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廉颇作文素材

廉颇作文素材

《廉颇蔺相如列传》阅读补充材料
《读史管见》卷二《廉蔺列传》 (清)李晚芳
人徒以完璧归赵、渑池抗秦二事,艳称相如,不知此一才辩之士所能耳,未足以尽相如;惟观其引避廉颇一段议论,只知有国,不知有己,深得古人公尔国尔之意,非大学问人,见不到,亦道不出,宜廉将军闻而降心请罪也。

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耳,亦未足以
胆识,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

篇中写相如智勇,纯是道理烂熟胸中,译文:
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的能力罢了,胸中,他揣摩估量秦王的心事,没有不切中要害的,他啊。

看这两件事,都不是寻常之事,都是足够用来概括廉将军品质的。

读这些地方,可以悟到写史书为人作传的取舍方法。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明代)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

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

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
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

令秦王怒而戮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

所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文素材
话题举隅:爱国、忍让、宽容、诚信、双赢的智慧、互补、和 等 立意角度
①用任人才不能论资排辈 ——从蔺相如被破格提拔 ②要提倡顾全大局 ——蔺相如“引车避匿”的启示 ③知错认错真丈夫 ——赞廉颇“负荆请罪” ④时势造英雄 ——蔺相如“完璧归赵”新解 ⑤大智出大勇 ——秦王蔺相如强弱辨
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举荐贤才,功不可没
⑦合作就是力量——从双方角度
⑧发展是个硬道理——从秦赵两国之间关系角度
分析例举
一、从蔺相如方面思考
1.位卑未敢忘忧国
蔺相如虽只是宦者令缪贤的舍人,一个普通门客,但当国家有难,需要他效力的时候,2.好马还要伯乐荐
3.口才也是才
4.智、勇,成功的双翼,无往而不胜
缶时,蔺相如先是柔中带刚,不卑不亢,
翱翔长空。

5、宽容、忍让。

二、从廉颇方面思考
1.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 当廉颇得知蔺相如的官位超过他的时候,心里十分不服,发誓一定要当面羞辱相如。

相如以国家大局为重,“每朝时,常称病”,一旦“望见相如”,也是“引车避匿”。

同时,还向受了委屈的舍人晓之以理,说明“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的道理。

廉颇闻之,终于被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高风亮节所感动。

最后,他放下大将军的架子,亲自到相如门前负荆请罪,与相如成为生死之交。

此段材料还可从不同角度论证不同的道理,如从廉颇的角度论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从蔺相如角度论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等等。

2.不要以出身论人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立了大功后,被赵王拜为上卿,地位超过了廉颇。

廉颇对此颇不服气,其中的另一条理由就是,蔺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依照廉颇的看法,一个人出身卑贱,就应该永远卑贱,一个人以前是贼也就永远是贼了,这种观点显然是十分错误的。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却一直都恪守着这一观念不放。

比如,过去几十年
招工招聘等这
赵王畏惧不去。

廉颇与蔺相如一起商量着说对赵王
否则,“两虎共斗”,
处境艰难,缪贤向赵王举荐了蔺相如时,
是领导干部学习吗?
五、从缪贤方面思考
甘当伯乐,为国荐才
蔺相如在缪贤手下做门客时,已经表现得有胆有识。

后来,赵得和氏璧,秦想以十五城诈取璧。

赵因国力弱小陷入给与不给的两难处境,“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在这个关键时刻,正是缪贤毫无保留地及时向赵王举荐了蔺相如,最终才有了蔺相如完璧归赵,为国立功的卓越表现。

最值得赞赏的是,缪贤那种心底无私,为国荐才,为国分忧,不计个人安危的可贵品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