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五)个别差异性: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主要指三个方面的差异。 1、不同儿童的同一方面发展,其速度和水平是 各不相同的。 2、在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上的差异,如抽 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的表现强有的表现弱。 3、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的差异。如兴趣、 爱好和性格等。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因此,身心自由的发展即是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是受教育者应追求的最本质的东西。
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特征
❖ 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 学说中的根本问题,也是对教育理论的发展最直接、最 重要的贡献。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以下两个层次上谈论 人的全面发展的。
❖ 1.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 2.指克服人的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
Jean Piaget (1896-1980)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感觉运动阶段(0~2岁) 新生儿期(0 ~ 1个月),儿童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来
适 应环境,这时,他们还不能分辨自我和非我; 1 ~ 4个月,形成了最初的习得性适应动作 4 ~ 8个月,出现了有目的的动作 8 ~ 12个月,动作的目的和手段逐渐分化 12 ~ 18个月,儿童能在重复的活动中发现有效的手段
具 体运算思维一般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离开具体事物而进
行 纯粹形式逻辑推理时,就会感到困难;其二,这些运算系统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具体运算思维的不断同化、顺应、平衡,逐步地出现了
新 的运算结构,这就是形式运算思维,是一种接近成熟的思维
形 式。其特点有以下三点: (1)这种思维可以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与形式 区分开来。 (2)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3)形式运算思维之所以能实现现实与可能之间的逆 转,就是因为这些“可能运算本身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婴儿期(0-1、1.5岁) 幼儿期(1、1.5-6、7岁) 童年期(6、7-11、12岁) 少年期(12、13-15、16岁) 青年期(16、17-25、30岁) 成年期(26、31-55、60岁) 老年期(55、60-死亡)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注意各年龄阶段既是相互关联的,又是有区别的。 关联性:
一、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二)学校教育政治功能的具体表现
1、学校教育直接介入政治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对社会政治关系的影响 3、对人的社会政治意识的培养 4、教育民主化的趋势
二、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社会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建 设;
2、经济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 育结构;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 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要求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知 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是品德的养成, 都应该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 抽象,逐步推进。
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提出了一套有关儿童思维、 推理和问题解决的理论,即认知发展理论
一、人的发展的含义
人的发展是指身心的发展 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和谐共进、协调发展。
- 机体的正常发育
—————— __________ ————————
— 生理发展 _
人的发展 ——
- 体质的增强 _ 认知的发展————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心理发展 _ (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
_
情、意的发展————情感、意志、性格等 (对客观世界的态度、意向)
2、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 的
影响作用
3、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4、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作用不能无限 地
夸大。
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功能
遗传决定论
人的发展是由人的先天遗传素质决定的,人的发 展过程也是人的遗传素质成熟、自我发展、自我暴露 的过程。
高尔登【英】优生学创始人,977位名人家谱调查。 彪勒【奥地利】心理学家,“儿童心理的发展过 程乃是儿童内部素质向着自己的目的有节奏的运动过 程,外界环境在这里只起促进或延缓这个过程的作用, 而不能改变这个过程”。 霍尔【美】心理学家,“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 教育”。
来 达到自己的目的 18个月~ 2岁,儿童开始用言语作为信号来描述外部世
界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前运算阶段(2 ~ 7岁) (1)儿童开始运用象征符号的时期(2 ~ 4岁) (2)儿童开始从前运算逻辑思维向运算思维过渡(4~ 7
岁) 3.具体运算阶段(7 ~ 12岁) 同形式运算思维相比,这一阶段具有以下特点:其一,
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人的发展及其规律
一、人的发展的含义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人的发展的含义
人的发展指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什么结 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 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人的发展,从内容上表现为身心两个方面: 身体的发展,主要指身体各器官的结构与机能、 机体系统的结构与机能的生长发育、成熟、退化等 变化,以及人的体质的强弱变化等个体生理方面的 变化。 心理的发展,主要指个体活动的心理机能及其品 质的发展变化,包括个体心理的一般发展和特殊发 展。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三、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个体的形式和发展的 全部外在因素。包括先天环境(胎内环境)和后天环 境,即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
先天环境于后天环境相比,后天环境尤其是社会 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更为巨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 着人的身心发展方向、速度和水平,是自然人发展为 社会人的根本条件。
1.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 2.前一个阶段与后一个阶段并无截然的清晰的界限。 (前一个阶段的后期出现后一个阶段前期的特点;后 一阶段的前期还保留着前一阶段的特点。) 区别: 身心在发展水平上有本质的差异。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个体的身心状态的总体层次上看,人的生理
2.受教育者的积极主动性能够活化并创造新的教育 资源。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二、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在阶级社会里,政治决定着教育为哪一个
阶级服务。 具体说来: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目的,
人员选择、经费、政策等); 2、决定教育的机会与权利; 3、决定教育的内部结构; 4、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早慧”与“晚成” 国外报告表明“当一年级教师遇到他班上差不多
都是6岁的孩子时,他事实上面对着一群能力不同的儿 童,从他们的准备状况的差异来说,实际上是从3岁到 10岁”。
六岁作赋的王勃
大器晚成的李时珍
第二节 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功能
一、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二、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四、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五、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 中的作用
一、人的发展的含义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理的 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 理的发展。
在发展水平上,人的身心发展应当是全面的、充分 的、自由的发展。全面的发展是指学生的思想、文化、 身体、心理等素质要全面发展,不可偏废;充分的发 展,是指要发挥学生的全部潜能,在身心各个方面得 到尽可能的发展;自由的发展是指身心各个方面是生 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是量的发 展,自由的发展是质的发展。
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的机体的自然性与动物不同: 强项:神经系统、语言、会劳动的双手 弱项:不象一些动物的器官那样高度特化化,如
猫的眼睛、狗的鼻子 生长期长:人在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生理基础和
巨大的潜在的可能性。 2、人的发展具有社会性,教育与个体社会化的 进程基本一致由此,可加强学校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3、人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具有能动性。自我设 计自我选择。“人能够具有‘自我’的观念,这使人 无限地提升到地球上一切有生命的存在物上,因此, 他是一个人”。
一、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单因素论:遗体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双因素论:环境与教育决定论、遗传与环 境决定论 多因素论: 人的发展因素: (1)自身因素(内部条件交叉)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二、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 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四)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 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 精神、意志、情绪等对整个机体的发展能够起到重要 的调节作用。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 可见的,有些却是隐形的,培养自信和坚持的品质是 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联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 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 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每一发展阶段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在一段时间内 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就 由量变到质变,从而使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这种 阶段以年龄为标定,就有不同年龄阶段的年龄特征 (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 特征)。
3、经济发展促进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发 展与改革。
二、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