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徐雅帆【教学目标】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整体感知,结合课下资料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恨事。

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

(让学生看教材中《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从摹本可以判断“书中极品”的评价绝非妄言。

而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展示学习目标三、解题1、走近作者王羲之(公元321~379,一说303~361),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人。

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

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

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有“书圣”之称。

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为著。

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

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

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2、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

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

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3、文体知识《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

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

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四、整体感知1、放录音(字音辨识)癸guǐ丑修禊xì流觞shāng 激湍tuān形骸hái 游目骋chěng怀齐彭殇shāng 嗟悼jiēdào会kuāi稽jī感慨系xì之通假字:趣舍万殊悟言一室之内2、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疏通文意。

①词类活用映带左右(名作动,围绕、环绕,)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使……弯曲)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死生亦大矣(形容词作名词,大事)所以游目骋怀(动词作使动,使……游,使……骋)固知一死生(数量词意动,看作一样)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意动,看作相等。

)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足以极视听之娱(动词作名词)以之兴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产生)②古今异义列坐其次古义:它的旁边今义:次一等的。

俯察品类之盛古义: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或取诸怀抱古义:思想抱负今义:怀里抱着所以游目骋怀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夫人之相与古义:“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

“人”,人们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俯仰一世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这篇文章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③特殊句式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会于会稽山兰亭(介宾后置句)当其欣于所遇(介宾后置句)亦将有感于斯文(介宾后置句)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死生亦大矣(判断句)3、感知作品,理清思路根据文章的情感变化,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教师明确:第一段(1、2自然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第二段(3自然段):抒发人生感慨第三段(4自然段):交代作序目的五、教学小结六、布置作业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变化的词。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清作者情感发展的脉络,探究其情感产生的原因;师生共同探讨作者情感的变化有何依据。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温故知新1、齐诵课文2、检查文章字词的预习情况。

(第一部分)映带、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惠风和畅、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第二部分)解释词语,互问互答。

取诸怀抱因寄所托放浪形骸欣于所遇暂得于已所之既倦感慨系之以之兴怀修短随化(第三部分)翻译句子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二、研读课文,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1、王羲之在《兰亭》雅集中叙世人相聚之乐,悟人生要义。

他的情感经过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从文中找出三个字表现他的情感。

明确:乐(信可乐也。

)痛(岂不痛哉!)悲(悲夫!)2、讨论,加强对文意的理解。

★乐因何而生?★痛由何而来?★悲缘何而发?①乐因何而生?◎明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乐事,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五乐。

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赏心、乐事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

“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摘录本段写景句,体会作者写景状物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学生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教师点拨:本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

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

此段中作者却只选山、水、林、竹、天。

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情色彩。

如此美景,在良辰、乐事的氛围中,给人带来的是愉悦,是欢欣,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和游人如织的快乐场面。

◎提示学生朗诵时注意语调要清新明快,充满欢欣,优雅之情调。

按照提示每组选代表朗读。

清幽的景色板书乐因何而生?清雅的情趣②痛由何而来?◎王羲之思考人生后产生何种感触?“痛”什么?用原文中的话回答: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一痛惜情随事迁,美好消逝,快乐短暂;二痛生命有限,终期于尽。

课文分析※“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不知老之将至”——人生短暂之痛。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的生命本体都有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这就是说,人的生命本体都有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

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又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和世事无常之痛。

(当人们“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转眼之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外在的世界流转不定,往事不再之痛。

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盛宴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死难测之痛。

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生命最终要归于毁灭,这可说是与生俱来的人生之大患啊!快乐短暂板书痛由何而来生命有尽◎诵读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以理论为主,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中的“痛”。

末句以降调慨叹语气收束。

③悲缘何而发?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

说明古人今人对生死的感悟相同。

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三悲后人叩问今人。

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

可谓千古一悲!人类一代代向前发展,可对生命的感触是一样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承上文“死生亦大矣”之“痛”而来,古人、今人、后者三者都对这同一话题有同样的感慨,都逃避不了生命终将殒灭这一规律,所以王羲之感到悲,这也反映了魏晋时代由于玄学盛行,士大夫们多崇尚老庄思想,很多人都笃信“死生一”“彭殇齐”,意志消沉,不求进取。

这种思想对王羲之不能没有影响。

)昔人兴感宇宙无穷生命短暂板书悲缘何而发今人嗟悼后人有感体验一致千古同悲三、合作、探究。

1、由乐转痛,有无道理?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

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另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

接着作者用了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发表感慨议论。

人们对于自己先前喜欢的事物转瞬变为历史的陈迹这件事尚且感慨万分,何况对于随着世界的变化人们难免一死这件事呢?①人之常情②王羲之个人的情怀2、悲比痛深沉吗?深沉在哪里。

◎立足现实,思及千载①由个人推及人类(由个人的一时一地的人生体验推及到千古以来人类的生命的一种感叹)②由感性的体验推及到理性的思考◎众人皆醉我独醒(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四、拓展、延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