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学前教育原理重要知识点整理

第二章 学前教育原理重要知识点整理

1/7
第二章 学前教育原理
在幼儿园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各个组成部分各有其本身的独特任务,但它们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 透,互相促进的有机结合的整体,其中体育是基础德语,智育是关键,德育是根本,美育是灵魂,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 可,幼儿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对任何一方面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既不能过 分偏重哪一方面也不能忽略哪一方面,否则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同时向幼儿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 (二)“保健结合”是保证幼儿园任务完成的首要原则
四、幼儿园教育目标 (一)幼儿园的教育目的的概念 (二)有制定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依据 教育目的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并结合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提出来的。 我国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可能性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因此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二、学前教育的特殊原则(应用) (一)保教合一的原则 保育和教育是学前教育机构两大方面的工作。 保育和教育工作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游戏是儿童最好的一种学习方式。 游戏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 (三)教育的活动性和直观性原则 教育的活动性 以活动为中介,通过各种活动促进儿童的发展。 教育活动的多样性。 教育的直观性 概述: 学前儿童主要通过各种感官来认识周围的世界,是通过直接感知认识周围事物形成表象病发展为初级的概念。 对学前儿童的教育应体现直观形象性。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儿童有自我成长的能力 蒙台梭利认为“精神胚胎”具有生长的本能,具有一种潜意识的感受能力和鉴别能力,即儿童具有“有吸引力的心智”。
3/7Βιβλιοθήκη 第二章 学前教育原理儿童 成长具有敏感期,强调感官训练。 创设有准备的环境。
教育就是给幼儿创立一个好多环境,并且这个环境必须是一个有秩序的、充满生机的,有助于儿童创造自我和自我实 现的环境。 通过“工作”,使自由与纪律相协调。 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 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 儿童观 教育观 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的建构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的实施
(二)国内学前教育学的建立和发展 陶行知 普及幼儿教育,开拓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建立中国化和平民化的幼儿教育。 重视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他提出从六个方面着手解放孩子的创造力,即解放孩子的头脑,解放孩子的双手,解放孩子的眼睛,解放孩子的嘴 巴,解放孩子的空间以及解放孩子的时间。 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的三大主张,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创立培养幼儿师资的好办法——艺友制 张雪门 从做中行 幼稚园行为课程 陈鹤琴 概述 于1923年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创立了“活教育”理论。 陈鹤琴的主要教育思想是“活教育”理论。 活教育理论体系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教学原则和训育原则。 目的论 课程论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课程结构以“五指活动”为基本成分,包括健康、社会、艺术、科学和语文活动。 方法论 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强调以“做”为中心。 教学原则 训育原则
(四)生活化和一日活动整体性原则 教育生活化 教育生活化是指将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纳入课程领域。 生活教育化 生活教育化是指将学前儿童日常活动中已获得的原有经验加以系统化,条理化,在生活中适当引导,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 发挥一日活动整体功能 概述: 一日活动是指学前教育机构每天所进行的所有保育、教育活动。 学前教育机构应充分认识和利用一日活生活中各种活动的教育价值,通过合理组织、科学安排,让一日活动发挥一致 的连贯的整体的教育功能,寓教育于一日活动之中。 一日活动中的各种活动不可偏废。
三、学前教育学发展的新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 (一)苏联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二)西方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有关理论 认知心理学的教育理论 (三)中国的学前教育理论发展
第四节 学前教育的原则与特点(01/19/学习笔记) 一、教育的一般原则(应用) (一)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 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 保障儿童的合法权益 如生存权、受教育权、受抚养权、发展权等,教师不仅是儿童的“教育者”,更应是儿童权益的实际维护者。
第二节 幼儿教育中的儿童和教师(01/17/学习笔记) 一、幼儿教育中的儿童 (一)儿童观的定义 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观念的总和。 儿童观的结构可以分为自然的、社会的和精神的三个层面,即承认儿童是自然的、社会的和精神的存在。 (二)正确儿童观的树立 儿童拥有各种合法的权利。 儿童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多层次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儿童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 儿童通过活动得到发展。 儿童是自主建构的个体。
(三)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 劳动对象的主体性和幼稚型 劳动内容的细致性和全面性 劳动手段的自主性和示范性 劳动过程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劳动周期的长期性
2/7
第二章 学前教育原理
三、师幼关系(理解) 概述 师幼关系是指幼儿与教师之间形成的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 (一)积极师幼关系的意义 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安全感,自信心和探索精神。 有利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有利于加快幼儿对新环境的适应。 有利于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 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二)建立积极师幼关系的策略 尊重幼儿,充分相信幼儿,建立正确的儿童观。 加强师幼间的情感交流。 掌握有效师幼沟通的策略,并对幼儿的言行进行及时和适宜的反应。
(三)制定幼儿园具体教育目标是应注意的问题 教育目标分解的方法要恰当 教育目标要涵盖全面 教育目标要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五、幼儿园教育的任务 概述 《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的人物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 律,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同时面向幼儿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 (一)幼儿园具有双重任务 幼儿园要向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 德育 幼儿在发展个性的同时掌握社会行为规则,形成初步的道德认识和正确的道德行为和情感,以适应社会生活。 智育 有目的有计划地满足幼儿的认知需要使大脑对信息的感受加工储存等技能逐渐完善,为幼儿以后从事系统、深化的智 力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体育 美育(理解) 美玉通过艺术形象的魅力,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幼儿的心灵,使幼儿在感受美的同时发展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活泼开 朗的性格,产生美好的性情感和情绪体验,每日帮助幼儿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实现着 内在的认识活动、情感和外在表现活动的统一,美育通过艺术活动帮助幼儿借助形象化的方式认识世界,弥补了用语 言和判断推理的方式进行学习的不足,有利于促进幼儿大脑左右半球的均衡发展。
杜威的教育思想 教育即生长、生活和经验的改造 “教育即生长” “从生活中学习”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教育无目的论 学校即社会 教学论 儿童中心论
皮亚杰的教育思想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 真正的学习是儿童主动的、自发的学习。 儿童必须通过动作进行学习。 教育应按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 注重儿童的社会交往。
(三)目标性原则 把握目标的方向性和指导性。 注重教育目标实施过程的动态管理。
(四)主体性原则 概述: 遵循主体性原则,教师要尊重和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幼儿的主动性,把活动的主体地位让给幼儿,让幼儿真正成为 活动的主人。 在贯彻这一原则是应注意: 准确把握儿童发展的特点和现状。 在活动之前还要善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第二章 学前教育原理
第二章 学前教育原理重要知识点整理
第一节 幼儿教育概述(01/16/学习笔记) 一、幼儿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幼儿教育只影响幼儿身体生长和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方面发展的一切活动的总和。 狭义的幼儿教育则特指幼儿园或其他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我国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是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 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 二、幼儿教育的性质 (一)基础性 (二)公益性 三、幼儿教育的意义 (一)幼儿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意义 促进身体发育,提高身体素质。 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 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 (二)幼儿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家庭和社会的价值 幼儿教育对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 幼儿教育帮助幼儿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包括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身体素质、以及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态度和能力 等方面的准备,有助于儿童顺利的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 幼儿教育对家庭发展的价值 幼儿教育对社会的价值。
二、学前教育思想理论化时期及其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一)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 概述 学前教育学的开山鼻祖是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1840年。正式将开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命名为“幼儿园”。因此福禄贝尔 被称为“幼儿园之父”和“幼儿教育之父。” 幼儿园课程 福禄贝尔建立起。幼儿课程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是“恩物”与“作业” 恩物是福禄贝尔创制的一套供幼儿游戏或进行其他活动时的玩具。 作业是福禄贝尔为幼儿涉及的各种游戏活动,也是幼儿园确定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
第三节 中外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01/18/学习笔记) 一、学前教育思想的萌芽阶段(19世纪初期之前) (一)国外学前教育思想的萌芽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对学前教育的问题进行阐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他主张儿童的公养公育,并 论述了学前儿童游戏和故事材料选择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的人。 夸美纽斯撰写第一部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同时给幼儿编写了一部旨在了解世界的儿童读物《世界图解》。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教育儿童发展理论“白板说”(儿童的大脑像一张白纸,没有任何的观念和特性)。他还提出儿童体育 美育、德育和智育的具体意见。 法国思想家卢梭的儿童观在历史上是一个转折、一个分水岭。代表作《爱弥儿》主要教育思想是教育应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规 律,顺应儿童天性。他确立的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观,一方面唤起了人们对儿童天性的关注和尊重,另一方面也开儿童中心主义 或放任教育之先河。 裴斯泰洛齐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教育家。 (二)国内学前教育思想的萌芽 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