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8章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8章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圣才出品】
2 / 4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至少在新石器时期的半穴居建筑中即已使用,多由原生土中直接挖掘而成。后来逐渐
使用了夯土。
b.布置
可位于室内或室外,也可用单阶、双阶或多阶等形式。
c.高宽比例
一般是 1:2,特殊情况下可 1:1。它侧面称为“象眼”的三角部分,在宋、元时砌成逐
。
(4)室外铺地
①作用
铺于室外的地砖既为了防滑,又起着保护路面、装饰美观等作用。
②特点
砖之表面多作成各种花纹,可用单一材料,或用几种不同材料组合,其形式与图案极
多。
6 / 45
圣才电子书
二、大木作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1.概述
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
的附着面积,是一个很巧妙的办法。
⑧宋代
宋代起砌砖普遍使用了石灰,使防水性和粘着力都大有提高。
(3)室内铺地
室内铺地多用方砖或条砖平铺,很少侧放,一般对缝或错缝,但条砖有用席纹或两块
砖相并横直间放的,考究的殿堂为了防潮,先在地下砌地龙墙,墙上再放木搁栅,并铺大
方砖,或先在地面铺一层小砖,上面再放经过桐油浸泡、表面磨光的大型地砖——“金砖”
d.元代
元代起须弥座趋向简化,束腰的角柱改成“巴达玛”式样,壶门及人物雕刻已不大使
用。
e.明、清
明、清的须弥座上、下部基本对称,且束腰变矮,莲瓣肥厚,装饰多用植物或几何纹
样。
2.踏道 (1)定义 踏道是指用以解决具有高度差的交通设施。 (2)建筑材料 土、土坯、石、砖、空心砖等。 (3)形式 形式大致可分为阶梯形与斜坡式两种。 ①阶级形踏步 a.形成
1 / 4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目前所知最早的实例见于北朝石窟,开始形式很简单,仅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的束
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
b.唐代
须弥座更加华丽,装饰性很强。
c.五代、两宋和辽、金
继承了唐的作风,特别是壶门中佛像、伎乐人物的雕刻更加细腻生动。
5 / 4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坑内,又有略呈楔形的铺地条砖。
⑥汉代
汉墓中铺地形式可多达数十种,一般均用方砖或条砖,用扇形砖或楔形砖的很少,也
有用石板或空心砖的。东汉墓中已出现了施工技术要求较高的磨砖对缝地砖。
⑦唐代
唐长安大明宫地砖侧面已磨成斜面,从正面看几乎辨不出灰缝,但又加强了胶泥与砖
(5)柱头式样分类
4 / 4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柱头式样有莲、狮、卷云、盘龙等。
(6)园林建筑栏杆的特点
①园林建筑的栏杆处理比较活泼自由,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可兼作坐凳,称为坐槛,木、竹栏杆造型轻快灵巧,栏版部分变化极多。
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1)开间
①定义
开间是指我国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又叫“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
和称为“通面阔”。
②特点
建筑的开间数在汉以前有奇数也有偶数的,汉以后多用十一以下的奇数。民间建筑常
称为“重台勾阑”。
(2)“寻杖绞角造”与“寻杖合角造”
①“寻杖绞角造”
若木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称为“寻杖绞角造”。
②“寻杖合角造”
寻杖止于转角望柱而不伸出的,称“寻杖合角造”。
(3)支托寻杖的雕刻短柱分类
依其外形可分为斗子蜀柱、撮项或瘿项加云栱等三类。
(4)望柱断面分类
望柱的断面有方、圆、八角、多瓣形(瓜楞)。
层内凹的形状,明代以后则用平砌。
d.如意踏步
如意踏步是指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见于住宅或园林建筑。它的形式比较
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块堆砌成不规则形状。
②坡道a.慢道慢道 Nhomakorabea指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b.辇道
辇道(又称御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3.栏杆(勾阑) (1)历史 ①新石器时代 距今 7000 余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聚落遗址中,就已发现有木构的直棂 栏杆。 ②周代
3 / 4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周代铜器如春秋的方鬲也有卧棂栏杆的表示,而战国铜匝上的纹饰则刻划为实心的矮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第 8 章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一、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1.台基 依照使用功能和外形,大体可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二类。 (1)普通台基 ①建筑材料 早期台基全部由夯土筑成,后来才在其外表面包砌砖石。 ②实例 a.东汉 东汉画像石中所示的台基,除外包砖石,而且还具有压阑石、角柱和间柱,形制和后 代的已基本一致。 b.南北朝至唐代 台基常在侧面错砌不同颜色的条砖,或贴表面有各种纹样的饰面砖,或做成连续的壶 门。 c.宋代 大抵以石条为框,其间嵌砌条砖或虎皮石。 (2)须弥座 ①特点 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②实例 a.北朝
墙。
③汉代
汉代的画像石和陶屋明器中形象更为丰富,栏杆的望柱、寻杖、阑版都已具备,而且
望柱头也有了装饰。阑版纹样亦有直棂、卧棂、斜格、套环等多种。
④南北朝
南北朝石刻中出现了勾片造阑版。
⑤唐代
木勾阑式样更为华丽,其寻杖和阑版上常绘以各种彩色图纹。
⑥宋代
大体沿用唐制,一般用一层阑版,称为“单勾阑”。《营造法式》中有用二层阑版的,
②近水的厅、轩、亭、阁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制曲栏的座椅,南方称为鹅颈椅,除了
可供休息,还能增加建筑外观上的变化。
③在建筑窗下的木质槛墙处,往往置以栏杆及护板,夏季除去护板即可通风。
4.铺地 (1)分类 铺地分室内铺地与室外铺地。 (2)历史发展 ①原始社会 早在原始社会,就有用烧烤地面的方法使居室地面硬化,以隔潮湿。 ②周初 周初也有在地面抹一层由泥、沙、石灰组成的面层的做法。 ③晚周 晚周已出现铺地砖。 ④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的地砖,底面四边有突楞,正面有米字纹、绳纹、回纹等。 ⑤秦代 秦代有截面为平行锯齿纹的地砖,其长边留有子母唇,以供搭接。在秦始皇陵兵马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