辆运行与停放拥挤保持在一个比较 合理的水平上,是确定停车设施高峰实 际容量的基本出发点。
定区域内路内外停车设施单位时间段(时或日)所 能容纳的最大车辆数。
-
2、理论停车设施容量
C a p T P r/T P c p c u /h 或 d
式中:TPr——停车设施时空资源; =S·T(泊位·小时或m2·h);
S——各类停车设施总泊位数(标准车)或总面积(m2) T——单位服务时间(时或日); TPc——停放标准车时空消耗;
停车需求(产生与吸引)与出行车次多少有密 切的关系:建立停车需求与出行OD的关系模 型,特别是计算不同出行目的的车辆出行起讫 点量分布所产生的停车吸引量(出行过程的停 车需求)很有价值。其前提是开展都市综合交 通规划具有OD调查基础资料。
-
四、近期停车设施规划的重点
针对我国各城市普遍存在的停车难问题,建议 近期停车设施规划中宜把需求管理与执法管理结 合起来,使市中心区停放车从放任自流的政策环 境过渡到控制需求的政策环境。采取的主要措施 有: (1)拟定CBD内禁停、路内外限停的地段与时间; (2)对CBD采取规定时间控制某些车辆进入,鼓 励换乘和合乘政策,达到控制停车需求; (3)制定超时和违章罚款,吊扣执照直至传票, 拖走和扣押车辆的条例;严格停车收费,强化管 理执行与裁决机构。
延停车数 一定时间间隔,调查点或区域内累积停放次数(辆次)。
2、停车设施容量 给定停车区域或停车场有效面积上单位时间间隔(小
时或日)可用于停放车辆的最大泊位数。 3、停车需求
给定停车区域内特定时间间隔的停放吸引量,一般用代 表性日的高峰期间停放数表示。 4、停车供应
一定的停车设施区域内按规范提供的有效泊位数。 5、停车目的
-
No
Image 二、停车调查方法
(一)停车设施供应调查
停车设施包括路内和路外停车场地的位置、容量和其它 相应的特征资料。
1、容量 2、地点与位置 3、停车设施的耐久程度、设备情况 4、停车时间限制或营业时间 5、管理经营、包括归属、管理情况 6、收费标准
-
No
Im (a二ge)停放车实况调查
1、调查方案拟定 2、调查方法分类 1)机动车停放连续调查 2)机动车停放间隔调查 3)询问调查
-
§7-3 停车设施规划
-
一、停车设施布置原则
(1)无论是路外公共停车场(库)或路边停车场地 布局部要尽可能与这些设施的停车需求相适 应。
(2)停车步行距离要适当。 (3)大城市的停车场分散布置比集中布置要好。 (4)路外停车设施容量应占极大比重
-
二、停车设施容量的估算
1、停车泊位是一种典型的时空资源,其使用与服 务能力大小可以用“泊位·小时”单位来度量。 所谓停车设施容量可以定义为正常状态下,一
(二)路外停车场地
指道路用地控制线以外专辟的停车场,包括停车库、停 车楼和各类大型公共建筑附设的停车场地。
停车楼的形式有坡道式、机械提升式
-
二、按停车车型划分
(1)机动车停车场 (2)自行车停放场
-
§7-2 车辆停放特征与停车调查
-
一、车辆停放特征
1、累积停车数 典型停放点和区域内在—定时刻实际停放车数量。
第七章 停车设施规划
§7-1 车辆停放设施分类 §7-2 车辆停放特征与停车调查 §7-3 停车设施规划 §7-4 停车场设计
-
§7-1 车辆停放设施分类
-
一、按停车处所划分
(一)路边停车场地
在道路用地控制线(红线是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 规划控制线 )内划定的供车辆停放的场地,包括公路路肩、城 市道路路边、较宽隔离带圈划停车位或利用高架路、立交桥 下的空间。
C a p r C a p 123 p c u /h 或 d
-
三、停车需求预测
可分为两大类 车辆拥有之停车需求 车辆使用过程之停车过程
预测的三种模型
1、基于类型分析法产生率模型 2、基于相关分析法多元回归模型 3、基于停车与车辆出行关系的出行吸引模型
-
1、产生率模型
本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土地使用性质与停车产生 率的关系模型。
出行活动中有目的的路边或路外停放。
-
No Image
6、停放时间 车辆在停放设施实际停放时间。它是衡量停车处交通负
荷与效率的基本指标之一。其分布与停放目的、停放点土地 使用等因素有关。 7、停车密度
停车密度是停车负荷的基本度量单位。它可以作两种定 义:一是指停放吸引量(存放量)大小随时间段变化的程度, 一般高峰时段停放密度最高;另一定义指空间分布而言,表 示在不同吸引点(场)停车吸引量的大小程度。 8、停放车指数(饱和度、占有率)
n
pdi Rdij Ldij (j1,2Ln) j1
式中:Pdj——第d年i区高峰时间停车需求量(车位); Rdij——第d年i区j类土地使用单位停车需求产生率 Ldij——第d年i区J类土地使用量(面积或雇员数):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相关分析模型
1)建立停车需求与都市经济活动,土地使用功能等多因 素关系。
某一时刻(时段)实际累积停放量与停车设施供应量之比, 它反映停车场地拥挤程度。高峰饱和度是指高峰时刻累积停 放量与设施供应量之比。
-
No Image
9、停放周转率 一定时间段内(一日或几个小时等)每个停车车
位平均停放车辆次数。即停放累积次数(延停数)除 以停车设施泊位容量的比值。 10、步行距离
停车存放后至出行目的地的实际步行距离。
Pdi=K0+K1(Epdi)+K2(POdi)+K3(FAdi)+K4 (DUdi)+K5(RSdi)+K6(ADdi)+…
-
2)美国ITE对商业中心出租营业面积与高峰 停车泊位数的回归分析
-
3)上海对路内外机动车停放市中心区(CCA)的需求, 曾建立如下二元线性回归模型:
-
3、出行吸引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