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苏武传》(上课版)2020
《苏武传》(上课版)2020
高考满分作文:
永远的苏武
•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
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 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 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 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 浓重的一笔。
•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 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 平,游荡于寒沙裹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 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 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 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 泣的壮丽诗篇。
•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
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
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
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第二段重点字词
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
刚好
谋反匈奴中
2、以货物与常 把 财物,古今异义
缑(gōu) 昆(hún)邪(yé)浞(zhuó)
第二段归纳:
交待苏武的副使张胜参与 了谋反行动。
第三段重点词句
1、其一人夜亡 在夜里,名词作状语 逃跑
2、虞常生得
被活捉
3、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话 告诉
4、事如此,此必及我。 连累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复 举剑拟之,武不动。\武不应。\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 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杖汉节牧羊,卧起操 持,节旄尽落。\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 就, ……愿勿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 请毕今日之欢,死于前!”\武闻之,南乡号哭,呕血,旦 夕临数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 尽白。
拓展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坚贞不屈的人物?
实际上,我国历史上从来都不缺乏坚贞不屈的英雄 人物,既有不食周粟、饿死首阳的伯夷,也有蓄胡明志、 拒绝为日本侵略者演出的梅兰芳;既有宁愿自杀、不愿 降元的文天祥,又有宁愿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 清,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是伟大的人格,伟大的民族精 神。正是这种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华民族在 二十一世纪的今日仍焕发出夺目的光彩。2008年,巴黎 站火炬传递过程中,坐在轮椅上的金晶,宁愿自己被藏 独分子殴打也不愿火炬被抢走,最终捍卫了奥运的神圣 与尊严,也显示出了我们中国人的坚贞不屈;广州亚运 会上中国女排绝地反击,以不屈的意志战胜韩国队,最 终夺得了金牌。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学习苏武身上 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昂起我们的头颅,挺起我们的脊 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7、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于谦《无题》
8、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郑板桥《题画·竹石》
三种对比映衬的效果分析:
一、张胜与苏武
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 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而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 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 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二、卫律与苏武
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 世,而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 一身正 气,光明磊落。
三、李陵与苏武
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 盾,痛苦 。而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 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 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 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 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 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 流芳!
苏武在匈奴坚持民族气节十九年,靠的是什么?
信念与意志 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 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艺术手法探究
一、详略得当 详: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 略:苏武为於(wū)靬(jiān)王赏识及
牛羊被盗等
作用:突出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 神。
二、用语言、行动、细节刻画人物
苏武形象总结
•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 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 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 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忍不拔。苏武实 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 真君子!正因为如此,苏武才更加具有勾 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他的名字, 也成为了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的代名词。
1、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逐渐痊愈 使动,告知 2、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定罪 趁 3、本无谋 没有参加谋划 4、拥众数万,马畜弥山 满 5、空以身膏草野 名词作动词,滋润 6、君因我降 顺着 8、畔主背亲, 通“叛 9、反欲斗两主 使动用法,使…争斗 10、若知我不降明 你
第五段归纳: 单于派卫律劝降,苏武宁死不屈。
第九段重点词句
1、汉求武等
寻求
2、得夜见汉使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如惠语以让单于
责备
4、谢汉使曰:“武等实在。”道歉 确实活着
第九段归纳: 昭帝即位,获知苏武存在的消息。
第十段重点词句
1、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 通“已”共
2、始以强壮出,及还
当初
第十段归纳: 苏武不辱使命,终于出使归来。
文本思考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 不渝、坚韧不拔……
三、对比和映衬手法的运用。
在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善于以对照、映衬的 艺术手法,来塑造主人公形象。在言与行的比照烘托 中,见出人物的正邪之别。这种对照、映衬分别见于 敌我两个营垒,出现于不同的场合。
三种对照:
①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 ②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 ③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
苏武传
班固《汉书》
《汉书》
•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 代史
• 与《史记》齐名,合称 “史汉”
文学常识史书体例
史书形式----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 (左丘明)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 (刘向编订)
家庭--- 父亲: 班彪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 史书: 《汉书》
辞赋: 《两都赋》 诗: 《咏史诗》
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心痛酸。
留别妻
•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 欢娱在今夕,嫣婉及良时。 •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 •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 握手一长欢,泪为生别滋。 •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苏武出使背景
• 匈奴:我国历史上北方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 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 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本解读探究
第一段重点字词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介词,表原因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对男子长辈的尊称 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动用法,使……归 4、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 以…身份 5、置币遗单于 用作礼物的玉、马、皮、帛等赠送
且(jū)鞮(dī)单(chán)于(yú) ,旄(máo)节
第一段归纳: 简介苏武家世以及出使背景。
知识拓展延伸 关于气节的名句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2、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4、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5、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赐萧禹》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 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 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 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作(做)伴,北顾中原,
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
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舞)伍,怅望大漠
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
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
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
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
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
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忘。
•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
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 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 千古的悲歌。
第六段重点词句
1、白单于
告诉
2、天雨雪 名词作动词,下
3、匈奴以为神 把…当作
4、羝乳乃得归 名词作动词,生育 才
5、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隔离
别的
於(wū)靬(jiān)王
第六段归纳: 威胁、贫贱不能动摇苏武对大汉的忠心。
第七八段重点字词
1、武使匈奴明年
第二年
2、不敢求武
访问
3、故使陵来说足下
• 文帝、景帝时代:和亲政策 • 武帝: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作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得几次
胜利后,匈奴单于有意示好。
三、苏 武
《汉书 苏武传》载:天汉 元年(公元前100年),苏 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 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未遂,又 将他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 边牧羊,苏武坚持十九年不 屈。始元六年(公元前81 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方 被遣回朝,官典属国。决不 背叛祖国的气节,流芳百世, 传唱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