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圳市社会工作十年发展报告

深圳市社会工作十年发展报告

深圳市社会工作十年发展报告发展社会工作是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创新社会治理、改善基本民生的重要安排。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决策部署。

同年,民政部在深圳召开全国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对深圳社会工作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2007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及七个配套文件(简称“1+7”文件),明确的制度安排为我市轰轰烈烈地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2009年7月,民政部与深圳市政府签订《推进民政事业综合配套改革合作协议》,确定深圳市为社会工作发展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示范区;2014年9月,民政部、深圳市政府共同召开推进民政事业改革发展会议,深圳被授予“创建全国社会工作发展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示范区”称号。

深圳初步建立了现代社会工作体系,社会工作在社区治理、社会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深圳特点的发展之路。

一、制度先行、系统建构,引领示范的社会工作十年(一)高起点、高规格,建立现代社会工作制度体系深圳社会工作“1+7”文件是全国第一个围绕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的机制和制度保障出台的综合性地方文件,体系完整、措施得力、操作性强,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深圳市初步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制度体系,完善了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和社会工作人才配置机制,明确了培育和发展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志愿者队伍等配套政策措施。

在此基础上,通过近十年本土社会工作实践,先后出台了《社工机构行为规范指引》、《深圳市社区服务中心设置运营标准(试行)》、《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守则》、《深圳市社会工作者登记和注册管理办法》、《深圳市社会工作者中级督导选拔考核管理办法》等20余个配套制度和行业规范性文件,在横向方面涵盖了社会工作者注册、继续教育、督导选拔与管理,社工机构行为规范与评估,项目运作及评估,行业规范与监管等5大方面,在纵向方面对社会工作者从准入、到培育、到晋升、到监督、到评估,再到退出等一系列程序进行了完整的规范。

系统性的政府职能部门的规范性文件和社工行业文件的出台与实施,初步构建起了深圳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的制度体系,为国内其他地区的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制度和政策的借鉴。

(二)政府主导,社会运作,形成具有深圳特点的社会工作模式一是实现社工购买与资助方式社会化。

2008年,深圳率先按照“政社分离、政事分开”的原则,通过招标、竞标方式向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购买服务,并以合同方式确定双方的责、权、利关系,促进公益资源的共享及合理分配,推动政府从直接“养机构、养人、办事”向购买公益性民间组织服务转变。

同时,在政府1:1配比的资助下,企业进行社工服务自主购买,形成了对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有效补充。

十年来,深圳社会工作经过社会化发展,形成了岗位、项目、社区服务中心三大综合服务模式。

2008年,深圳探索社会工作岗位“嵌入”政府职能部门及事业单位,2009年开始通过举办公益项目大赛鼓励和扶持社会工作项目发展,2011年起大规模推进社区服务中心(后更名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

目前,深圳社工服务已覆盖全市各区、街道和社区,累计通过1700个岗位、480余个项目及668家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二是社工行业组织和服务机构自主化与社会化运作。

在深圳社会工作“1+7”文件的指导下,深圳鼓励社工行业组织和服务机构自主发展,深圳市民政局等政府部门委托行业协会开展登记注册、培训交流、督导顾问、维权规范、评选激励、宣传推广、项目研发、研究倡导、活动策划、统筹援建、资源链接等服务,打造了社会工作行业的枢纽型组织;同时,政府部门充分放权,赋予社工服务机构发展空间,鼓励社工服务机构独立运营、自主运作、打造品牌,逐步形成了行业自治、行业自律的良好格局。

目前,深圳市共有社工行业组织(社工协会)14家(其中市级社工协会1家,区级社工协会9家,街道层级社工协会2家,其他类别协会与联合会2家),民办非企业社工服务机构161家,全市取得专业社工资格证书的专业人才达8230人,全市社工行业从业人员达7090名,专业社工达5873人,其中一线社工5073人。

三是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

自2009年初,深圳探索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对社工服务成效进行评估,基本形成了政府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组织实施、评估委员会审核认定的现代评估体系。

构建了包括评估中心、会计师事务所、督导、顾问、市社工协会、用人单位、服务对象、机构员工多元评价主体,以绩效导向为重点的深圳评估模式。

同时,按照“谁购买,谁评估”的原则,市区两级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估机制,评估结果作为招投标的重要依据,有效地提升了社工服务质量。

(三)夯实基础、建立梯队,完善了社工人才培养机制一是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社工培训体系。

建立了以深圳市经济特区社会工作学院平台为支撑,横纵多层次社工人才培训架构模式。

横向方面分为初中高级培训,初级层次包括新社工岗前培训、分领域培训、社区营造与社区培力等;中级层次包括社工督导人才梯队培训、社工明星讲师培训、社区基金会人才专项培训等;高级层次包括中国社会创新成长计划、社会组织中高端人才培训、境外公益机构跨界培训等;纵向方面培训手段统一与个性化同时兼顾,运用“互联网+”思维,运用O2O模式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

线上利用“U学院”手机APP,进行社会工作微课堂学习,线下安排互动性研讨性课程,实现社工线上与线下互动培训,满足不同社工对培训内容及形式的多样化需求。

社工学院以社会工作14个服务领域的专业课程体系为基础,以9大社会工作服务指标体系为标准,以3大类28个系列的153门专业课程为支撑,以全国首支创客教育影响力基金为依托,以内地首个规模达200人的民间社工明星讲师团为内训导师,以“教学相长”和“产研相长”为理念形成9大社会工作服务指标体系和14个服务领域专业课程体系。

十年间,深圳市举办的社会工作各类培训2383期(含机构自办培训),参训人员超过8万人次。

二是培养本土社工人才,搭建社会工作督导人才“四级”梯队。

为了保障深圳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水准和社工人才素质,深圳建立社会工作督导机制,提升社工服务质量,培养本土社工专业人才。

根据督导选拔与管理的相关规定,以一线社工为基数,分别按照7:1、21:1、63:1的比例配比督导助理、初级督导、中级督导,经过近十年来的发展,形成了“一线社工——督导助理——初级督导——中级督导”的四级人才梯队。

目前,深圳市本土督导人才队伍达800人(其中中级督导岗位20个,初级督导岗位185个,督导助理岗位595个),实现了督导助理与初级督导配比全覆盖。

(四)领域专业、品牌突出,建立社会工作领域拓展机制2007年以来,深圳不断创新和拓展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探索服务模式,丰富社会工作内涵。

目前,在全市642个社区里建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668家,专业社会工作覆盖了社区各类群体,社工服务遍及妇女儿童、老年人、青少年、教育、残障、医务、司法、禁毒、企业、少数民族与军队等14个专业领域,服务总量达800余万人次。

在领域拓展方面,深圳社工一方面细分服务领域,推动服务领域精细化,如2016年在医务社工中遴选121名社工参与中美合作的全市精神卫生社工培育。

另一方面,重视企业和灾害两个社会工作领域的建设,引领国内社会工作发展。

在企业社会工作方面,深圳于2010年在全国率先探索了企业(社会组织)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引入专业社会工作力量解决企业中人际冲突、劳动冲突及员工生产生活适应性不良等社会问题,初步构建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协同合作、劳资共同参与、平等协商的新型劳资互动模式。

2011年、2013年、2014年,深圳分别召开全国企业社会工作建设研讨会、全国企业社会工作实务发展战略研讨会、深圳市推进企业社会工作交流研讨会三届大会,聚集全国企业社会工作的专家学者、实务工作者共同探讨企业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方向。

截至目前,深圳共有23家社工服务机构开展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累计1448名企业社工共开展服务近35万人次。

基于深圳企业社会工作的成功经验,2013年民政部下发了《民政部办公厅关于确定首批企业社会工作试点地区和单位的通知》,确定全国80个地区和单位成为企业社会工作试点,深圳企业社会工作服务在全国形成了引领示范效应。

在灾害社会工作方面,深圳市走在全国前列。

2008年以来,深圳社会工作者先后参与汶川地震文县救灾、茂名泥石流救灾、雅安地震救灾、富士康事件紧急援助、鲁甸地震救灾、1220光明滑坡救灾等应急介入服务,服务成效获得各级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2015年,深圳率先成立了全国首支灾害社会工作志愿服务队,建立了灾害社工培训、演练、介入服务的系列机制,通过定期开展生命救援、临时安置、危机处理、心理评估等专业培训和参与模拟演练,为深圳社工参与社会应急救助提供支持,打造了一支“日常勤训练、战时能应急”的灾害社工服务队伍,成为了深圳市减灾救灾人才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

(五)搭建平台,深化服务,构建社工服务机构培育和项目发展机制一是以中国公益项目大赛为平台,助推社工服务机构转型。

由深圳主办的五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引入互联网众筹、创投基金等创新机制,累计筹集和发放公益创投资金近10637105.77元,资助223个公益项目。

大赛为社工服务机构构建了公益创新生态链支持平台,其中60%获奖项目由社工服务机构获得,“互联网+”运营O2O 模式的嵌入,推动了社工服务项目迅速拓展,提升了社工服务机构自我造血和解决社会问题能力,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优质社会创新项目应运而生。

例如“病患临终关怀项目”、“城中村流动儿童安全号列车计划”等入选中央财政支持社会服务项目;“军营社会工作”、“助力党建,社工随行”党建服务、“关爱外来劳务工社工服务”、“非深户籍缓刑青少年矫正”、“社区药品安全服务网”等项目成为深圳市公益服务创新的名片。

二是深圳市各级政府积极为社工服务机构创造项目平台,推动深圳社会服务的发展,如开展社区服务社会化试点,民生微实事项目等,每个社区200万/年,全市约14亿/年,其中80%以上民生服务类项目由社工服务机构负责执行。

三是搭建金融行业跨界合作平台,社工行业组织与建设银行、江苏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开展社工服务机构贷款、人才贷款等公益金融服务,为社工服务机构发展注入活力。

四是社工服务领域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为深化社会工作服务建立了标准和规范。

2013年,深圳制定了包括残障、妇女儿童、教育、禁毒、老年、企业、司法、医务、社区等九大领域的社工服务指标体系。

2016年,深圳市民政局等参与起草的民政行业标准《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正式发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