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废水纳管排放申请申请单位: **一、项目简介常州市**集团及周边污染场地施工总承包项目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飞龙中路南、北两侧、通江大道西侧,泰山路东侧。
项目分为常隆地块(一标段)和天马地块(二标段),其中常隆地块占地面积约9万m2,天马地块占地面积约40万m2,地块内历史上及现存的主要企业有常州天马集团有限公司(原建材二五三厂),常州市胜利精细化工厂、江南包装容器厂、三井乡铸造厂、常州市红菱助剂厂、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有机化工厂、常州华日新材有限公司。
项目场地地上和地下的构造物目前已被拆除,场地内市政基础设施已切断,场地已经平整。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及《常州市工业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土壤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常政规[2016]4号),常州市土地储备中心根据环境管理的要求,最早于2011年委托常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对该地块进行了调查和风险评估,随后2017年委托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对该地块开展了补充调查和风险评估,编制了《江苏省常州市天马集团及周边污染场地补充调查报告》和《江苏省常州市天马集团及周边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报告》,并于2017年8月22日通过专家评审后在市环保局进行了备案。
2019年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受常州市土地储备中心委托,重新梳理历史调查数据,结合最新发布并实施的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和相关污染物毒理参数的基础上,重新核实场地修复目标和修复范围,编制了《江苏省常州市天马集团及周边污染场地治理修复方案》,并于2019年5月30日通过专家评审后在市环保局进行了备案。
2020年1月20日,上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中标该项目一标段工程,中科鼎实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中标该项目二标段工程。
二、项目过程法律法规手续完备本项目地块从调查评估到修复技术方案和施工招标等过程均符合法律法规规范要求,手续完备。
表1 项目过程报告及专家评审备案情况统计根据《江苏省常州市天马集团及周边污染场地治理修复方案》(备案稿)P239页,本项目生产废水和污染地下水经过现场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排入城市污水管网。
三、项目废水满足纳管排放满足要求3.1废水来源及水量根据《江苏省常州市天马集团及周边污染场地治理修复方案》,本项目中废水主要为抽提的污染地下水、土壤清挖过程中产生的基坑废水、井点降水、冲洗台的车辆冲洗废水等。
现场废水产生量如表2所示。
表2 污水预计产生量汇总表3.2废水污染特征本工程污水处理主要包括抽提的污染地下水、基坑废水、井点降水、车辆冲洗废水等,可能含有的污染物包括总石油烃等有机污染物。
本项目废水未经现场废水处理系统处置前的水质特征如下表3。
废水经过现场废水处理系统处置达标满足排放要求后排放。
表3 废水进入现场废水处理系统前的水质特征3.3废水处理达标指标根据《江苏省常州市天马集团及周边污染场地治理修复方案》,本项目场地废水经过现场处置达标后纳管排放,纳管排放以《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2015)中表1的B等级标准为达标排放目标。
所以本场地内的废水经过现场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达到《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2015)中表1的B等级标准后,拟通过污水管道纳入排放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厂。
主要须达到标准如下表3所示。
表4 一标段废水现场处置达标指标3.4废水处理工艺为保证本项目废水达到《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2015)表1的B等级标准,本项目废水全部进入场地现场废水处理一体化系统,场地内的废水处理一体化系统处理能力一标段为30m3/h,二标段为10m3/h。
3.5现场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及说明项目现场废水通过收集进入废水收集池,经污水提升泵进入一体化设备,在气浮、氧化、混凝沉淀等处理达标后纳管排放。
3.5.1污泥及再生水的处理废水处理设施在处理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有机污泥,经压滤脱水初步处理后,污泥的含水率约80%。
污泥及浮渣砂粒最终处置,按常州当地环保主管部门的要求处理。
3.5.2废水处理工艺流程本项目现场废水处理工艺流程见图1。
图1 废水处理工艺流程污染地下水、基坑废水、车辆冲洗废水集中收集至调节水池,并在调节池底安装穿孔PVC 管,通过水泵内循环进行搅拌处理,这样既保证集水池水质混合均匀,又避免了普通曝气搅拌使污水中污染物挥发造成大气污染。
均质均量后的废水由提升泵定量提升至混凝沉淀池加药混合区(提升管道上设置电磁流量计,以方便污水处理精确计量),利用碱液将废水调至偏碱性,投加PAC(聚合氯化铝絮凝剂)、PAM(聚丙烯酰胺絮凝剂),将废水中SS、重质油类絮凝聚集形成重质矾花后进入沉淀区,然后予以分离。
上清液溢流至气浮反应池,沉淀污泥定期提升至污泥浓缩池。
污水进入气浮系统后,在水中投加混凝剂后,同时利用气浮泵产生的细微气泡与水中的悬浮粒子相粘附,形成整体密度小于水的“气泡—颗粒”复合体,使悬浮粒子随气泡一起浮升到水面。
该工艺主要通过絮凝气浮作用,对污水中轻质絮体及部分溶解性油类污染物进行去除,该工艺可以进一步对水中乳化状态及悬浮的污染物进行去除,对石油类的去除率大概在50%-60%,对SS的去除率大概在40%-60%,对COD的去除率在15%-25%。
气浮反应后浮渣收集后排入污泥浓缩池,气浮出水进入芬顿系统。
气浮出水由提升泵提升至芬顿反应池,在pH调节区将废水pH调节至2.5~3,然后依次投加硫酸亚铁、双氧水,在机械搅拌的作用下反应两小时。
利用芬顿反应形成的羟基自由基氧化分解水中的有机物。
出水进入沉淀池,再投加碱液、PAC 及PAM絮凝后进行泥水分离。
分离后的污水进入排放水池,经过检测达标后纳管排放,污泥定期排放至污泥浓缩池统一处置。
芬顿系统设有PH在线仪、搅拌系统等,芬顿法的实质是二价铁离子(Fe2+)、和双氧水之间的链反应催化生成羟基自由基,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其氧化电位仅次于氟,高达2.80V。
另外,羟基自由基具有很高的电负性或亲电性,其电子亲和能高达569.3kJ具有很强的加成反应特性,因而Fenton试剂可无选择氧化水中的大多数有机物,特别适用于生物难降解或一般化学氧化难以奏效的有机废水的氧化处理。
该工艺可以对污水中溶解性COD进行氧化,对COD的去除率55%-75%。
芬顿试剂主要是通过Fe2+与H2O2反应生成自由基来降解有机污染物,其反应机理为:Fe2++H2O2→Fe3++OH-+OH;OH+Fe2+→Fe3++OH-;OH+H2O2→HO2+H2O;Fe3++H2O2→Fe2++HO2+H+;HO2+Fe3+→Fe2++O2+H+;RH+OH→R+H2O;R+Fe3+→R++Fe2+;R+O2→ROO→ROOH→分解产物+OH;R++O2→ROO+→……→CO2+H2O。
对系统运行产生的污泥在污泥池浓缩后,定期泵至压滤机进行压滤,压滤后的干泥饼外运按照规范要求安全处置,滤液回流至污水收集井。
3.6项目废水处理工艺优势本项目采用的氧化+混凝沉淀组合发废水处理工艺具有以下优势:(1)工艺成熟、适应性强、安装调试方便等;(2)本项目依据排水特定性质参数,对废水处理设施进行整体、系统规划,选择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的处理工艺,利于提高设施运行效能,降低投资成本,减小总体运行费用;(3)工艺流程完善,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达到或优于排放标准;(4)系统中各机电设备的工作程序,仪器、仪表等及相应的时间、逻辑关系等参数等均输进PLC机,在正常情况下系统自动工作,以减少操作工作量,并可减少不必要的人为损坏。
(5)设计针对废水水质特性,在设备材质、构造、品质及品牌选择上均进行充分的论证,废水处理系统主要设备采用碳钢防腐材质,以延长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及效能、降低设备的故障率。
保证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6)我公司针对本项目设置了专项实验室,专门为本项目提供快速检测服务,具有稳定的仪器设备和检测人员,实验室仪器包括COD消解仪、氨氮测定仪、气质联用仪、原子吸收仪等精密仪器,为本项目废水监测提供快速专项实时监测,积极响应相关部门的要求。
四、项目废水检测方案完善对修复工程施工期间产生的废水排放量、水质指标等进行全过程检查、监督,并根据水质监测结果,确保废水处理后全过程达标排放。
4.1废水采样位置现场污水处理系统的进出水口。
4.2监测频率进水口按需要监测,废水处理出口水质根据排放要求进行合理安排监测频次。
在废水处理设施投入运行时开始监测,直到工程结束,所有监测数据都要详实记录,做到有据可查。
4.3废水样品的采集废水样装样应将水样容器内外盖拧紧,对装有水样的玻璃口瓶应用聚乙烯薄膜覆盖瓶口并用细绳将瓶塞和瓶颈系紧。
所采集的水样均应做好记录,并在采样瓶上贴上标签,低温保存运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
装箱时应用泡沫塑料或波纹纸板垫底和间隔防震。
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日光照射。
样品交接时应确认样品完好且无损未被污染。
所有样品均需密封,在4℃下保存。
4.4废水样品质量控制样品监测和采样分析方法按《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进行。
采样时应认真填写“污水采样记录表”,表中应有以下内容:监测目的、监测项目、采样点位、采样时间、样品编号、污水性质等相关内容。
4.5监测目标及标准监测项目包括场地关注污染物和表3中的指标,满足《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2015)表1的B等级标准。
4.6废水排放流程污水设施处理后的污水排放至清水池中储存,待水池装满后我单位先对清水池中的出水进行取样自检,检测合格后向相关单位提交检测报告并提出排放申请,得到允许后进行纳管排放。
若自检不合格则对出水进行二次处理,直至合格。
自检标准参照《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2015)表1的B等级标准。
五、同类型修复工程废水排放案例示范5.1苏化厂原址场地Ⅰ号地块土壤地下水修复项目江苏化工农药集团原址场地Ⅰ地块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南门路Ⅰ号,周边为商业或住宅用地,Ⅰ号地块未来规划为商业或住宅用地。
该地块历史上长期从事化工农药生产,主要污染物有乙苯、苯、氯苯等有机物。
根据《江苏化工农药集团原址Ⅰ号地块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技术方案》,污染土壤采用原位热脱附、原位固化稳定化、异位热脱附、异位固化稳定化技术,地下水采用抽提处理技术,污染地下水经抽提系统抽出至地面以上,采用高级氧化处理后活性炭吸附,处置满足修复目标值和《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B级标准限值后可排入城市污水管网。
5.2苏州苏化厂原址场地Ⅲ号地块治理项目江苏化工农药集团原址场地Ⅲ号地块位于江苏省州市姑区南门路1号,未来规划为居住商业用地,主要污染物有VOCs和SVOCs有机污染物,以及重金属。
根据《江苏化工农药集团原址Ⅲ号地块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技术方案》,对污染深度<3.0m的重金属污染区域,建议采用异位固化稳定技术治理;对污染深度>3.0m的区域,土壤污染物为VOCs和SVOCs的,建议采用异位热脱附技术进行处理;土壤污染物为重金属的,建议采用原位固化稳定进行处理;对污染地下水采用抽出处理技术,即抽出后在表加以处理的地下水,处理后达标纳管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