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教材分析】一、作家作品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书法家。
善书法,有“书圣”之称;“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游龙”(《晋书·王羲之传》)。
其子王献之亦为书法名家,世称“二圣”、“二王”。
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
《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酷爱王羲之书法的唐太宗将费尽周折而得到的真迹带入昭陵殉葬。
二、课文分析第1节,叙述兰亭集会,突出宴游之乐。
先概述其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交代时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交代地点;“修禊事也”交代事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交代人物。
再写环境和人物活动。
环境是优美的:“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人们在此胜景中饮酒赋诗:“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
”最后写天气和人物感受。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使得人们宴游的兴致更为浓厚。
于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一段文字突出了人物的快乐心情,这种“乐”得之于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流(“畅叙幽情”),得之于山水所提供的审美享受(“游目骋怀”)。
第2节,论述人生之痛,表达乐极之悲。
作者自然由“宇宙之大”、“品类之盛”联想到快乐的短暂,生命的有限。
于是从欣赏山水转而审视自我,情绪也从快乐转向悲痛,正所谓乐极生悲。
个体在类的活动中很快会度过自己的一生,“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而交往的方式无非“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这取决于人们不同的志趣性格,“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但在不同志趣性格的背后相同的是人们对于快乐的渴望和不满足:“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相同的是人们对于快乐进而对于美好生命的眷恋之情,而快乐和生命之不可久留则加重了人们的痛苦:“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人们虽然已经认识到生命的长短取决于造化的安排,但也不能不哀叹生命无可挽回的消逝。
因而古人关于生命的感喟“死生亦大矣”实在令人倍感沉痛。
第3节,说明作序目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作者乐极生悲,实乃人之常情,古人的诗文也记录了这样的情怀,因而作者从前人诗文中获得共鸣:“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经历了兰亭集会,作者由人所共通的情怀理解到等同死生寿夭的境界是虚妄不实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死生、齐彭殇既不可得,那么无法长乐永生的悲痛就无从消解。
这种悲痛古人有,今人有,来者亦将有,这实在是人性中永恒的悲痛:“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这种无从消解的悲痛诉诸文字就成了文学,人们通过文学表达情怀,在文学中获得安慰,所以作者要记录名士们的宴游之作:“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人们的这种情怀并不会因为世殊事异而变化,因此后来者也将从这些诗文中得到共鸣:“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通观全文,作者抒发了长乐永生不可得的悲痛之情,全文的基调是伤感的。
魏晋以降,政治动荡,礼教没落,玄风大畅,是一个梦醒了而无路可走的时代。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流露出的生命易逝的感伤情绪正是士大夫阶层心态的真实写照。
三、整体把握:1.依次找出各段中点明情感的关键词。
乐;痛;悲。
2.第一段是依次从哪些方面写兰亭集会的?先概述其事:交代时间、地点、事件、人物。
再写环境和人物活动:环境优美,人们在此胜景中饮酒赋诗。
最后写天气和人物感受:天气晴和,人们宴游兴致浓厚。
3.第二段中,作者认为,人们志趣个性有不同,但也有相同之处。
在哪些方面,人们的思想情感是相通的?留恋快乐,眷恋生命,悲痛于死亡。
4.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古人、今人、后人的“兴感之由”是一致的,为什么?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加以说明。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四、文言积累,略。
五、文史积累:1.不知老之将至。
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一死生,齐彭殇。
庄子思想。
庄子将死生看作是精神存在的不同形态,所以有鼓盆而歌、南面之乐的故事。
庄子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所以善吾生者,亦所以善吾死者也。
”六、补充注释和译文《兰亭集序》补充释译,供参考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岁:岁星,即木星。
癸丑:干支纪年,东汉章帝时推行并一直延续。
暮春:指农历三月。
禊:祭名,也称禊祭、禊祠,古人祓除不祥之祭,常在春秋二季于水滨举行,农历三月上巳行春禊,七月十四日行秋禊。
行禊事之日称禊日。
禊日之游称禊游。
禊日之宴会称禊宴、禊饮。
修禊事之堂称禊堂、禊馆。
修禊事所临之水流称禊流、禊川、禊池、禊潭。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文称禊序。
《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称禊帖。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年长、年少的贤者都来这里聚会。
互文。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互文。
茂林修竹:茂密高大的竹林,互文。
清流激湍:清澈湍急的水流,互文;湍,急流的水。
映带:映衬/映照,环绕。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列坐:按次序坐。
次:近旁,旁边。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畅叙:尽情叙说。
幽情:深远高雅的情思;郁结隐秘的情感。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天朗气清:天色明朗,空气清和。
惠风:和风。
和畅:温和舒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所以:用以,用来。
】永和九年,是癸丑年,三月之初,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举行禊祭。
年长、年少的贤者都来这里聚会。
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岭,茂密高大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水流,在四周映衬环绕。
汲引清流来用作流动酒杯的曲折水道,大家按次序坐在水道旁边。
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一杯酒,咏一首诗,也足以尽情叙说深远高雅的情思。
这一天,天色明朗,空气清和,和风温暖舒畅。
抬头看广大的宇宙,低头看繁盛的万物,用以放眼观看,开畅胸怀,足以尽情享受视听的欢愉,实在是快乐啊。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俯仰:指时间短暂。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怀抱:心意,胸怀。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老之将至:用作自称衰老之语。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情随事迁:情感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陈迹:旧迹,遗迹,已往的事迹。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死生:死和生;偏指死;偏指生。
】岂不痛哉!人与人相处,很快过完一生。
有时在一室之内会晤交谈,倾吐襟怀抱负;有时凭借喜爱的事物寄托情怀,自由放纵地生活。
虽然取舍千差万别,安静躁动的个性不同,(但是)当他们对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都会)暂时感到得意,喜悦满足,感觉不到自己将要衰老。
等到他们对得到的已经厌倦,情感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随之产生了。
过去欢喜的,很快已经成为遗迹,犹且不能不因此触发感慨。
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的安排,最终注定要消灭。
古人说:“死生是重大的事情啊。
”难道不令人悲痛吗!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未尝不:双重否定,语气委婉,总是。
契:券证;兵符。
嗟悼:感叹悲伤。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固:本来;这里从语境看,解释为“连词,因此,所以”要合理一些。
虚诞:荒诞无稽。
妄作:虚妄之谈。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列叙:依次叙述;按照顺序排列。
致:情趣;事理。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每次看古人兴发感慨的缘由(即诗文),像符契一样相合,总是对着文章感叹悲伤,内心不能明白(古人为何这样)。
(经历了兰亭集会)因此知道把生死看得一样是荒诞无稽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一样是虚妄之谈。
后人看待今人,也像今人看待古人。
悲痛啊!所以依次叙述当时与会之人,记录他们的作品,即使时代不同事情变化,触发感慨的原因,人们的思想情感是一样的/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
将来的读者,也将会对这些作品有所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