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务处考试的功能主要是甄别和选拔,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过分依赖纸笔测验形式和量化评价方式,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学生的个性发展被异化为考试分数。
在学生中流传这样一句话:“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每学期的期中期末往往是学生最紧张的时期。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考试评价也在逐步的“变脸”。
传统的考试评价制度必须改革,但改革并不是取消考试,而是淡化考试的甄别与选拔功能,使考试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重要手段。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要求,我校在县教育局教研室的关怀和指导下,进行了”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的实验,实行“等级+评语+特长”的评价制度,给学生创造了宽松和快乐的学习环境,使教学活动和学生素质考评工作达到宽松而不放任,自主而有目标,使考试、评价达到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
具体作法如下:一、考试方法多元化1、分项考试法所谓分项考试就是把各学科教学内容分成若干项,化整为零。
取消期中考试,淡化期末考试,加强平时测验,打破以一张试卷“定乾坤”的传统。
如将原来的语文综合考试卷分成三项:①语文积累测试卷,测试学生对于字、词的掌握和名篇、名段的记诵。
②阅读理解测试卷,测试学生对于课内外文段的阅读理解能力。
③作文测试,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速度。
有许多学生综合考试成绩并不理想,但分项考试后,他们总能在某项测试中取得优秀成绩,增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
2、分层考试法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生的智力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个性的发展具有差异性。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存在,因而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多元智力理论帮助我们认识到考试评价应当尊重个体智能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超越考试评价标准的划一性。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试行分层考试:分层考试法就是根据学科的课程标准,出三套难易程度不同的试卷,A、B、C卷,提高题为“A卷”,普通题为“B卷”,基础题为“C卷”,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试卷进行考试。
三卷分层考试的主要模式为:A卷:基础卷60%+普通卷20%+提高卷20%;B卷:容易卷60%+普通卷30%+困难卷10%;C卷:容易卷60%+普通卷40%。
3、口试法口试就是要求学生当场对问题作出口头回答,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便于及时了解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而且简便易行,使用范围较广。
主要有朗读(课文或课外的书报)、背诵、回答问题、看图说话、看拼音读词、读句子、片段等。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低年级不对学生进行书面考试,口试显得尤为重要。
4、面试、操作考试法面试、操作即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通过口头交谈,实际操作等方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性格特征,心理素质,交际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能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性格特征,心理素质,交际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够直接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可以直接反映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弱点和问题,为改进教学实践提供丰富的决策依据。
二、评价方式人性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作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
根据《纲要》精神,我们对学生的考试结果的处理作了如下改革:1、实行“等级+评语+特长”的评价方式,取代传统的“百分制”的评价方式。
新的评价方式包括各科学业情况、学生在校思想表现、身体素质、特长发展和劳动创造等方面。
我们把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须努力”四个等级,采取平时测评与期末测评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达到90%、85%、80%以上即为优秀,把相同或相近的学生划分为同一个等级。
于是,大部分学生都体验到了当优秀生的快乐,过去因1分、2分之差而引起的过度竞争局面扭转了。
对一二年级的小同学,我们采取了更形象、更富有激励作用的星级评价方式,达到优秀的我们综合评定的《学生成长记录袋》上印上五颗红星,良好印四颗红星,合格印三颗红星,须努力的没有红星。
综合评价等级作为评“三好学生”和“优秀干部”的重要依据。
2、采用《学生成长纪录袋》,告别传统的《学业成绩报告单》。
没有评价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
教育评价的CIPP模式的创始人斯塔弗尔比姆曾经说过:“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
《学生成长纪录袋》是连接学校与家庭的桥梁和纽带,是展示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对学生一学期来的综合表现给予的一个恰当评价。
对于评价内容,学生非常在意,家长极为关心。
《成长记录袋》对小学生的素质的评价,向学生和家长报告的目的,不仅是判断学生素质发展的水平状态,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所在,同时发现与素质目标之间的差距,帮助学生变习惯于接受为习惯于思考,习惯于发现,习惯于在新的目标指引下去获取发展与进步。
新颁发的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课程标准(实验稿),都在“评价建议”部分对它的创建与使用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成长记录袋的实践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试卷评价,广大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注重学生三维目标的综合达成。
具体应用如下:1、价廉物美的工艺制作力求简单朴实、灵活方便,切实降低成本。
也可由学校统一购买纸质的档案袋。
2、新颖别致的封面设计“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封面可让学生进行个性化设计。
让学生自行设计封面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一年级学生可让家长帮忙设计。
在袋上写上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家庭住址、联系电话、“我的特长”、“我最喜欢的格言”后,让学生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设计封面。
可以把自己最漂亮的照片贴在封面上,爱绘画的同学可以精心地在封面上角画上自画像,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写上姓名,如“爱唱爱跳的XXX”“勤奋上进的XXX”。
不仅如此还可以给自己的成长记录袋取上富有诗意的名字,如“成长的足迹”、“小树苗长高了”、“雏鹰起飞”、“小手在变大”等等。
这些封面的设计既新颖美观又极有创意。
3、内容丰富的成长记录(1)家校联系册家校联系册里面学生综合素质的等级评价,有家长的评价,有教师的评价、学生自己的反思等内容,是及时、全面记录学生成长与进步过程的有效凭据。
(2)有意义的作品让学生自主收集具有一定意义的作品。
这些作品可以是最满意的作业、作文、日记、手抄报、朗读(朗诵)讲故事的录音带、自编的儿歌、图画、手工制作、书法作品、科技创新作品等能让学生产生成就感的作品,也可以是失败的、能给学生以启示的、有待提高的作品。
总之,只要学生乐意,能对他们的成长、进步产生教育意义的作品都可以装入成长记录袋中。
(3)荣誉与奖励学生可以把平时学校、班里开展活动时争夺的小红花、小星星、喜报等放入袋中,也可以把所受到的各级各类奖励进行登记,把各种奖励证书放入袋中。
4、严格科学的操作管理(1)教师要引导家长配合学校对孩子在家庭的学习、生活成长资料进行搜集,并及时编排、保存,介入整个过程,实现家校互动。
(2)成长记录袋由学生自己保管,每学期进行两次成果展示交流。
每学期初,学生将上学期的档案袋交学校统一保管。
3、摒弃教训式的评语,采用鼓励性的评语传统的评语是严厉教训的语言,居高临下的冷冰冰的语气,根本不适应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要求。
操行评语的改革日益迫切,那么如何写好操行评语,发挥其激励作用呢?我们做了如下尝试:①体现人文关怀教师在评价中应该是学生的密友,挚友,是平等友好的关系。
这具体体现在要把第三人称转变成第二人称,站到学生一边,蹲下来和学生谈心、商量,这样能融洽气氛,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其次态度要诚恳,语言要委婉,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②体现真情感人要想使评语发挥激励作用,要先架起感情的桥梁,打开心连心的感情之“门”通过语言渗透情感,打动学生的心,从而轻而易举的使学生有了改正不良行为的决心和愿望。
③体现辨证性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也有他不足的一面。
相反,即使“学困生”也有他闪光的地方。
因此,在表扬好生的优点的同时,也应提出存在的缺点,让他戒骄戒躁,看到自己的不足,以利今后取得更大进步。
对于‘学困生”,缺乏自信心,怯于面对困难的挑战,喜欢逃避,甚至有封闭的心理。
因此,在给这样的同学写评语时,尽量挖掘其闪光的一面,夸大他闪光的一面,帮助他树立信心,扬起希望的风帆,重新投入学习。
综上所述,是我们在新课程视野下对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尝试,实验结果在全县范围得到推广,教师发表实验论文八十多篇,学生在市、县两级举办的书画竞赛和体育运动会上获各种奖项一百多人次,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是新课改的生力军,推进新课改的稳步发展是我们每个中小学教师的职责,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继续加大教科研的力度,创造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课改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