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的名词解释

教育学的名词解释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
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遗传——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肤色、身高和体重等都是可以遗传的。

这些解剖生理特点也称遗传素质。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与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发展。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休学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

非形式化教育——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形式化教育——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相对规范化。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是
教育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显性课程——亦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其主要特征之一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课程计划——是指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的阐述学科内容得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课程实施——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将已经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课程效果的必要途径。

档案袋法又称为成长记录袋、文件夹评价、另类评价——是指学生把自己有代表性的作品汇集起来,以展示自己的学习和进步的状况。

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或国家开发的课程。

这是一种基于国家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而设计,并依据公民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经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
设计的课程。

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
用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的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

分组教学——是指在按年龄编班或取消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按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复式教学——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用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现场教学——是指教师把学生带到事情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以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广义的德育——泛指有目的、有计划的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的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的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平行教育原则(马卡连柯)——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老师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个案研究法——是当今教育研究领域中运用广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实地调查的一种具体方法。

行为研究法——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

质的研究法也称为“实地研究法”或“参与研究法”——它是基于经验和直觉之上的研究方法,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凭借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在研究对象的互动中理解和解释其行为和意义的建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