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和关系。

教育原理:教育原理是普通教育学理论体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它以教育中最一般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是研究教育中最一般性问题的科学。

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人类从事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实践的理性陈述。

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变革现存的教育活动,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是教育领域里的创新。

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或借助仪器和其他技术等手段去感知和研究对象的方法。

实验法:实验法是指研究者按照预先确定的教育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调查法是研究者为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发现存在的问题或原因,探索教育规律而采取的系统研究步骤和方法。

文献法:文献法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对需要的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筛选出有助于研究进行的文献的一种方法。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指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生物起源论: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主张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

`心理起源论: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关于教育起源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以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为主的教育。

它以发展学生认识与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为目的,通过开发人的智力,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促进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社会发展。

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以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教育。

它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发展学生认识与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一定的道德情感、审美能力、合作精神等。

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把教育看成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学校教育的结束不是学习的终止,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在他们的工作中不断追求新的学习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他们新的需求。

因此,终身教育主张:教育是一个从出生到生命终止不断进行的过程。

第三章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质的规定:是教育本身所固有的、不同于其他社会活动的特殊性。

教育: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改变人的身心素质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活动。

教育要素:教育要素是指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教育的要素并不包含构成教育活动的所有因素,只有那些必要因素才被称为要素。

教育者:从广义的教育角度看,教育者包括一切对人施加有意识的教育影响的人,在有明确目的且独立进行的自学活动中,教育者就是受教育者本人,他自己承担着教育自己的责任。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教育者主要指教师。

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以学为职责的人被称为受教育者。

广义的教育中,所有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处于学习状态的人都是受教育者;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特指学生。

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学”双方共同的客体,是教育活动中教与学的主体间所传递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

人类的教育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从其所涉及的范围来说,包括人类社会各种活动的知识、经验、价值取向和技能技巧;从其功能预设来说,有发展人的智慧的内容,有发展人的品德的内容,有发展展人的体质的内容等;从表现形态来说,有物质的、有精神的、有符号的、有行为的。

所以,不能把教育内容与学校的课程内容等同看待,更不能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指在教育的复杂体系中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活动的开展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

教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教与学的矛盾。

第四章社会:以人和人群共同体为活动主体,以生产方式为物质基础的各种要素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社会构成要素:社会是一个具复杂的大系统,它由多种多样的要素或子系统构成,构成社会的这些要素或子系统就是社会构成要素。

如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的地域和自然环境,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一定的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一定的意识形态和心理特征,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等,都是构成一定社会的不可缺少的要素。

自然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貌和各种自然资源。

在这里,自然环境是指构成人们生活和活动的自然条件的那一部分。

生产方式: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就是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

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它的社会形式,二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现代社会:即以机器作为主要生产工具的社会,又称为大工业社会。

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区域,具有一定数量和素质,形成一定结构的人的总体。

人口质量:是指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在社会学中,人口质量的量化指标一般是以受教育程度来表示的,如每万人中的大学生人数,社会的普及教育率和普及教育年限,青壮年人口中的文盲比例和文盲在总人口中的比例等。

人口结构:一般包括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

人口的自然结构是指人口中性别和年龄的构成情况。

人口的社会结构是指人口总体中的阶级、文化、职业、地域和民族等方面的构成情况。

文化: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价值观:是文化的深层底蕴或内核,它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即在一个文化系统中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没有价值的,什么是应当的,什么是不应当的。

第五章教育的本体功能:即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职责和能力,或可看作教育的职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即教育通过自身职能的充分调动和履行而对社会产生的一种功效。

教育的负功能:是指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客观效果,是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人体发展所产生的阻碍作用或消极影响。

人的社会化:就是个人学习社会知识、技能、行为规范,逐渐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成员,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

物质文化:是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社会财富,即人的智力的物化或对象化。

精神文化:是以语言文字形态记载下来的社会财富。

间接经验: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各种认识成果。

人口身体素质:是指人的身体状况和大脑的功能状况。

它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营养、保健和锻炼。

人口的自然结构:指人口的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比例等。

人口的社会结构:指人口的阶级、文化、职业、地域、民族等方面的比例。

人口结构合理化:就是指人口结构有利于社会生产和人口的自然平衡。

劳动力: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智力和体力的总和。

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空间上的扩展和代际间的传接。

教育现代化:是教育活动主体将教育现代化的理念逐渐现实化的过程。

第六章人的本质:即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有的质的规定性。

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身心发展:指人从出生到成长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指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规律,它是由人的机体成熟规律和各种外部条件的发展状况相互作用所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人的自然性:即人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

一方面表现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存在于自然之中,是大自然进化的结果;另一方面表现在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生理属性。

人的社会性:指人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

人的生存和发展不公取决于生理遗传,而且取决于社会遗传。

人具有相互依存性、交往性和道德性。

人的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它表现为主体活动的目的性、发展的关键期:指身体或心理某一方面的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遗传素质: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有机体的结构、形态等。

第七章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类教育机构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各种规范或规定的总和。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教育体制:指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

义务教育: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它为现代生产发展和社会生活所必需,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

学校教育结构:指学校教育的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

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是使儿童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和做好初步生活准备的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儿童。

“双轨制”是一种学制类型。

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子女走的是从预备学校到中学再到大学的道路,而劳动人民的子女只能走从国民学校到职业学校再到就业这条路。

这两个体系如同铁路的两轨,绝不相交。

“分支型”学制:指“双轨制”中的下部即初等和中等教育基本合一,从而形成的底部单轨,顶部双轨的学制类型。

第八章教育目的:即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目标和预期的结果,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

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性质和方向做出规定;二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

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它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教育思想: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和时代中,通过教育实践活动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对教育的认识或看法。

它主要表现为教育指导思想,如教育方针、办学思想和各种教育观念,如人才观、质量观等。

素质教育:是全国发展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以全面提高人的各方素质为根本目的,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思想。

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6个方面: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