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饮酒.行路难(冷集三中)

饮酒.行路难(冷集三中)

饮酒.行路难(冷集三中)
饮酒(其五)陶渊明
冷集三中初三语文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课下注释
尔:这样。

相与:相伴。

欲辨已忘言:相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辨:辨识.。

课文研讨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
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
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

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
有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身处“人境”。

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会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

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
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

“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
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

“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
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王安石曾赞
赏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

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称道的“无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
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

用王国维的话来
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

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这里暗用了《庄子·外物篇》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

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课后练习
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然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

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和主旨,把握两位诗人各自抒发的思
想感情。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

他对自己
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

唯其具有宁静安详
的心态,才能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

《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

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
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
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
们的身世、追求不
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

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
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士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题型训练
1、这首诗的诗眼是__,全诗表达了作者____的心境。

2、能够表现诗人悠闲自得心境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

3、能够体现全诗主旨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一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能否把“见”改为“望”?为什么?
5、谈谈你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句话的理解。

6、请描绘一下“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包含的意境。

2.行路难(其一)·李白
冷集三中初三语文组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登欲渡黄河冰塞川,将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课下注释
珍羞:珍贵的菜肴。

箸:筷子。

今安在:如今身在何处。

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

济:渡。

云帆:高高的船帆。

课文研讨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李白这组《行路难》诗
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
有希望。

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清酒”,“玉
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

但三四句急转直下,忽
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当精
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

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为:“对
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李白显然化用了这一诗句,不过增加了“对比度”,以乐
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

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
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

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

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

但理想和现实是有
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

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
发出“行路难!行路
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

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
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题型训练
1、在这首诗中,作者的情感变化由___转至___,全诗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历程。

2、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诗人把“冰塞川”“雪满山”比喻
成___,
作者这样作比,表明了什么?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一句借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4、诗中哪些典型动作细节描写揭示了作者当时怎样了情感?
5、联系全诗,说说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的理解。

6、结合全诗来看,全诗的主旨是什么?
《饮酒》赏析参考答案
冷集三中初三语文组
1、“心远” 悠闲自得闲适恬静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写出了陶渊明宁静安详、安逸恬淡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是俯,“悠然见南山”是仰,在仰俯之间不经意地抬头看见了南山,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所以这个“见”写出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而“望”却似乎有意而为之,与作者当时的心情不大吻合。

5、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记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

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这其中有生活的真义,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来表达呢?
6、到了傍晚,山中的景象更加秀丽,成群结队的鸟相约着回到了林中,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自然晚景图啊!
《行路难》赏析训练答案
冷集三中初三语文组
1、消沉苦闷满怀豪情
2、世道险阻表明了作者仕途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3、表达了作者能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

4、“停”“投”“拔”“顾”四个动作细节描写,提示了李白内心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
起伏。

5、这一首诗表达作者的坚定信念和追求,他相信终有一天能乘风破浪,冲开险阻,远渡沧
海,实现宏大的理想,这句诗写出了诗人悲愤的豪迈,失意中的希望。

6、全诗表达了作者豪迈乐观,积极进取的旷达胸怀和理想抱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