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18.古诗二首夜宿//山寺(板书:注意语气停顿)教学目标1.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
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宿”:住,过夜,夜里睡觉。
“寺”寺院,佛教出家人居住的地方。
以“夜宿山寺”为题,点名了诗的写作时间和地点。
)教学重点(了解夸张的修辞手法)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掌握会写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正确读写“山寺、星辰”)能正确、端正地书写6个字。
教学过程一、导课同学们,李白曾望月抒怀,留下了《静夜思》这首千古佳作,他也曾在另一个群星璀璨的夜晚,写下了使人惊叹的诗行,那就是《夜宿山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二、新授(一)初读古诗。
1.设计问题:“夜宿山寺”是什么意思?(晚上住在寺院)2.教师播放多媒体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感悟,请学生谈谈看了此画面后有什么感受。
(留空白,让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点拨强调一点:山上寺院里的楼很高)。
3.请学生打开书,自由读古诗,体会诗人作诗时的感受。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古诗内容)(二)理解诗句。
1.学生研究、合作、体验。
(1)让学生边读古诗边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诗句,查字典解决。
(2)让学生小组内交流。
(3)各小组汇报诗中关键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小组汇报。
(1)通过小组学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了?(指名说)(2)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请学生质疑,请会的同学帮助解答,老师加以引导。
)(3)请四个同学每人说一句诗的意思。
(激发学生兴趣)(4)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诗中所描写的这座楼。
(高)(5)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楼很高,请你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危楼高百尺)(三)诵读欣赏,品读古诗。
1.通过学习,我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了解,你能加上动作、语气自己读读这首诗吗?注意要读出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采取个人诵读,合作诵读,分组诵读,加动作诵读等形式练习诵读古诗)2.教师配乐范读,然后引导学生配乐朗读,进一步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
(尊重学生,以学生评析为主,教师适当点拨、指导)三、练习1. 齐读古诗,加强记忆。
(在朗读的基础上,通过播放音乐,全体学生起立,根据诗意加上动作背诵古诗。
)2.利用课外资料,请同学们把已经查找好的李白的其他诗,读给大家听听。
四、总结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站在楼山就可以用手摘下月亮和星星。
我不敢在这儿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全诗语言朴素自然,却十分生动形象。
这里,诗人发挥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
五、作业回家后请你把这首古诗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也可以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
六、板书 (危楼----高楼)夜宿//山寺[唐]李白危楼//高/百尺, (百尺:虚数,不是实数,形容楼很高。
)手可//摘/星辰。
(星辰:夜晚天空中闪烁发光的天体。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恐:害怕,心里慌张不安。
惊:惊动。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敕勒歌教学设想:本篇课文是首民歌,仅仅有27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富饶,幸福安康的草原生活,本课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风格朴素、意蕴真淳,语言浅近明快。
所以本课以阅读欣赏为主,以课件为辅助给学生美的的体会进而美的教育。
教学目标: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牧勒人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大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体会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种对大草原那种无比喜悦和热爱之情。
4学生会背诵这首民歌。
(点拨:在背诵课文时,要边背边回想书中的插图,并借助想象,在脑海中形成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上课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创造一个宁静的氛围,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一个美丽的梦景。
2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教师在黑板上板题目:敕勒歌。
(北朝民歌)二初读全诗,字词释义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
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读准诗中“见”的音。
)见{多音字,这读“xian”} 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齐读古诗。
二、分步解读,把握诗境1解题意。
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
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这首诗就是敕勒人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大草原)引导学生说出草原的景象。
“敕勒川,阴山下。
”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
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
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
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诗中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浩瀚自然的特点。
虽然诗中没有写人,但诗中并非无人,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
在这样“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就可能给我们如下的感觉:(1)油然涌起的生机感、喜悦感;(2)尤感这些生机、活力、生命信息的宝贵;(3)在这样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三、再读本诗品悟诗意1让学生再读课文,由诗入画。
这是一幅图画,远远的是雄伟的阴山,向天空看蓝天白云,美丽的草原无边无际,天地相接,轻风一来,牛壮羊肥,若隐若现,这是多么自然的和谐图呀,我们经常讲,要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那不正是我们追求的生活吗?2教师有感情地描述诗境:(课件展示草原风景,教师配乐朗读)“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
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
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体悟诗情,感受草原风光的辽阔壮美,激发学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四、学生背诵本诗。
1给学生读背时间。
2教师利用课件练习,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ìlè()qióng()庐见()牛羊天似()笼()盖3全班学生齐背本诗。
(引导学生由画入诗,通过想象将诗的画面展现出来,增加记忆。
)4观察课件展示风景,配乐背诵。
五、总结六、用课件播放《天堂》这首歌,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板述设计:敕勒歌(北朝民歌)草原美景背景:阴山下全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特写:风吹草地见牛羊教学反思:《敕勒歌》教学反思:把草原的清新、辽阔,把敕勒川所散发的山野草地的特殊气息尽收诗中,宛如一幅草原放牧的美丽画卷,可谓“诗中有画”。
它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直白如画,艺术概括力极强。
宋代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
这首民歌风格奔放、雄健质朴,寥寥几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内蒙古独特的壮丽景色,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这不正是人们向往的人类生活的天堂。
修辞手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了解修辞手法。
用诗歌中前两句具体向学生阐述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作用,最后引导学生自己说出一句比喻句。
写作手法:诗歌中后面两句通过“天苍苍,野茫茫”写得时静的草原,“风吹草低现牛羊”写得是动态的草原。
给学生讲解“动,静”结合,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现草原和谐的人文图景。
19.雾在哪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认读“淘、藏”等10个生字;正确书写“暗、街”等7个字。
正确认读“淘气、无论、岸边”等词语;正确书写“大海、海水、船只”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课文;能读好含有多个短语的长句子;能想象雾淘气的样子、读好雾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雾的神奇,知道有雾时是怎么样的情景;能用“什么”说话;愿意留心观察自然、观察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书写“躲、失”等字;读好含有多个短语的长句;能想象雾淘气的样子,读好雾的语言;能用“什么”说话。
难点:体会“甚至”在语境中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有雾的时候是什么情景。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多媒体电脑、图片。
教学课时划分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生活导入,结合图片揭示课题。
1、回顾谚语:我们积累过识天气的谚语,能谈谈知道雾的哪些知识?(春雾风,夏雾晴,秋雾阴,冬雾雪。
)2、结合生活经验说说见过的雾是什么样的?(大雾弥漫;远处的景物模糊看不清;只能大约看到建筑物的轮廓;空气很潮湿等。
)(引导:雾都把什么藏起来了?你见过雾吗?)3、展示云遮雾绕山的山川、云雾弥漫的树林等图片。
(板书课题)二、读文识字,整体把握。
1、教师示范读,学生听读,并圈画出不懂的字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读课文,指导学生反复练习难度的句子,如第6自然段的长句子“不久……,有限的散步”。
4、借助拼音,自读词语。
(1)第一组:“甚至、消失、藏起”,重点指导正音。
(2)第二组:“桥梁、淘气、岸边、应该”。
重点指导识记:梁——为何有“三点水”有“木”(渗透自理);该——刻、孩(与形近字区别)。
5、默读课文,想一想淘气的雾都把什么藏了起来。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发现获取信息的方法:雾说的几句话,分别说出了他依次藏起的东西。
教师出示句式,指导整体把握:雾,是个又淘气有顽皮的孩子,它把……藏了起来。
要求学生用连接词把雾藏起了什么说完整。
三、朗读感悟“雾的自言自语”1、学生自由练读雾说的几句话。
2、教师示范指导,前三句读出淘气的感觉;后两句读出思考后有了新主意的惊喜。
四、指导写字1、出示“暗淡、消失”两个词语,观察本课要写的“暗、消、失”三个字,分析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论:书写右部“人”不宜过大,竖弯钩要稳而有力)(散:左下的“月”要写的窄一些;右部下撇略弯。
)2、动笔临写。
五、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了“雾”,还学了雾的淘气,它藏起了很多东西。
六、作业:背熟生字和词语。
七、板书设计第十七课雾在哪里淘气、顽皮藏起了八、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认读词语:躲藏、海岸、淘气、悠闲、应该、甚至、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