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文学——以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艺术。
文学理论——属“文学学”(一般称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
文学理论以人类的文学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揭示其本质属性,是人们对文学的性质、特征、规律的系统把握。
文学学——属于人文学科范畴,通常由三个分支学科组成: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的相对独立性——是指它一经产生之后,其发展和变化既要收到经济基础的最终制约和影响,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有规律和内在逻辑,是他律因素和自律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文学的真实性——通常是指文学作品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再现和表现社会人生所达到的情理统一、具有思想和艺术感染力的程度。
文学的倾向性——是积淀于作家头脑中的各种社会意识因素,在与特定的文学表现对象发生双向交流之后产生的一种价值取向,即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具体的爱憎、褒贬、扬抑的情感态度,通过艺术形象流露或显示出来。
文学的人民性——是指文学作品以进步的审美理想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的属性。
人民性实质上是文学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因此它也是文学倾向性的表现之一。
文学的阶级性——是指文学作品表现一定阶级立场、观点和思想意识的属性。
艺术形象——是作家、艺术家的一种创造。
是指构成作品的具体生动可感、体现作家和艺术家审美情感的综合的社会人生图画或情景。
在文学理论中也称文学形象或简称形象。
文学的审美性——是指文学作品适应人的审美本性,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本质属性。
艺术真实——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经过作家提炼、概括、想象、虚构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的真实。
艺术独创——包括作家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艺术上的独特体现。
两者是综合体现的。
艺术传达——指作家运用语言、结构、体裁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评判。
文学作品的内容——是作家的主观世界与客观社会生活的有机统一。
而这种统一的特点由作家的创作个性所决定。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指通过作品中描绘的社会生活画面或情景所显示出来的贯穿全篇的中心思想或主导情感,也就是一部作品题材所蕴涵的主要的思想情感。
文学作品的情节——又称故事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人物活动及其矛盾冲突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是人物性格演变的历史。
它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
文学语言——广义的文学语言,是指在民族共同语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成的规范化语言。
它包括文学作品、科学著作等使用的书面语言和其他经过加工的口头语言。
它的基本要求是准确、鲜明、生动。
狭义的文学语言,是专指作家用以塑造艺术形象的文学作品的语言,即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影视文学等各类文学作品的语言。
它除了应准确、鲜明、生动外,还有自身的特殊要求。
文学体裁——是指由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语言运用及结构形式等特点综合体现出来的文学作品的表现形态,是以语言为媒介的审美承载样式。
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艺术的综合体,是以塑造舞台形象为目的的直观艺术。
戏剧艺术的特点就是直观性、综合性和舞台性。
戏剧文学——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文学样式。
(剧本、脚本)个性化——是指剧中人物的台词,不仅要准确、生动地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而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经历、教养以及特定情境。
动作化——是指不论人物的对话和对白,都要有一种思想的意向和行动目的,既能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又能引起人物行动上的强烈反响。
换言之,就是人物的台词,能够随着话语的说出而同时表演出某些动作来,同时要体现出某种冲突和矛盾来。
戏剧语言的潜台词——是指戏剧文学的人物台词的内在意蕴,包括说话的真正目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词。
影视文学——是电影剧本、电视剧本的合称,是电影艺术或电视艺术的基础。
艺术技巧——是指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形象,表现美的情感的能力或方法。
灵感——是艺术思维过程中一种突发的富有创造性的心理状态。
它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大脑高度激发状态的产物。
再现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显示的文学形态。
再现型文学在反应生活时,突出再现性。
现实主义——运用质朴的语言,写实的表现手法,具体冷静地表现现实生活,力求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本质。
“三一律”——是欧洲17世纪古典主义提出的戏剧原则。
它规定“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即每剧限于单一的故事情节,事件在一个地点发生,并在一天内完成。
表现性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情感的文学形态。
表意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象征的方式寄寓作品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二、填空、简答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三者之间,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文学理论,既有赖于文学发展史提供的丰富材料,又要借助于文学批评的成果。
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为指导,离开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的指导,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灵魂。
总之,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研究人类文学活动的系统科学。
先秦时代,《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说,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孟子的“以意逆志”说(知人论世)。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丕《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文学理论论文。
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
唐宋时期,皎然的《诗式》,白居易的《与元九书》,司空图的《诗品》,严羽的《沧浪诗话》。
苏轼等人的文论。
元明清时代,李贽、金圣叹的小说评点,李渔的《闲情偶寄》,(诗论)王夫之的《斋诗话》、叶的《原诗》、刘熙载的《艺概》。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吸收了西方文论的养分,成为融会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创新之作。
西方古代、近代的文学实践,历经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历史阶段。
当代美国文艺家M.H.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宇宙(即自然或生活)、读者四个要素组成的。
(双向逆反运动)社会心理是文学反映生活的中介环节。
文学与上层建筑其他因素的关系:文学与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的关系。
经济基础对文学的制约作用。
(1)经济条件是开展文学活动的基本前提。
离开一定的经济条件人类将无法开展任何活动,文学同样不能例外。
(2)经济基础不仅决定着文学的性质和主要内容,同时也制约着文学的发展变化。
文学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文学发展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并不完全同步;(2)文学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历史继承性;(3)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往往会出现不平衡现象。
真实性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
真实性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基本属性。
文学倾向性可简括为情感倾向、思想倾向和审美倾向三大方面。
艺术反映与科学反映的区别:(1)反映对象不同。
社会科学与世界即对象之间是一种认知关系、求真关系,文学艺术与世界即对象之间,不光存在认识关系,更重要的是一种审美价值关系;(2)反应方式不同。
社会科学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文学艺术用以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是艺术形象;(3)思维方式不同。
社会科学只要运用抽象思维,文学艺术主要运用形象思维;(4)作用于社会的特点不同。
社会科学影响社会主要是对人晓之以理,以理服人;文学艺术影响社会主要是对人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情感是创作的动力。
文学作品蕴含的情感包括人物形象的情感和作家倾注其间的情感。
文学作品创造美的途径和显现美的方式多种多样,探究其奥秘,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真实美,情趣美,独创美。
创作主体审美条件:(1)具备比较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2)具备良好的审美创作心态。
在文艺学中,按塑造艺术形象的媒介和方式的不同,一般将艺术区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等相对独立的四个门类。
文学是语言艺术。
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意象性、广阔性、深刻性。
为什么说文学形象具有广阔性?(1)勾勒广阔多变的社会生活;(2)多侧面、多层次地刻画各种人物的个性;(3)深入人的复杂微妙的精神领域。
文学的综合审美功能有几个?(1)文学的审美认识功能;(2)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3)文学的审美娱乐功能。
文学作品的内容由题材、主题、情节等几个方面组成。
文学作品的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基本环节。
文学语言的特点:形象性、情感性、精练性和音乐性。
叙事作品的语言由两部分构成,即叙述人语言和人物语言。
文学作品的层次结构,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解剖:语言层面、形象层面、审美意蕴层面。
文学体裁的基本分类,最常见的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以及“五分法”。
“二分法”是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体裁分类法。
它根据语言运用的热点,以是否合韵,将文学作品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
“三分法”是根据文学作品描述的不同对象和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抒情、叙事、戏剧文学三大类。
“四分法”即按照形象塑造、结构形式、语言运用、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把文学作品进行归类,划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四大类。
“五分法”主要是在“四分法”的基础上将文学体裁划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等五大类。
诗歌是在人类的文学活动中,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但是,诗歌诞生之初,并不具有独立的形态,而是与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
诗歌的艺术特征:(1)饱含激情,富于想象;(2)集中凝练,极富概括性;(3)结构富于跳跃性;(4)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
散文的基本类型,一般根据作品表现对象和表现方式的不同,分为:(1)叙事性散文,包括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游记等文学样式;(2)抒情性散文;(3)议论性散文,包括杂文和各种小品文等。
三、判断分析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
这句话是对的。
从理论上讲,文学作为意识活动的产物,必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任何文学作品都能在社会生活中找到直接或者间接的依据。
文学源于生活,但文学不是对生活机械的简单的照搬,而是能动的反映。
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古代人和外国人创作的成果虽然是从事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借鉴,但它们是“流”不是“源”。
所以离开了社会生活,一切文学创作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文学理论来源于文学实践。
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1)一切理论都来源于时间。
(2)文学实践的日益丰富与发展,引起文学理论的变化发展。
(3)历史上任意一种文学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它所属时代的文学实践和前任的文学实践。
(4)比如,没有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化,就没有《诗品》《人间词话》等文学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