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卷2013.3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悬.念/琴弦.醇.厚/谆.谆告诫渐.染/循序渐.进B.箴.言/斟.酌拜谒./殚精竭.虑折.本/大打折.扣C.覆辙./掣.肘寒暄./喧.宾夺主传.记/传.奇小说D.刚愎./媲.美谙.熟/万马齐喑.忖度./度.德量力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亚运会是一个特殊的舞台,既展示体育健儿的竞技水平,又彰显赛场观众的精神风貌。
作为东道主,我们不仅要为中国运动员鼓劲,远道而来的客人更需要喝彩。
B.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塑造出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
C.在堪称“世界工厂”的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率已超过80%,各种城市病随之而来。
如何纾缓居民生活压力、提高生活质量是一个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话题。
D.昨日,西藏扎墨公路控制性工程——嘎隆拉隧道顺利贯通,这标志着墨脱即将摘去“全国唯一不通公路县”的帽子。
一时间关于墨脱的报道见诸于各大媒体。
3.根据文意排列下面句子的顺序,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5分)有人说:世界上最难回答的问题往往是孩子提出的问题。
因为他们的问题是真正的心灵问题、哲学问题。
①哲学最终成了极少数对问题穷追不舍的人的专利。
②大人们往往回避问题,或只分析问题。
③于是,哲学思想便在这种环境中很快地夭折了。
④而孩子们往往因为大人们没有给出答案而沮丧,放弃了对问题的追问。
⑤孩子们的问题往往把真理性问题一丝不挂地揪出来,让大人们很尴尬。
4. 下面这个句子写出了人与人之间应具备的关系,请你仿用这种方式写一个句子,要求能反映出人与自然(环境) 之间应具有的联系。
(4分)示例:理解、信任是填平鸿沟的基石,怀疑、疏远是割开感情的利刃。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
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下。
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
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
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
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
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
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
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
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离开B.乃夜发.书,陈箧数十打开C.式于政,不式.于勇同“试”,尝试D.嫂蛇.行匍匐像蛇一样6.下列各句,都能表现苏秦“其智有过人者”的一组是( )(3分)①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②抵掌而谈,赵王大说③约从散横,以抑强秦④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⑤其术长于权变⑥式于政,不式于勇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苏秦耗尽资用,游说秦王没有成功,狼狈还家,受到家人蔑视。
B.苏秦不怕失败,发愤读书,刻苦钻研,充满自信,终于成功。
C.苏秦游说赵王,受到重用,一时间合纵策略遍行于天下各诸侯国。
D.苏秦衣锦还乡,家人大事欢迎,他嫂子前倨后恭最让人觉得好笑。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0分)(1)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古诗词鉴赏(1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①宿置酒李白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②。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③,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④。
【注释】①斛斯山人:隐士,作者的朋友。
②翠微:青翠的山坡。
③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
③机:世俗的心机。
9.(1)“美酒聊共挥”句中的“挥”改为“饮”好不好?为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结合全诗分析,让诗人“醉”的原因除了酒,还有哪些?(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3),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4),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逍遥游》)(5),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岳阳楼记》)(6)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7),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欧阳修《新五代史》)(8)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
(《三字经》)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田埂上的精神张佐香①麦子把田野的纽扣一粒一粒扣齐。
但是,有一粒麦子被人们遗忘了,落在了田埂上,像一只浇了水后丢在堤上的桶。
②秋天继续深入。
在清寒的晨气中,秋天的阳光抹在田野上,也抹在这一粒麦子上。
它穿透土壤的黑暗,长出如针的小苗。
来地里除草施肥的人们,自远方踏步而来,这一株麦苗兴奋地在微风中晃动着绿色的身子,似蝴蝶抖动金色的翅膀。
然而,没有人在走近它时停下来,甚至没有闲暇望它一眼。
因为田野里有大片的麦子,在等待着他们。
③本来它也应该生长在平整如砖的麦地呀!那儿有着它许许多多的兄妹,它们被调理得丰腴而肥硕。
远远望去,它们宏大而又壮观。
它们手挽手一起生长,一起成熟,一起走进农家的粮仓,与那些农民一起体验丰收的喜悦。
田埂上只有一株孤零零的麦子,一株长错了地方的麦子。
它很无奈。
④尽管这株麦子非常纤弱,但它长得非常卖力。
它比田地里任何一株麦子都活得用力;它不想放弃自己生长的权利;它甚至还想用它那一片特别的绿,来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获取生长所必需的元素。
它大声地对每一位从它身边经过的人呐喊:‚你们睁大眼睛瞧瞧!我不是一棵小草,我是麦子,我是一株麦子啊!‛但是,没有人理会它。
例外的一天,有个人偶然歇息时坐在它身边的田埂上,抽了一根烟,扔下烟蒂时瞅了它一眼,这时才突然记起来似的说:‚噢,这儿还有一株麦子!‛这时,麦子为有人记起它而高兴,它显得异常兴奋,甚至还有意地直了下它的身子,以便能让人看到它健康向上的样子。
它不愿意让人笑话它,或者可怜它。
那人只留下了些烟灰,拍了拍沾在裤子上的泥土,走了,就不再有踪影。
⑤这一株麦子已彻底为人们所遗忘,偶尔有小鸟落在它的身边,望着这深秋的大地一动不动。
风吹,雨淋,日晒,它在孤独寂寞和无望中艰难地生长。
它必须要生长,因为它是一粒落进泥土获得生命的麦子。
它的存在属于大地,还有白云和高空飞翔的鸟儿,以及美好的黎明和黄昏。
太阳格外地偏爱它,总是用暖暖的光芒映照着它的身子。
⑥尽管它是一株长在田埂上的麦子,被人们忽略,但它依然挚爱着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它能体会到他们泥一脚水一脚跋涉于齐膝的泥淖中的滋味;它能感受到他们担着百余斤的担子压在肩上走上三四里地的分量。
抢收抢种的季节,他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顶着最毒的太阳,干着最繁重的活。
他们受苦受累似乎是注定的,谁也没觉得不应该。
想到此,它的身子一沉,似乎想把自己的根系伸进更深的土壤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使自己长得更健壮一些。
⑦冬去春来,它终于开始抽穗,并且呈现出金黄的颜色。
当一位农人收割了无数麦子后,发现了它,欢喜得了不得,小心翼翼地割下这株麦子,把它捧在手心,喃喃地自言自语:‚麦子,田埂上也能长出这么好的麦子,它承的是天惠呀!‛⑧一颗明亮而智慧的种子,只要根植于泥土,它就能结出果实,正如这田埂上的一株麦子。
它生长的是田埂上的精神。
(选自《人民代表报》,有改动)11.第一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从全文结构来看,这一段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麦子,田埂上也能长出这么好的麦子,它承的是天惠呀”,结合原文回答:田埂上为什么能长出这么好的麦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用自己的话表述“田埂上的麦子”给了我们哪些人生启示。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请列举两例并探究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