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雷歌研究综述及评价
作者:音乐学院 13级音本一班潘开运
[摘要]本文从戏曲出发,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总结,从雷歌形成、思想内容、发展前景三个方面,对雷歌研究的现状进行了一个总结。
并指出现实中的不足,以便相关学者今后进行改进探索。
[关键词]雷歌;文献综述;评价
一、关于粤西雷歌的形成的研究
相传在很久以前,雷州本土人民就有用雷州歌互相唱和﹑逗趣答辩的风习。
明末清初,雷州歌对唱盛行,每逢喜庆之期,歌手汇聚,即兴而唱,随问随答,比赛歌才,都是用本土
的雷州话歌唱的。
其歌词通俗易懂,还非常注重每句落尾字的押韵,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孙建华在长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 年第 2 期发表的《漫谈粤西雷剧音乐》中提到了雷歌的起源与发展。
他根据研究,指出雷州市白沙镇麻扶桥就是当地最早的对歌台,在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 年),此地兴建“歌馆”,专供歌手住宿。
直到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 年)端午节,由于雷州南渡河一年一度的赛龙舟这年发生了沉船死人事件,到了第二年,雷州市白沙镇麻扶村的村民把赛龙舟活动改为“赛歌台”,每年进行一次赛歌活动,从此,雷州歌正式登上舞台(乡里人称为“踏楼板”)。
在陈湘发表的《雷剧音乐》中,我们也了解到了后来雷歌随着发
展逐渐形成雷歌班,又因有女子参加,称为“姑娘歌”。
对歌唱词是口头文学、天文地理、风土民情无所不唱,随问随答,比赛歌才。
姑娘歌对答如流,接近生活,乡土气息浓郁,有的姑娘歌还有歌文,内容大致是《劝世戒烟》、《劝人忠义》等劝世歌。
甚至有的姑娘歌还有人物和故事情节,深受群众欢迎。
如最古老的雷州歌《断机教子》就是清代干隆年间进士海康人陈昌齐写的。
不久,姑娘歌的劝世歌进一步发展成为班本唱(歌班仔)。
但班本唱仍没有固定的板腔,唱歌之时偃锣息鼓,十分单调。
后来,借鉴了广东粤剧的艺术形式,将班本唱进行改革,模仿粤剧锣鼓、脸谱、服装、道具及表演形式,甚至连剧本也移植过来,发展成为雷歌班。
清嘉庆末年,第一个雷歌班——北和雷歌班成立。
由以上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或从时间角度对雷歌的的发展做了很详细的介绍,或单从某一时间段出发,对本时期内的雷歌发展做了分析,可以说研究是比较到位的,我们也因此得知在清末时期,雷歌班便开始活跃在雷州半岛的大小戏台了。
但是这些研究成果缺乏具体的实地考究,大多都是根据前人研究所得的成果进行分析,因此缺乏自己的观点性与主观性。
所以要深入实地考究,进行采风收集当地资料,以便更好地预测雷歌的发展的趋势。
二、关于粤西雷歌的思想内容的研究
《中国歌谣集成》主编贾芝先生指出:“民歌,简直就成为那
个民族诞生、迁徙、劳动、生存等一部口传的历史。
”雷州歌就是记载着雷州人民生存、劳动、生活的斗争史。
雷州的思想内容体现出雷州半岛的地理风貌以及雷州人民的生存方式、劳动生产、家庭生活、爱情婚恋、历史人文、伦理道德、风土习俗、娱乐戏谑、丧白喜庆、政治时事等等。
雷州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人们都喜欢唱雷歌。
何希春在《浅谈“雷歌”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中提到雷歌表现的的思想内容主要有四点:
1.反映雷州地理风貌及劳动状况
他认为反映雷州风貌及劳动生活内容,是雷歌的主流题材。
雷州半岛是中国第三大半岛,居大陆最南端,处在亚热带,有山有海,有平原有河流。
农民在这块红土地上劳动生息,倾注了心血,也孕育了雷州歌谣。
在农耕社会里,雷州人常感做农民的自豪。
《什么都不如做百姓》就是这样的歌谣:什么都不如做百姓,粒种下田百枝青。
黄粘刚刚收割起,又要磨镰割长芒。
一粒种子下地,便有一百支青苗长起来,令人兴奋。
黄粘、长芒都是解放以前的稻谷名称。
就像此歌运用叙述手法写出了在农耕社会里的农业盛况:农民刚刚收割了早造的黄粘,晚造的长芒稻正长势旺盛,又要锉利镰刀,准备再次收割了。
这首歌反映了雷州人民热爱劳动,获取丰收的喜悦心情,表达了做什么都不如在我雷州做百姓的主题思想。
2.反映男女恋情婚嫁
他认为反映男女恋情婚嫁是雷歌的永恒题材,也是在雷州独特的风俗。
情歌中有探情、偷情、盼情、恋情、约会、山盟、失恋、离情、
苦情、成婚等等。
男女通过歌唱,表达了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和相互爱恋的情感。
情场的动作表示和妙语表达随处可见,山盟海誓,情意缠绵,爱情的坚贞,离别的苦恋,思念的哀怨以及遭遇不幸的痛苦等等,在歌中都得到真实的反映。
在封建礼教桎梏里,男女的爱慕之情有种种表达方式,但表达得体是很不容易的,而雷歌就有其独到之处,能将这份爱慕之情隐隐的表达出来。
3.反映雷州的风土习俗
他认为反映雷州的风土习俗歌,在雷歌中是屡见不鲜的,而且是很有价值的部分。
雷州半岛,在唐代以前是百越族的土地。
唐宋以后,闽南汉人陆续迁来,少数民族逐渐迁往海南、广西,留下少数人也逐步被汉人同化。
所以,这里的文化虽以汉族为主,但也仍存留下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遗物遗风,如雷州石狗、铜鼓、傩舞等。
而闽南汉人流传入来的民歌、姑娘歌、戏剧及风俗等,在同土著文化融合后,又自成一体。
所以,有很多雷歌都反映了雷州这种独特风俗风情。
这里的婚嫁、求神问卜、送葬、道法等都以歌代讲。
反映雷州人对这种民间曲艺的沉迷。
4.反映各个时代政治状况
反映各个时代政治状况的时政歌,在雷歌中占的分量特别大。
有的歌唱历史事件及其人物,有的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受苦受难,有的颂扬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丰功伟绩、政通人和,特别是赞颂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
同时也有抨击腐败现象及社会治安的伤民扰民事件等等。
总之,这类歌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反映了人民的心愿,是历史的见证,
具有史料价值。
从以上归纳中可以知道:目前学者对雷歌的研究已经侧重于思想层面的分析了,这将是将来雷歌研究的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只有提高思想层面的分析,才能很好地去了解雷歌,去传播雷歌。
三、粤西雷歌的发展前景的研究
不可否认,在经济迅猛发展、文化现象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雷州民歌的地域优势渐渐走向没落。
这一精神财富也只能是少数中老年人无奈地哼唱,青年人则受现代多元文化的影响,追逐着快男快女以及欧美、韩日以及网络等快餐文化和明星,以至于他们对雷歌的基本特征和风格也一无所知。
但让人们欣慰的是,雷州农民符马活、符骐驿、谢莲兴、符海燕、符同和、符同南等人则怀着对家乡歌谣的珍惜和热爱,加入了保护行列。
2008年9月,在这些农民的创建和倡议下,以保护和传承包括雷歌在内的中国各地民间歌谣为宗旨的中国雷歌馆开始筹建。
刘福瑞在《雷州半岛民歌在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也提到了一些相关对策,呼吁政府应重视对雷州民歌的弘扬;相关媒体也应加大对雷歌的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增设专门机构举行针对性培训班,聘请相关专家指导,由民间艺人、雷歌传承人讲座;建立雷歌唱法的理论体系;加大雷州民歌继承人才的培养,组织有关人员在雷州半岛进行地毯式调查、采风、挖掘热衷于雷州民歌的百姓,将他们培养成雷歌创作者、雷歌传承人。
经过总结发现,雷歌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已经慢慢地不再适应我们现在的文化需求了。
受多元文化和地域范围的影响,雷歌的语言局限性也逐渐突显出来,使得它的传播也带有局限性。
娱乐活动趋于多元化,人们对雷歌的审美观念和爱好已经淡化。
雷歌市场大大萎缩,经济效益低,花大力气完成创作搬上了舞台却很难养家糊口,演唱方式的落后,无法激发出人们的创作和演唱欲望,加之雷州民歌传承后继无人,能选择演唱雷歌的人越来越少,尤其能够演唱原汁原味的雷州民歌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希望学者们能一起努力,为雷歌的发展与创新出一份力,使得这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陈湘.雷剧音乐[M].广东人民出版社,广州,1995
[2]蒋菁.中国戏曲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1995
[3]林涛.雷歌大全[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4]高诚苗.雷州市雷剧艺术节(资料集)[C].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
[5]何安成.雷州歌精品鉴赏[M].长城出版社,北京,2005
[6]蔡山桂.雷州话字典[M].羊城晚报出版社,2013.
[7]蔡平.雷州文化研究论集[C].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3.
[8] 黄景星. 雷州歌谣话初集[M]. 雷州:赤坎华文印务局,1925
[9] 李雄飞,张莲.《雷州歌谣话初集》研究[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0
[10] 邓碧泉. 湛江民间艺术志[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