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原理)
第二讲 当代教育转型与教育改革
(一)教育的发展历程 1.非学校教育与学校教育 2.欧洲中等教育的双轨制 3.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学校变革 1.全球化的特征及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向外部世界开放 全球化所引发的教育矛盾
全球化与本土化,传统与反传统
2.信息化的特征及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从“文字人”到“图像人” 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抚慰需要
第四讲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 目标重建
(一)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
1.教育价值取向
教育价值取向是指学校教育工作者对学校培 养价值的自觉选择。
2.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学校教育工作者基于明确的价 值取向,在宏观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 养目标指导下,自主确立自己学校所要培 养的学生的目标类型,以直接指导学校办 学和教师教育实践活动。
• 教育价值取向的例子 不同时间的教案:课前教案与课后反思
• 培养目标
《湖南师范大学关于制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 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试行)》:
1.在品德结构上,坚持德、智、体全面发 展的方针,进一步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能够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和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服从组织安排, 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以学生成长为导向的学校教育改革 1.总体要求 • 学生是具体的,学校教育要因材施教 • 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综合性 • 学校教育与学生成长之间要形成良性互动
2.具体要求 (1)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需要 • 身体发育相对平缓 • 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快速积累 • 有强烈的求知欲 • 活泼、天真,有交往的积极性 • 交往能力并不高 • 打基础,形成良好的习惯
、《教育论》、《爱弥儿》 国内学者:介绍、翻译、评述为主
3.批判杜威,学习苏联(1949-1957) 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4.教育学中国社会主义化和政治化(1957-
1966) 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5.毁灭性破坏(1966-1976) 6.在恢复重建中走向独立化(1977-至今)
(四)教育学中的中外问题 1.反对非此即彼的思维 2.反对简单化思维 3.反对“脱离本土的思维”
2.在知、能结构上,在本门学科上掌握较 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综 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领域实际问 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与独立担负专门技 术工作的能力;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门 外语,能应用外国语从事专业技术或管理工 作,比较熟练地阅读所从事专业领域的外文 资料。
3.在素质结构上,心理素质良好,身体健 康。
湖南师范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梅伊曼、拉伊 主要观点:研究方法与以往不同。
(3)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狄尔泰、斯普朗格 主要观点:与自然科学相对。
(三)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了解与引进西方教育科学(1901-1919)
日本:赫尔巴特学说 2.转向学习欧美(1919-1949) 美国:杜威 其他国家:《大教学论》、《教育漫话》
勃的秘密 • 杜威认为儿童与周围环境的相互适应:经
验的改组与改造
• 德国的文化教育学派 博尔诺夫:人天生是有缺陷的生物,人的 未完成性
• 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 • 苏联的教育理论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教学应走在学生发 展前面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 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2.当代中国教育理论中的学生观 • 学生是人 • 主动性,潜在性,差异性 3.学校中须建立的学生观 • 认识学生成长的可能性与主动性 • 认识学生的具体性 • 认识学生成长的综合性 • 认识学生成长的复杂性
慕课,翻转课堂
(三)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校转型性变革 1.当代社会转型的趋势 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固化 社会的多元与断裂
2.从近代型学校到现代型学校 近代型学校的特色:工业化 现代型学校的特色:全球化和信息化
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 过程互动,动力内化,终身教育
第三讲 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改革
3.康德:演绎推理的方法 4.特拉普:实验心理学方法
5.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 他建构了被后人竞相模仿的理论教育学体
系 教育学的科学基础 赫尔巴特学派 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四段教学法、教
师的主导作用)
6.西方教育学的主要类型 (1)思辨哲学的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纳托普《社会教育学》、《 普通教育学》、《哲学与教育学》 主要观点:教育学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 门学问;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教育。
(一)当代中国儿童的生存状态 1.当代中国时代变迁对儿童的影响 • 社会整体的角度 • 社会运行方式的角度 • 城市、农村的差异性 • 社会核心价值的变化
2.社区、家庭对儿童的影响
• 城市、农村社区对儿童的影响 • 家庭对儿童的影响:过度关注;缺乏关注
(二)教育视野中学生观的更新 1.国外教育理论中的学生观 • 儿童就是小大人 • 文艺复兴对“儿童生而有罪”的批判 • 卢梭认为儿童生来就是好的 •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身上隐藏着一种生气勃
教育学原理
王卫华 E-mail: wwh200340226@
第一讲 从教育到教育学
(一)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
2.教育学 Education
Pedagogy
(二)教育学在西方的产生与发展 1.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斯多德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57) 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 创立了教育学理论体系 首创了人本主义的逻辑起点 自然适应性原则
(2)初中阶段学生的成长需要 • 生理方面,青春期到来 • 叛逆期 • 想摆脱家长和老师的控制 • 学习是核心任务 • 视野扩大,有社区和国家意识
(3)高中阶段学生的成长需要 • 生理方面,成熟已缓慢下来 • 逻辑思维能力快速发展 • 追求个人独立性 • 开始形成一生的价值观 • 学习压力大,为缓解压力,有强烈地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