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

胡国忠的《力的合成》课堂教学评价
一.综述
胡老师的《力的合成》一课体现新课标思想,很好的完成教学的三维目标,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主体,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就本节课的具体细节和亮点做一些评价。

二.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具体评价
1. 《力的合成》一课的教学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

(3)探究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它求两个分力的合力。

(4)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进一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在课堂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手法上,胡老师是出色的。

如怎样来表达力的问题时,说:“重力你们见过吗?”“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学生回答:“没有见过。

”又问:“那我们有没有办法知道呢?”学生思考,回答:“有,看它的作用效果。

”再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因素呢?”答:“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引出我们物理上“等效替代”处理思想方法。

2. 《力的合成》一课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力与分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探究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力方法的过程,向学生渗透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在引人、提问、思考的准备后,就同学们“两个人抬一桶水与一个人提一桶水”进行等效问题时,胡老师就提水桶、拉弹簧、推汽车进一步分析问题,展示两根弹簧秤和一个水杯,引导入“合力”、“分力”、作用效果。

过程中语言简洁、规范、科学且通俗易懂,对同学们的思考回答充满肯定、鼓励、表扬,不断探究问题是本质。

就两个5N量程的弹簧秤怎样来研究问题时,用水杯代替水桶,提出了我们物理上研究问题和设计实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建立物理模型,对问题的研究抓住本质要素。

两根弹簧秤成一定的角度拉起水杯,读数分别是1.4N和1.5N,用一根弹簧秤提起不同水的水杯时,强调实验中另一个思想:“控制变量”法,条件要相同;同时提出我们在学习中要有“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

当一根弹簧的读数为2.6N时,它不等于2.9N,抛出这个出乎我们大家意料之外的结果的问题。

给同学们心灵以强烈的探究欲望。

接着让同学们分组实验探究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积极投入到探究设计实验中去。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动手的空间。

在同学们忙于实验的时候对部分同学进行点拨纠正,借助于先进科技产品———实物投影仪把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同学的设计、思路提供给全体同学学习思考,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同学们的学习能力和智慧。

3. 《力的合成》一课体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逻辑思维和实验相结合研究问题的巨大作用,并由此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乐趣。

(2)体会科学研究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实验探究中不怕失败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胡老师在同学们分组探究实验的结果中,一个同学的2力合成与合力比较,发现满足平行四边形关系,提出:一个的个体可能具有偶然性,看我们同学之间
的结论,发现我们所有的分组实验大家都有这个相同的结论,这就说明了在力的合成问题时不在符合数学上的加减法则,而是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探究分析,我们发现了合力与分力之间是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这是我们这节课非常了不起的成功,把抽象的规定性的一个定则,通过我们同学自己来发现并理解接受了。

这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达到了甚至超过了我们本节课的预期目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