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分析(上传)

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分析(上传)

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分析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之一,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配额取消后,特别是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后,对中国纺织业如何继续保持其强大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纺织品、出口贸易、对策一、引言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发展趋缓的背景下,全球纺织品市场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我国纺织品出口将面临更多的贸易壁垒,在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以后,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分析了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面临的新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现状(一)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规模长期以来,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规模增长速度很快。

如图1所示,1995 年中国纺织品出口额139.18亿美元,到2008年出口额迅速扩大为653.61亿美元,几乎为1995年的5倍。

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额回落到598.21亿美元,仍然高出1995年4倍多。

与此同时,中国纺织品的出口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攀升。

如图 2 所示,中国纺织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由1995年的 9.14%迅速上升到 2009 年的28.34%,比 1995 年高了3 倍。

(二)出口市场分析1.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地区结构(1)美国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和日本。

在中美纺织经贸关系上,中美经贸合作关系是互利双赢的。

中美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长期以来,我国纺织品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存度高。

我国从1994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以来,纺织品出口额约占世界纺织品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

据统计,我国出口纺织品到达美国市场的比率达20.14%。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出口仍将以劳动密集型等轻工业产品为主,其中纺织品出口仍将是对美国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同时中美贸易摩擦将继续升温。

随着中美贸易顺差逐渐加大,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分歧在纺织品贸易中也愈来愈激烈。

美国方面认为我国纺织品在花色、图案设计等方面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担心我国纺织品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垄断地位,因此美国提高我国出口纺织品门槛,而且可对其出口企业进行反倾销,同时对出口国采取反补贴调整,这些措施对限制我国向美国出口纺织品都有一定的针对性。

(2)欧盟地区欧盟是中国纺织品出口的第三大市场,其出口份额在1995—2004年间呈稳步上升趋势。

但欧盟东扩后,由于新成员中有不少以纺织品服装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国家,为避免其纺织工业受到巨大冲击,欧盟一方面在全欧范围内推广“欧洲制造”标签的使用,另一方面则加设各种非关税壁垒,提高市场准入来保护本土产业。

这显然抑制了我国纺织品出口在欧盟市场的增长(3)其他地区一直以来,中国纺织品出口在香港地区、日本、韩国和东盟市场,近年来韩国市场份额不断下降,东盟异军突起,欧美则成为纺织品出口的主战场。

中国与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之间都有着纺织品贸易关系,但是与美国、欧盟之间的贸易份额占很大的比重,贸易的空间总体布局很不平均。

人世以来,亚洲市场份额持续下降,欧美市场份额不断上升。

2.出口市场多元化格局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市场多元化层次分明。

第1层次是指占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 10% 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多元化第 2 层次是指占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 5% ~10% 的国家和地区(2006年为空);多元化第 3 层次是指占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 1% ~ 5% 的国家和地区,指除前 2个层次以外的较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2005 — 2009年 3 个层次的国家和地区布局变化见图3。

3.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比较分散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目标就是通过将出口市场分散化,使总出口额的波动程度降低。

衡量出口市场多元化程度的一个较好的指标是出口分散度指数(EDI),当所有出口都集中在一个国家时,出口分散度指数为 0,而当出口平均分布到各个国家时,出口分散度指数最大。

因此,出口分散度指数越大,表明出口市场越分散,多元化程度越高。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分散度指数(图 8)表明,2005 — 2008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分散度指数为逐年下降,到2009年没有明显改变。

因此,从整体上讲,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仍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日本和香港四大市场,出口分散度较低,出口市场多元化程度仍然较低。

(三)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发展趋势1.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区域性优惠安排增加的趋势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加深,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和贸易的联系与依赖日益增强.对贸易保护主义形成一定程度的制衡,要求贸易自由化的呼声也越来越大。

纺织品配额的取消本身就是贸易自由化的有力例证。

因此.从长远来看.国际贸易包括纺织品贸易的大环境是自由化。

但是.全球贸易自由化并不是全球性自由贸易。

在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全球贸易体系中出现区域贸易协定急剧增长的趋势这种发展趋势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些区域贸易优惠安排为贸易转移提供了机会,在对区域市场形成保护.促进与既定贸易伙伴国的贸易发展的同时,事实上减少了各成员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增加从中国进口纺织品的可能性,增添了我国产品在其区域内扩大市场份额的难度2.贸易争端背景下,关税壁垒被重新利用的趋势从2005年1月1日开始.纺织品全球配额取消。

作为WTO的成员国中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中国理所当然地享受纺织品配额取消的利益。

但是,配额取消带来的自由贸易仅100多天就被美欧的频繁设限打破。

中美欧纺织品贸易争端的背后,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发达国家面临纺织品进口增长为推卸责任将矛头指向中国.希望通过打击我国的纺织品出口以转移国内压力。

关税壁垒作为WTO认可的贸易保护措施正出现被重新利用的趋势虽然发达国家纺织品服装平均关税约束水平较低但是下降幅度有限并呈现以下特点:(1)关税升级现象。

以欧盟为例,享受最惠国待遇的供应方向欧盟出口纺织品时遭遇的关税结构为:原料平均关税为0。

7%,纤维平均税率为5-3%,纱线平均税率为6.3%,织物平均税率为9.1%,服装平均税率为11.9%.从原料到服装的关税升级现象十分明显.使服装制成品的有效关税大大高于其名义关税:(2)关税高峰现象。

以美国为例,美国至少对200种纺织品制定了高于18%的从价关税税率,对部分羊毛及人造纤维的征税超过30%,一些特定服装的从价税达到33%,甚至更高。

就其发达国家纺织品服装关税安排特点来看.关税仍然是直接影响竞争力并形成不公平竞争的最直接的因素。

3.自由保护主义背景下,贸易限制手段多样化趋势进入后配额时代的世界纺织品贸易并未从此真正步入自由贸易。

在许多纺织品进口国不安地要求延长配额取消时限时,我们就已经体会到这一点。

配额取消后,国际纺织品贸易保护不会随之消失,相反将以一种新的形态继续配额的影响。

利用“二保一反”措施实施贸易限制。

”二保一反指我国《入世协定书》中所规定的“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和反倾销措施”。

按照我国《入世协定书》中规定,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在截至2008年12日前,如遇自中国进口的纺织品在短期内数量激增、价格下跌,对其造成市场扰乱”,可运用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条款对中国纺织品实施进1:3限制:也可在截至2013年12月10日前(即中国入世后12年内).运用“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条款对中国纺织品实施进口限制;也可在截至2016年l2月10日前(即中国入世l5年内)根据反倾销措施条款在确定倾销时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可以预见各国以二保一反实施的贸易救济将成为我国今后很长~段时间内纺织品出口的主要障碍。

利用生态标准等技术贸易壁垒形成出口屏障。

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提高了产品的技术标准同时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命安全为由.对产品制定了苛刻的绿色环保要求。

目前.纺织品服装领域主要盛行的欧盟生态标签和生态纺织品认证已造成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货和出口限制并成为我国纺织品国际市场准入的“绿色屏障”利用劳工标准制造贸易障碍三、我国纺织品出口存在的问题(一)贸易摩擦、贸易壁垒不断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趋缓的背景下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我国纺织品出口将面临更多的贸易壁垒。

自2008年1月起欧盟对华10类纺织品数量限制措施虽已结束,但在市场转移和区域内贸易保护压力之下,仍会通过各种手段强化对华纺织品的限制。

随着中国出口的纺织品在欧美市场的占有率不断增长,欧美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市场,维护经济和政治利益,从多方面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设置各种壁垒,包括加大反倾销投诉,通过技术性贸易壁垒约束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

欧美等发达国家制定了各种环境保护法规和纺织品环境标准。

如在环境标志方面就有德国的“蓝色天使”,美国的“能源之星”,荷兰的“生态标签”等,欧盟要求纤维、服装和鞋类产品贴上欧盟环境标志。

此外,把纺织品,贸易与劳工待遇结合,推出社会责任义务标准(SA8000)。

这些限制直接针对中国的纺织品出口企业。

(二)国际纺织品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随着国际纺织品和服装协定(《ATC》)终止后释放的效应,纺织品服装自由竞争市场在扩大,发展中国家承受配额抑制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能力得到全面释放。

在未来的几年中,全球纺织品服装产业格局和贸易格局进入一个新的调整时期。

越南、菲律宾、老挝、非洲地区等一批新兴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的竞争优势将显现出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传统纺织品服装生产优势地位受到挑战。

目前美国97%的纺织品和服装依赖进口,欧盟也需大量的进口,那么无论配额取消与否,这个局面都不会发生质变。

虽然亚洲和拉美主宰了欧美国家纺织品供应,但一些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有望成为欧美纺织品贸易市场竞争的第二梯队成员。

由于纺织品服装行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商家仍然寻求低工资、低成本生产地,因此,《ATC》终止后,纺织服装的生产将从高成本国家向低成本国家转移,新的国际纺织品生产和贸易格局将逐渐形成。

(三)纺织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纺织企业自主生产性不强。

我国的纺织行业生产以大量的加工为主,缺乏自主创新。

由于我国纺织品的加工能力和加工规模只在中低档产品市场有优势,所以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利润率比较低,赚取的只是制造加工环节微薄的利润,出口多以定牌、贴牌为主,50% 以上的服装出口是来料加工,30% 以上是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纸样稿来进行加工,自主品牌服装仅占 10% 左右,而且设计开发水平不高,不能自主设计、生产适合销路的产品。

出口成本增大,且品牌竞争力不强。

人民币汇率上升、出口退税率下调等因素成了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的最大利空因素,一般一票出口订单的周期是三个月,而人民币汇率又不趋于稳定,几乎一个月内就会有较大的变化。

由于纺织品附加值较低,人民币升值使企业的出口成本增加,更是削减了企业的出口利润。

上海著名经济学家石士均教授在宁波举行的2007年出口形势报告会上指出从去年中期开始,人民币就不断向上攀升,到现在累计升值近3%,加上去年12 月起部分纺织品退税率下调2 百分点,这大大加剧了纺织企业的困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