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美术史结课论文

外国美术史结课论文

外国美术史结课论文
201213070203-宋振豪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艺术
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艺术进入了另一个高度,在这一时期,意大利的雕塑艺术显得比较突出。

我以这一时期意大利的两名著名的雕塑大师为例,说出我对这一时期意大利雕塑艺术的见解。

我作为一名学雕塑的学生,我不敢说我对雕塑有多么独特的见解,我的理解可能很肤浅,但这仅仅是我个人的见解。

在文艺复兴早期,主要的雕塑代表是多纳泰罗,多纳泰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雕塑新纪元的代表人物,曾耗费大量的精力去研究古代希腊和罗马的雕塑,但他并不一味地模仿,而善于在继承古典主义雕塑艺术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

他创作了大量生气盎然、庄重从容的雕塑作品。

他的代表作品《大卫》是第一件复兴了古代裸体雕像传统的作品。

多纳泰罗运用古希腊人创立的对应构图方式,向人们展现一位形体比例和结构都十分准确的少年形象。

在他的手下,这位圣经人物不再是概念性的象征,而是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生命。

着意表现人的完美体魄和崇高精神的雕塑作品,在黑暗的中世纪已经消失,所以同真人一般大小的裸体《大卫》问世,实在是惊世骇俗之举。

裸体的、有血有肉的少年大卫立在人们面前表现了过去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到来,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和颂扬人体美的先河,奠定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所塑造的大卫是佛罗伦萨人热爱和平、追求自由的心愿象征。

《大卫》的身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符合古典艺术的理想标准;它的姿态遵守“重心转移”的造型规律,显得放松而自然。

《大卫》正陷入复杂沉思的心理状态,他的沉思目光似乎发现了人类自身的美和力量。

这种对人类自身价值的发现和认识,正是文艺复
兴的根本精神。

自多纳泰罗之后,主要的雕塑家是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他创作的人物雕像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

米开朗基罗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

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应。

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他的主要代表作有《大卫》《摩西》和《哀悼基督》
《哀悼基督》是米开朗基罗的成名作。

作品采用了稳重的金字塔式的结构,十分隐觅,圣母宽大的衣袍既显示出圣母的四肢的形状,又巧妙地掩盖了圣母身体的实际比例,解决了构图美与实际人体比例的矛盾问题。

圣母那年轻唯美的神态,改变了以往中年圣母的形象。

基督的那脆弱而裸露的身体与圣母衣褶的厚重感以及清晰的面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统一而富有变化。

他的雕刻下的衣褶,让人感觉不到那种大理石的笨重感,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轻松的附着在了形体上。

这一切都赋予了石头以生命力,使作品显得异常光彩夺目。

米开朗基罗还将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刻在了雕像中圣母胸前的衣带上。

他著名作品《大卫》,它不仅是男性和力量的化身,而且毫不掩饰地向世
人展示自己肉体的美感
灵魂的反省的痛苦、生之厌恶、对于物质束缚的争斗,这是他的灵感的原
素。

大卫的胸部隐见的肋骨和显见的肌肉共同组成起伏的波纹。

而大卫的头部是紧张而机警的、带有挑战性的,头部、颈部与身体的和谐,隐含着一个骄傲的男性在袒露自己身躯时所特有的、像雄鸡或雄性凤凰一样的自豪感、夸耀感。

大卫的双手是巨大的,巨大的双手在炫耀着男性力度的同时,也夸张着男性在性美感、肉体美感指向外在时所具有的付出、奉献、自信的心理感觉。

大卫的腰部极具魅力,"腰部成了塑像的主要兴趣所在,从那里放射出身体的所有其它平面"。

男性的腰部决不像女性一样纤细,但仍然充满了力度的曲线美。

这是挺拔的腰,是男性躯体最柔软、然而却是上体和下体力度交汇的部位,是肌肉排列紧凑而规则的部位。

这是男性的腰,越是承受重压越坚强不屈,而恰恰相反,越是面对温柔越软屈。

当两腿从腰部伸展出来时,好象获取了无穷的力
量,能够站稳脚跟,也能够跨越障碍。

米开朗基罗的另一代表作《摩西》,它的动作是比较简单的: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时佛罗伦萨派艺术的特色,亦是罗马雕刻的作风,即明白与简洁。

《摩西》的态度是一个领袖的神气。

头威严地竖立着,奕奕有神的目光,曲着的右腿,宛如要举足站起的模样。

牙齿咬紧着,像要吞噬什么东西。

摩西头上的角,亦是成为博学的艺术史家争辩不休的对象。

在拉丁文中,角在某种意义上是“力”的象征,也许就因为这缘故,米开朗基罗采取这小枝节使摩西态度更为奇特、怪异、
粗野。

摩西的眼睛又大又美,固定着直望着,目露凶光。

头发很短,如西斯廷天顶上的人物一样;胡须如浪花般直垂下来,长得要把手去支拂。

臂与手像是老人的;血管突得很显明;但他的手,长长的,美丽的,和多那太罗的绝然异样。

巨大的双膝似乎与身体其它各部不相调和,是从埃及到巴勒斯坦至处奔波的膝与腿。

它们占据全身面积的四分之一。

摩西的衣服纯粹是一种假想的,它的存在不是为了写实,而是适应造型上衬托的需要。

因了这些衣褶,腿部的力量更加显著;
雕像下部的体积亦随之加增,使全体的基础愈形坚固。

米开朗基罗雕刻作品的风格形成和创作走向与其绘画作品的风格形成和创作走向是一样的线索:英雄气概磨难而成壮心不已的烈士暮年。

早期的作品是其内心世界的表白,随后的一些作品表现为风格样式的定型,后期的作品仍
然是艺术家的心情归宿。

罗丹有言:近代最大的天才(米开朗基罗)善写阴影如果按照分析希腊技巧般来分析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我们立即可以断定它的表情是生命的对于自己的折磨,是烦躁的意志:是有活动的意志而无成功的希望:是为不可实现的想望所苦闷着的牺牲者。

他的全部雕塑都表示着冲突、斗争,似乎白石会自己破裂一般。

她们(雕塑)在失望与烦闷的煎熬中,再经不起感情的激动了。

当米氏年老,他真有毁掉他作品的时候。

艺术已经不能满足他了,他需要‘无穷’。

他写道:
“这扑向着十字架上张开的臂抱中去的灵魂,绘画与雕塑俱不足以抚慰他
了。


尘世的活动,不论它怎样残缺,总还是美善的
米开朗基罗的调子,深刻的人类精神,努力与痛苦的挣扎,这是最崇高最
伟大的理想。

像罗丹那样爱我们的人生吧,就因为我们能用全部精力去生活。

我们应该走向清明平静的境界。

在神秘的面前,我们并不会缺少基督教徒的苦闷与烦躁。

参考文献《罗丹艺术论》《欧洲文艺复兴史》
姓名宋振豪
学号201213070203
专业中国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