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登滕王阁饯别序》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二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如何鉴赏写景文段,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体味语言的魅力,学习对偶的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诵读、感受、理解、讨论、鉴赏。
情感与价值:感受古人那种登临亭台楼阁而生发悲我的情怀。
重点难点:学习如何鉴赏写景文段,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体味语言的魅力。
教学辅助: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二、朗读感知1、学生谈感受。
2、提问:文段紧扣文题的哪些字词?三讨论探究一这幅图由哪些景物构成?山川之美 山原旷川泽纤 丿人烟之盛 闾阎扑地舸舰迷津'雨后天晴 云销雨霁 彩彻区明J 人鸟共乐 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r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J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水尽潭清 光凝山紫 这些景物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登临之状 阁之所在 I 来阁过程 I 秋水秋色色彩变化之美 远近错落之美 上下浑成之美 虚实相衬之美 「寒潭清暮山紫 、 彳耸翠翔丹L 青雀黄龙鹤汀凫渚 山原盈视 云销雨霁 上出重霄 闾阎扑地 落霞孤鹜 渔舟唱晚雁阵惊寒 桂殿兰宫川泽骇瞩彩彻区明下临无地舸舰迷津秋水长天幅流光溢彩的滕壬阁秋景图三 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
作者描绘如此美轮美奂的滕王阁秋景,想表达什么情 感呢?”到秋水共长天一 愉悦的,因为这里的 但从上述景致的色 ”等看,总体色调偏冷, 和雁阵惊寒”,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喜悦的情感只是 外在的,其内心还有隐隐的悲愁 。
简单地说, 表面的快乐难以 掩饰内心的悲愁 。
四赏析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 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 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 好图。
2、 该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 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 点。
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明确:从 层台耸翠 色”,作者的情感总体是 景致的确令人 心旷神怡 调清、紫、寒、翠 再加之渔舟唱晚”小试牛刀对联练习对联的要求: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1、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下联: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2、根据上联,拟出下联;或根据下联,拟出上联。
(任选一题)二、围绕春天”写100字左右的一段话。
要求:用上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中的至少两种,写出春天的特点。
作业布置完成同步学案的练习(1)绘美景,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学生画出第二段中的意象(PPT):潦水、寒潭、烟光、暮山、层台、飞阁、鹤汀、凫渚、桂殿、兰宫、绣闼、雕甍、山原、川泽、闾阎、舸舰、云、雨、彩、区、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渔舟、雁阵。
引导学生注意:画线词是对非画线词的修饰。
(2)若将写景比为绘画,上述意象好比画作的素材。
但我们知道,一幅画作光有素材是不够的,还要根据各素材特点给他们上色。
那么作者用哪些词给它上色呢?作者用哪些词写出了这些意象的特点呢?学生读第二段后圈画出表现意象特点的词,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含义,体会九月滕王阁色彩的绚烂和作者华丽风格在此的具体表现(PPT):这是学习重点之一,要引导学生就自己喜欢的句子来鉴赏,品味作者绘景的美妙。
(3)这美景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要交代这个?明确:“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交代此内容主要是强调眼前胜景是上下求索而得,不容易。
(4)听课文第二段录音,在脑中将文字想象还原成画面。
(5)你可以给此画面拟个标题吗?若将此画面拍成DV ,该怎么拍?你可以将它改写成DV 脚本吗?明确(PPT):标题:《滕王阁秋景图》远镜头: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中镜头: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仰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俯瞰: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特写:披绣闼,俯雕甍远镜头: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中镜头: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远镜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仰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远镜头: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声音)此设计意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景的层次性和移步换景的写作技巧。
(6)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描绘壮丽的滕王阁秋景,想表达什么情呢?请结合具体文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明确:从“层峦耸翠”到“秋水共长天一色”,作者的情感总体是愉悦的,因为这里的景致的确令人心旷神怡。
但从上述景致的色调“清、紫、寒、翠”等看,总体色调偏冷,再加之“渔舟唱晚”和“雁阵惊寒”,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喜悦的情感只是外在的,其内心还有隐隐的悲愁。
简单地说,表面的快乐难以掩饰内心的悲愁。
这段写景内容抒发的情感比较复杂,老师宜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具体的语句去品味。
(7)美读之,尽量表现作者的情感。
3.赏心:遥襟俯畅,逸兴遄飞。
4.乐事:胜饯。
五、背诵“美景”1.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赏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
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
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赏析: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
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
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滕王阁序》写景“四美”《滕王阁序》的写景颇有特色,作者精心构画,苦苦经营,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体现了一定的美学特征。
1. 色彩变化之美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
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
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2. 远近变化之美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
“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
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 上下浑成之美“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
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4. 虚实相衬之美“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
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对联的基本规则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 )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13、下联调整为:这种题型既测试了对联的相关知识,也测试了语言表达连贯、正确使用修辞方法等考点考生首先要对这五个句子的外部顺序进行调整,即调整为: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红雨树边,此间有尧天舜日。
其次,上联“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为顶针修辞格,故下联也应作如下调整: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尧天舜日。
最后,根据对联的特点,进一步调整为: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