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_金属塑性变形

第3章_金属塑性变形

(3)形变织构产生: 金属塑性变形到很大程度(70%以上)时, 由于晶粒发生转动, 使各晶粒的位向趋近于一致, 形成特殊的择 优取向, 这种有序化的结构叫做形变织构。 形变织构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各晶粒的一定晶向平行于拉拔方 向, 称为丝织构, 例如低碳钢经高度冷拔后, 其<100>平行于拔丝 方向; 另一种是各晶粒的一定晶面和晶向平行于轧制方向, 称为 板织构, 低碳钢的板织构为{001}<110>。
合金的组织由固溶体和弥散分布的金属化合物(称第二相) 组成时,第二相硬质点成为位错移动的障碍物。在外力作用 下,位错线遇到第二相质点时发生弯曲,在第二相质点周围 留下一个位错环,位错通过。 第二相硬质点的存在增加了位错移动的阻力,使滑移抗力增 加,从而提高了合金的强度。这种强化方式叫第二相强化, 也叫弥散强化。
④加热速度和保温时间:再结晶是一个扩散过程,需要一 定时间才能完成。提高加热速度会使再结晶在较高温度下 发生,而保温时间越长,再结晶温度越低。
37
§3 金属的回复和再结晶
(3) 再结晶后晶粒的晶粒度
晶粒大小影响金属的强度、塑性和韧性, 因此生产上非常 重视控制再结晶后的晶粒度, 特别是对那些无相变的钢和 合金。
细晶粒
温度高、时间长 (降低缺陷)
粗晶粒
影响再结晶退火后晶粒度的主要因素是: 加热温度和预先变形度
§2 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2)产生各向异性 : 由于纤维组织和形变织构的形成, 使金属的性能产生各向异性。 如沿纤维方向的强度和塑性明显高于垂直方向的。用有织构的 板材冲制筒形零件时, 即由于在不同方向上塑性差别很大, 零件 的边缘出现“制耳”。
在某些情况下, 织构的各向异性也有 好处。制造变压器铁芯的硅钢片, 因 沿[100]方向最易磁化, 采用这种织构 可使铁损大大减小, 因而变压器的效 率大大提高。
T再 = (0.35~0.4)T熔点(K)
§3 金属的回复和再结晶
最低再结晶温度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预先变形度:预先变形度越大,金属的晶体缺陷就越多, 组织越不稳定,最低再结晶温度也就越低。
②金属的熔点:熔点越高,最低再结晶温度也就越高。
Hale Waihona Puke 最低再结晶温度 TR 纯金属 TR =(0.4 ~ 0.35)T0 合金 TR =(0.5 ~ 0.7)T0
21
§1 金属的塑性变形
1.3 合金的塑性变形
合金的组成相为固溶体时,溶质原子会造成晶格畸变,增加 滑移抗力,产生固溶强化。 溶质原子还常常分布在位错附近,降低了位错附近的晶格畸 变,使位错易动性减小,形变抗力增加,强度升高。
固溶体是指溶质原子溶入溶剂晶格中而仍保持溶剂类型的合金相。
22
§1 金属的塑性变形
14
§1 金属的塑性变形
二、孪生
☆孪生:是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 分沿一定晶面(孪生面)和晶向(孪生方向)发生切变, 产生塑性变形。
孪晶中的晶格位向变化
15
§1 金属的塑性变形
孪生与滑移的区别是: 1)临界分切应力>>滑移分切应力 2)孪生通过晶格切变使晶格位向改变,发生切 变、位向改变的这一部分晶体称为孪晶带或孪晶。 3)孪晶中每层原子沿孪生方向的相对位移距离 是原子间距的分数,而滑移时滑移面两侧晶体的相 对位移是原子间距的整数倍。 4) 变形速度极快,接近于声速。
20
§1 金属的塑性变形
(3)晶粒位向 多晶体中每个晶粒位向不一致。一些晶粒的滑移面和滑移 方向接近于最大切应力方向(称晶粒处于软位向), 另一些晶 粒的滑移面和滑移方向与最大切应力方向相差较大(称晶粒 处于硬位向)。在发生滑移时,软位向晶粒先开始。当位错 在晶界受阻逐渐堆积时,其它晶粒发生滑移。因此多晶体 变形时晶粒分批地逐步地变形,变形分散在材料各处。
变形前后晶粒形状变化示意图
24
§2 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2)亚结构形成 ,金属经大的塑性变形时, 由于位错的密度 增大和发生交互作用, 大量位错堆积在局部地区, 并相互缠结, 形成不均匀的分布, 使晶粒分化成许多位向略有不同的小晶块, 而在晶粒内产生亚晶粒。
金属经变形后的亚结构
25
§2 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金属 Fe Cu Al
T熔(℃ ) T再(℃ )
1538
450
1083
269
660
100
36
§3 金属的回复和再结晶
③杂质和合金元素:由于杂质和合金元素特别是高熔点元 素,阻碍原子扩散和晶界迁移,可显著提高最低再结晶温 度。如高纯度铝(99.999%)的最低再结晶温度为80℃ , 而工业纯铝(99.0%)的最低再结晶温度提高到290℃ 。
☆ 塑性加工包括锻造、轧制、 挤压、拉拔、冲压等方法。 ☆ 金属在承受塑性加工时, 产生塑性变形,这对金属的组
织结构和性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5
§1 金属的塑性变形
1.1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塑性变形的实质 —— 原子移动到新的稳定位置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
☆滑移 ☆孪生
6
§1 金属的塑性变形
形变织构示意图
26
§2 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二、塑性变形对金属性能的影响 (1)加工硬化(work hardening ): 金属发生塑性变形,随着变形量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升 高,塑性、韧性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加工硬化,也称形变强化。
原因: 塑性变形 → 位错密度增加(106 → 1011~12),相互缠结(亚晶 界),运动阻力加大 → 变形抗力↑;晶粒破碎细化,强度提高。
晶体在切应力作用下的变形情况
理论滑移力与实际滑移力(Cu) ❖ 理=6400N/mm2 ❖ 实= 1.0N/mm2
9
§1 金属的塑性变形
滑移的实现 —— 借助于位错运动
位错的观察
连接视频
滑移的结果会在晶体的表面留下滑移痕迹,称为滑移带。
§1 金属的塑性变形
W 球内部W 颗粒上的滑移带形貌
§1 金属的塑性变形
因形变织构造成 深冲制品的制耳示意图
29
§2 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3)产生残余内应力
残余内应力 σ内 :外力去除后残留于且金属内部的应力。 种类: 宏观内应力;微观内应力;晶格畸变内应力
a. 宏观σ内, 金属各部位变形不均匀所造成的。 b. 微观 σ内 , 晶粒之间或晶内各部分变形不均允引起的σ内。 c. 晶格畸变σ内, 晶体缺陷引起的。 残余内应力的危害:
23
§2 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一、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结构的影响
(1)形成纤维组织
金属发生塑性变形后,晶粒沿形变方向被拉长或压扁。当变形
量很大时, 晶粒变成细条状(拉伸时), 金属中的夹杂物也被拉长,
形成纤维组织。
设计和制造零件时,应 使零件工作时的最大拉 应力方向与纤维方向重 合或纤维沿零件外形轮 廓连续分布。
引起零件加工过程变形、开裂,耐蚀性↓
(4)物理、化学性能变化 如使电阻增大, 耐腐蚀性降低。
30
§3 金属的回复和再结晶
金属经塑性变形后,组织结构和性能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 对变形后的金属进行加热,金属的组织结构和性能又会发生 变化。随着加热温度的提高,变形金属将相继发生回复、再 结晶和晶粒长大过程。
竹节现象
17
§1 金属的塑性变形
(1)晶界: ⅰ.滑移的主要障碍: 原子混乱排列区,较不规则缺陷、杂质集中。滑移不能从 一个晶粒直接延续到另一个晶粒中去。 ⅱ.协调变形: 晶界自身变形,以维持相邻晶粒变 形保持连续。 位错塞积----位错运动到晶界附近, 受到晶界阻碍而堆积起来。
18
§1 金属的塑性变形
通知:
1、直接进入网址 http://59.73.156.10/ 工程材料 实验预约 用户编号是学生学号, 用户密码是 001
2、到教材库购买实验指导书!指导书的 名称是:《工程材料》实验指导书及实验 报告
第三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 与再结晶
2
章节内容
§1 金属的塑性变形 §2 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3 金属的回复和再结晶 §4 金属的热加工
3
重点
※ 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加工硬化、细晶强化的概念。 ※ 再结晶时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变化。
难点
☆ 塑性变形的本质和滑移机理。
4
§1 金属的塑性变形
☆ 金属材料通过冶炼、铸造,获得铸锭后,可通过塑性加 工的方法获得具有一定形状、尺寸和机械性能的型材、 板材、管材或线材,以及零件毛坯或零件。
☆加工硬化消除 —— 强度、硬度大大↓ ,塑性、 韧性大大↑
☆内应力全部消失 ☆物理、化学性能基本 上恢复到变形以前的水平
34
§3 金属的回复和再结晶
(2)再结晶温度:
变形后的金属发生再结晶的温度是一个温度范围。一般所说 的再结晶温度指的是最低再结晶温度(T再),通常用经过大 变形量(70%以上)的冷塑性变形的金属,经1小时加热后能 完全再结晶的最低温度来表示。最低再结晶温度与该金属的 熔点有如下关系:
一、滑移
☆滑移:是晶体在切应力的作用下, 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的晶面 (滑移面)上的一定方向(滑移方向)相对于另一部分发生滑动。
☆ 任何应力都可以分解为: ➢ 一个正应力(σ ) ➢ 一个切应力(τ)
☆ 正应力------伸长、断裂 ☆ 切应力------滑移变形
7
§1 金属的塑性变形
8
§1 金属的塑性变形
变形金属加热时组织和性能变化示意图
31
§3 金属的回复和再结晶
一、回复---连接视频
塑性变形后的金属在低温加热时 ,发生回复过程(去应力退火)
回复温度 =(0.25 ~ 0.3 )T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