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班主任工作三十六计

班主任工作三十六计

班主任工作三十六计2007-3-21 作者:邓兰 (德育处) 阅读次数 1051自从当了教师,就免不了与学生打交道,而班主任工作中学生工作更是极为重要的部分。

一个教师,如果连学生都搞不定,这个教师基本不能算是成功的;一个班主任不能娴熟地驾驭班级这艘小船,也不能算是成功的班主任。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学生,的确是越来越难搞定了。

想必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接手一个新班级,师生之间通常情况之下,都会相互地试探一下,在我们来说是了解学情,在学生就是了解师情了,学生有时会有两三个人率先发难,出一些难题让班主任解决,如果这时老班显示出强大实力的话,学生们自然收敛起来,认真对待;若是老班被试探出“营寨空虚”,那么学生不久便会大举进攻,这位班主任很可能抵挡不住,迅速败下阵来。

教师可以让学生服气,也可以让学生佩服。

让学生服气可以依靠做事公正,让学生佩服就只能依靠智慧了。

师生是分属不同阵营的,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战”之中,如果能够智胜一筹,以智取胜,学生会甘愿做你的“手下败将”!既然要以智取胜,我们就不妨借用一下军事思想、特别是举世闻名的三十六计了。

一、走为上——重视和谐师生关系:这是古代兵法的第三十六计,是指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先调动敌人,制造有利战机,总之撤退是为了进攻。

有的老师说怎么刚开始你就要逃啊?一切军事思想的最基本原则是:保存自己实力前提下,尽可能多地消灭敌人。

以此类推,教师做学生工作最基本的原则就是:首先学会自保。

说起这自保,真是太重要了。

比如媒体报道中被投诉的教师,好像并不罕见。

而我们身边也不乏把师生关系处理得游刃有余的成功者。

可见,教师要自保是能够做到的,但做得很好,也是不容易的。

对一名新教师而言,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是自保的一条途径。

因为新教师还不太了解学生,与学生太近,很容易被伤着。

这就好像与敌人作战,如果敌强我弱,那还是与敌人离得远一点比较好。

与学生保持距离,可以弥补新教师经验的不足,因为离学生太近,被学生一眼就看出虚实,从此对你没大没小,甚至称兄道弟,这教师的威信可就一点都没有了。

很多有经验的老教师,和学生亲近也是有限度的。

学生对他们可谓既敬且怕,一些平日里不苟言笑的老教师偶尔露出一点笑脸,学生会觉得特别温暖,作文里都会写上。

而新教师即使对学生笑得再灿烂,学生可能还不一定买账。

那么是不是教师就必须与学生保持距离呢?非也。

肯定每所学校都有这样成功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十分亲近,但是学生也很尊重他。

为什么呢?这只能归结为个人的功力了。

关羽关云长可以单刀赴宴,全身而退,没有那样的功夫就别逞那个能,否则便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师生之间的距离相当于战壕,教师可籍以藏身,一旦消除这个距离,那只有短兵相接了,教师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自己的真功夫。

所谓真功夫是指老师要有自己的“绝活”。

如果学识比较渊博,学生总是很崇拜。

一个数学教师如果总是算错或者做不出学生问的题目的话,赶紧回家买几本习题集狂做!语文教师文章写得好,再有几篇文章发表在报刊杂志上,学生对你会钦佩有加。

英语教师如果说一口流利标准的美语,那基本就高枕无忧了,学生会到处吹:我们英语老师,英语说的,比美国人还标准!除了在专业上能镇住学生之外,教师的幽默感也是学生很看重的。

幽默的教师通常都很受学生的欢迎。

其实,不仅学生欢迎,人民群众都喜欢幽默的人。

学生每天读书也挺累的,碰到一个上课乏味的教师确实没劲,如果这教师还是管他的班主任,班级工作就难做了。

所以,既然学生喜欢有幽默感的教师,我们就努力培养一下自己的幽默细胞吧,所谓亦庄亦谐,寓教于乐。

还有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多参加文娱和体育活动。

要知道,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喜欢唱歌、打球的,爱屋及乌,他们对于喜欢文娱、体育的教师也是特别有好感的。

所以,如果羽毛球打得好,不妨露两手,绝对能让学生崇拜!三分篮投得不错,展示一下。

我呢,只会唱歌,所以在高一进班时就预先埋下伏笔:民意选拔班歌,在好几首既积极向上,又很受学生欢迎的流行歌曲中投票,有《童年》《朋友》《阳光总在风雨后》《我的未来不是梦》等,最终《我的未来不是梦》获票最多,于是许多活动中,我们班都歌声悠悠,每当我参与其中,学生便唱得更佳起劲。

总之,经常参加学生的文体活动是教师自保的一个良方。

一位成功的班主任,会非常重视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一切学生工作的根本。

为了用刻板的方法解决一件事情,而把师生关系破坏了,是非常的不值得的。

为了师生关系,该进的进,该退的退,这是为以后更好开展工作的需要。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保存实力最重要,现在的撤退是为了将来大踏步的前进,现在的自保是为了将来更大的发力。

二、以逸待劳——及时把握教育时机:第十计以逸待劳,是指两军对阵时一方退后观察,以捕捉最佳战机。

作战是要讲究时机的,一名好的指挥员在战场上要不断地审时度势,一旦错失战机,就可能面临失败的苦果,班主任工作中也存在掌握时机的问题。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发现掌握时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争取时机:有些时机是争取来的,特别是在战场上,兵贵神速,抢的就是时机。

红军长征时,泸定桥一战就是和敌人赛跑,和时间赛跑,沿着大渡河的两岸,两支军队在比赛,最终红军抢在国民党军队前赶到泸定桥,并立刻对守桥的军队进行强攻。

这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关键一役,而红军的速度更胜一筹。

班主任工作也是要抢时机的。

比如说,学生常有这样的特点,高一高二比较糊涂,乱七八糟事情也挺多,但到了高三,会一下子开始懂事了,学习也比以前认真很多。

但是当有些学生明白过来的时候,发现时间已经不多了,以前的基础太差,马上就要面临高考。

我们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个规律,便会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学生还没有醒悟之前,不断引导,不轻易放弃那种较有悟性的调皮生。

并在高三来临之前,注意做这类学生的思想工作,促使其及时醒悟,把握时机,迎头赶上。

二、等待时机:在战场上有时也是需要等待战机的,敌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之时,便是出战的好机会,这是《战国策·曹刿论战》的著名思想。

在学生工作中,等待时机的例子太多了。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的话语,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说效果是不一样的。

老师苦口婆心地劝告,不及学生自己碰一次壁,等学生自己吃了苦头,你的劝告便成了良药。

我们要等待这样的机会出现,一旦有了这样的机会,便不要放过。

表扬也好,批评也罢,都要讲究个最佳时机。

学生正骄傲的时候,不宜表扬,等到他信心失落、对自己产生怀疑时,老师的表扬就显得珍贵了;学生有情绪的时候,不便批评,等到他冷静下来,反思自己错误的时候,再严厉的批评他也能听进去。

三、利用时机: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有时候会出现一些本来不是机会的机会,高明的将领会随机应变,及时利用这些机会,创立战功。

赤壁之战前,周瑜作为东吴的大都督,接待了少年时代的好友、曹军来的蒋干,蒋干本来是想当说客的,不想反被周瑜利用,成了他反间计的重要棋子。

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会有大量的事情发生,其中有些事情便是非常好的教育时机。

比如说本学期学校举行的体育节中,我们班对拔河比赛非常看重,准备了喇叭、道具,并由体委做了技术训练,但比赛中我们一胜二负,可谓输得狼狈,气得几个男生摔东掼西,女生则哭哭啼啼。

比赛结束时,天几经黑了,想到晚上我的历史晚自习。

我灵机一动,准备了一节班会课。

当我走进沉默一片的班级,打开课件,一排靓丽的字体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伤口开出美丽的花。

为活跃气氛,我借用了网上的一个心理测试《乘电梯里看挫折感》,放松过后,我生动描述了乒乓冠军王楠拍走麦城,又东山再起的事例,再引入如何面对挫折的话题,突出:勇气、坚持的意志品德,班会结束后,我高兴地看到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又回到了我们的班级。

总之,如果我们充分开动脑筋,对一些大家看似平常的事情做足文章,会产生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当学校、班级或者社会上出现突发事件时,也是一些非常好的教育时机。

比如高一上学期错综复杂的同学关系,致使三位“讲义气”的男生参与了一次打架事件,学校上下一片草木皆兵,作为其中的一个班主任我并不着急追查主谋,也不太关注事情原委,十四五岁的男生,血气方刚、头脑发热,无事生非都很正常,问题是高中生不同于初中生,不能再对朋友这个概念存在模糊认识,回想一下有多少好男孩因为交友不慎而身陷囹圄或丧失前程。

所以我着力做的是精心准备了一次班会,主题是“朋友——真诚的同路人”,班会中全班讨论的问题有:你认为什么是友谊?衡量朋友的标准是什么?并坦露了我自己的择友观,还介绍了孔子关于“益友、损友”的观点,使学生对交友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刻地认识,从事后的周记中看,这样的教育有针对性,也有实效。

班会后领头的那个男生主动到办公室来,我对他说处分不重要,重要的是从这件事的教训中你成长了。

这种机会虽然不可预见,但是只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总能够利用其中的一些作为教育的时机,甚至可以把一些坏事变成好事。

时机紧迫要争取时机,时机未到要等待机会,有时机要会利用,没有时机会要主动创造——总之及时把握教育时机是很重要的。

综上所述,我借用三十六计中一些思想,对应班主任工作的方式方法,从中得到了不少启迪。

有人说,你把敌我作战的三十六计用于班主任工作,那么什么瞒天过海啊、假痴不癫啊、借刀杀人啊都会出现在师生之间。

我想,借用三十六计只是借用其思想,不是具体的行为,教育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培养真善美还是最为重要的目的。

问题是仅仅凭着满腔热情,一颗爱心,没有工作方法,反而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因为世界和人性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所以必然存在符合规律与不符合规律的方法,好的方法,事半而功倍;不好的方法,甚至会南辕北辙。

所以方法是必需的,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

今天,我试图用古代兵家三十六计来研究学生工作,自忖是符合方法为目的服务思想的。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是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是使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在新形势下,学生的情况与几十年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工作也更加复杂多变了,完全采用以前的那种“传统而高尚”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了,那么,为什么不能用一些新的方法,借鉴一些其他领域的思想,比如说军事思想,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呢?其实隐去古代兵法,可以发现这些都是日常班主任工作中传统的原则,是啊,时代在发展,教育在飞跃,学生也在不断的变化,只要遵循教育的基本原则,手段和方法是可以灵活变化的。

符合实际的方法就是好方法,有效果的手段就是好手段。

邓小平著名的“白猫黑猫”论断,就是对我们今天借用古代兵法很好的佐证。

《老子》十七章有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意思是说,最好的统御者,人民不感到有他的存在;其次的,人民亲近和赞美他;再其次的,人民畏惧他;最差的,人民轻侮他。

老子讲的是统治者或领导人优劣的四个层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