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创新和个性教育
摘要: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作文创新个性教育
作文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开展个性和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以素质教育为特征的中学教育新模式决定了基础阶段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创新意识的培养将是我们探索作文教学改革的一条思路。
一、让学生有一个创新思维个性空间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可见,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人才素质的核心。
写作中我们体会到;作文是一种心理冲动,是一种感情渲泄,这种冲动和渲泄,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更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来源于生活经历的积累和对生活真谛的认识和感受。
因此,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是学生独创的,因为,每个人对生活的积累,认识和感受不会一样。
由此看来,作文是学生一种发自内心的生命行为,学生写作文,不仅仅是为了展示自己学习运用母语的能力、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掌握写作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眼睛看到的,自己心灵感悟到的,自己头脑思考到的东西写下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显示自己活的情感。
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却是一种固定——“三段论”、“四步曲”之类的“新八股”模式套路,学生本已有一个流畅的思路却硬要用固定的模式套路,这不仅束缚了学生一个个鲜活的思维,也让学生没有话可说,胡编滥造,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这显然违背了学生写作的初衷,违背了学生作文的意愿。
这样新的思维模式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让孩子有一个发展个性的天地
固定的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就要打破它。
创造就是打破模式。
最简单的方法:是从那些能改变学生思路的问题开始,教育他们必须开辟新的道路、寻找新的突破、发现新的联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启发学生面对观察到的事物、面对积累下的生活素材:加重一倍或减轻一倍、让它静止或重组、翻过去或倒过来,那会是怎样?启发他们如果你使它变小了、变短了、变轻了呢?如果你给它着色了、精简了、夸大了呢?如果你重新包装它呢?如果你用不同的方法分类呢?如果你使用了你的全部的感官——加上香味、加上声音会是怎么样?也就是试着把你目前的先入之见放在一边,你就会有创造性的思维,有新的发现。
即与众人、前人所不同独具卓识,然后把它写下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那就是学生鲜活的思想、那就是他们内心的情感。
让孩子的个性真正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独立性的思维
告诉学生:写作时要开拓思维、独立思维,也就是见别人所未见,让自己的习作真实、深刻、独特。
真实,就是“说自己想说的话”,就是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
要把作文作为表现自己个性的舞台,写出属于自己的“个性”,要做到这一点,那就是真实地把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写出来,这样,真情也就会在文中涌动,或喜、或悲、或忧、或愁也就会溢于字里行间。
深刻,就是立意要深,就是“见别人所未见、别人浅见我深见”,也就是“一粒沙里见世界,米瓣花上说人情”。
独特,即是新颖,有独到之处,有首创精神,不要老是“人云亦云”,清人李渔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连,若难遽别”。
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新的思维模式——创造性的思维,独立性的思维善于在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上,发现闪光点。
四、创新意识的建立
创新是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盲目的附会,人云亦云的作法是不能创新的。
只有能独立思考、独立探索,有独特见解的人才能创新,因此,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关键。
我们对过去的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教育制度、教育方式深痛恶极,并断言那种教育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
我想那是因为学校与课程结构方面的问题。
我们的学生从开始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大部分的孩子就被这样的教育——答案已经被找到了。
更有甚者:他们被教导说,成功就是学习那些有限的答案一一从一名教师那里吸收,然后在考试的时候准确无误地反馈。
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我们应让学生明确;作文是自己真情表达的结晶;是自己表达的载体,是自己个性表达的舞台。
有了这种意识,就会有创新思维,就会有个性展现的灵感,就会创造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习作。
由此看来,改革写作教学,教师是关键,教师只有确立新的写作教学理念,摒弃束缚学生手脚的陈规旧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帮助学生引来“活水”才能切实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