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年华中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试题答案

2012年华中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试题答案

2012年333真题参考答案
()里面标注是指《333大纲及指南》的页码
名词解释: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P42)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观念,并促进他们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

(p65)
陶冶
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p78)
技能
技能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活动方式或躯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p229)
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指按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分组教学的类型主要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

简答题:
1.上好一堂课的要求。

必须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全面贯彻教学原则,善于科学而灵活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1)明确教学目的,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基本的质量要求。

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内在动力。

4)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

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5)组织好教学活动,这是上好一堂课的保障。

6)布置好课外作业。

(p68)
2.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专业性(p82)
3.培养集体的方法
1)确定集体的目标
2)健全组织,培养干部已形成集体核心
3)有计划的开展集体活动
4)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学风。

(p81)
4.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1)内部条件
1.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2.成熟和年龄特点。

3.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

4.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

5.学生的焦虑程度。

2)外部条件
1.家庭环境和社会舆论。

2.教师的榜样作用。

(p223)
论述题: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命题。

生活即教育。

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从生活的横向展开来说,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受什么样的教育;从生活的纵向发展来说,生命伴随人生命的始终,教育也是如此。

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据生活需要,与生活一致。

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社会即学校。

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需要拆除学校与社会和自然之间的高墙。

同时,劳苦大众只能在社会这所大学校中受教育。

另一方面,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社会的力量帮助学校进步;而学校的力量也帮助社会进步。

教学做合一。

要“在劳力上劳心”做到“手脑相挥”。

其次,懂得行动是知识的来源。

再次,要求做到“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即教人者先教己,教人者还要为教而学,即知即传。

最后,反对注入式教学法。

(p148)
2.赞科夫发展教学理论
1)强调教学要着眼于是学生获得一般发展,有力的破除了把掌握知识混同与发展的陈旧观念,突出了教学的发展功能。

2)对一般发展的界定突出了一般发展与智力发展的区别,扩大了发展的内涵。

3)深刻的揭示了发展的内部源泉和外部源泉之间的辩证关系。

4)以系统论为理论基础,提出并论证了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为主导思想的实验教学体系,强调了教育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全面性
5)从整体的观念出发,提出观察活动,思维活动和实际操作作为研究儿童发展进程的三条线索,并对这种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方式进行了合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的论证。

6)强调了揭示和研究学生精神需要各种表现(主要是指认识需要,如兴趣,动机等内部诱因)的必要性,认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尽最大可能创造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对认识的需要得以多方面的表现出来,并培植发展这种需要。

(p200)
3.联系实际说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学科知识教学有机结合,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专门知识是个体正确和迅速解决问题的必要基础。

要特别重视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既保证陈述性知识的掌握,又要重视程序性知识的讲授。

首先要丰富学生的观念性知识;其次要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最后,要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问题的难度要适当,注重对结构不良问题的训练。

教师要求学生完成的问题必须有一定的难度,问题应该是要求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方法进行重新组合后能够解决的。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结构不良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结构不良问题的训练,例如提供已知条件不足,让学生自己补充,也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发现问题。

3)分析问题的构成,帮助学生正确的表征问题。

在进行问题解决教学时,要帮助学生运用他们已掌握的知识去解释问题,或者用画草图,列表,写方程式等方法来重新表述问题。

4)强调一般思维方法和具体问题解决技能相结合,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策略性思维的习惯。

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科学分析问题的习惯。

鼓励学生主动投入到问题解决中,通过分析问题提出多种方案;教给学生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如元认知策略,启发式策略等。

5)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态度训练,培养和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

一要训练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二要注意培养学生解题的自信心。

三是要求学生严谨的思考问题。

四是要鼓励学生多问,尽量减少观念上的限制。

五是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解决界定不良问题的机会。

(p242—p243)
4.人的发展特点及其教育学意义
(一)顺序性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阶段性
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

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四)个别差异性
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的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深人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

(五)整体性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们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

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做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p3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