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PPT课件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PPT课件
萎缩肌肉分布
起病年龄
7
病程进展速度和预后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类型
1、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症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 Becker型肌营养不良
2、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 3、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 4、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症 5、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 6、眼咽型肌营养不良症 7、眼型肌营养不良症 8、远端型肌营养不良症
不良患者肌纤维直径不一, 同时存在肌纤维变性、增 生,免疫细胞聚集和结缔 组织增生。 c图示正常肌组织免疫荧光 染色显示抗肌萎缩蛋白。 d图duchenne型肌营养不 良患者免疫荧光染色示抗 肌萎缩蛋白缺乏。
21
病理
4房室均扩大 两心室均见附壁血栓
心肌纤维萎缩和局灶性纤维化 22
临床表现
11
病因和发病机制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症的基因的cDNA长14Kb,含79个外 显子,编码3685个氨基酸,组成427KD的细胞骨架蛋白— 抗肌萎缩蛋白。
12
病因和发病机制
抗肌萎缩蛋白
抗肌萎缩蛋白位于骨骼肌和心肌细胞膜的质膜面,具有细 胞支架、抗牵拉、防止肌细胞在收缩活动时撕裂的功能。
13
病因和发病机制
该型患者多聚腺苷酸结合蛋白 2基因1号外显子GCG重复突变 8~13次(正常人6次重复), 编码异常的多聚丙氨酸链。
18
病因和发病机制
Xq28
红色为emerin蛋白
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基因(emerin基因)位于 Xq28,该基因突变致骨骼肌和心肌细胞核内膜emerin蛋 白消失。
2
病例分析
上肢肌肉萎缩
上肢远端肌肉萎缩
下肢肌肉萎缩 3
Ⅰ Ⅱ
Ⅲ
宽大QRS波群
Ⅱ
AVR AVL AVF
R波为主
V1
V4
V2
V5
S波明显 ST-T改变
V3
V6
4
高
心 源 性 晕 厥
度 房 室 传 导 阻
滞
室 临颤 终室
扑
等 电 位 线
5
概述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组遗传性肌肉变性疾病。 临床特征: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肌肉无力和畏缩,无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PMD
Chongqing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yangshi
yangtang2000@
1
病例分析
2床,男,47岁,因四肢缓慢进行无力、肌肉萎缩35年, 心累气促2年入院。早年在华西医院诊断进行性肌营养不 良症。病情发展相对较缓,2年前出现无法步行。多次出 现心衰和肺部感染。其舅舅患此种疾病早年死亡。 既往彩超提示全心张大。心电图见后。2008年9月8日因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晕厥而死亡。 主要诊断考虑: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 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
emerin蛋白与核纤层蛋白相互作用,为核膜、染色质提
供支架,它的缺失造成骨骼肌和心肌的损害。
19
病理
肌纤维大小不一
脂肪、结缔组织
病变肌纤维肿胀,粗细不等,散布于正常纤维之间。残存 的肌纤维间有结缔组织增生及脂肪沉淀。
20
病理
a图示正常肌组织HE染色。 b图示duchenne型肌营养
15
病因和发病机制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类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 和表型异质性。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称为LGMD1,5个亚型。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称为LGMD2,8个亚型,占 90%以上。
16
病因和发病机制
肌 营 养不 良 蛋白 糖蛋白复合物
抗肌萎缩蛋白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蛋白 +
抗肌萎缩蛋白 +
8
病因和发病机制
基因位置不同 突变类型不同
各种类型进行性肌营 养不良症的致病机制 也不一样,均是一种 独立的遗传病。
遗传方式不同
9
肢带型
先天型
假肥大型
各类肌营养不良亚型基因突变位点
10
病因和发病机制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 症的基因位于染色体 Xp21,属X连锁隐性 遗传。
X连锁隐性遗传图
Xp21
粘附蛋白
抗肌萎缩蛋白
肌细胞膜不稳定 肌细胞坏死和功能缺陷
抗肌萎缩蛋白 相关糖蛋白复合体
抗肌萎缩蛋白(×)
+ 肌纤维糖蛋白
抗肌萎缩蛋白结合蛋白 +
粘附蛋白
维持肌纤维的稳定性
14
病因和发病机制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定位于4q35,该区域 有一与KpnI酶切位点相关的3.3kb重复片段。
正常人该3.3kb/ KpnI片段重复10~100次,而面 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通常少于8次。
糖蛋白复合物
肌纤维蛋白复合体
各蛋白间紧密结合,相 互关联。任何一种蛋白 缺失均会影响到整个膜 的稳定,导致肌细胞的 坏死。
17
病因和发病机制
正常
眼咽型 肌营养不良
眼咽型肌营养不良基因位于 14q11.2~13,称为多聚腺苷 酸结合蛋白2基因,其蛋白产 物为多聚腺苷酸结合蛋白2。
该蛋白存在于细胞核中,对信 使RNA起增加poly(A)作用。
1、假肥大型:根据抗肌萎缩蛋白疏水肽段是否存在,以 及蛋白空间结构变化和功能丧失程度的不同,本型可分为 两种类型:
(1)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
我国最常见的X连
锁隐性遗传肌病,
发病率约3/10万
活男婴。女性为致
பைடு நூலகம்
病基因携带者,所
生男孩50%发病。
通常3~5岁隐袭发
病。
23
临床表现
(1)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常见受累肌肉。 面肌、眼肌、吞咽肌、胸锁乳突肌和括约肌不受累。
感觉障碍。 遗传方式: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隐性和X连锁隐性遗传。 电生理:主要表现为肌源性损害、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组织学特征:主要为进行性的肌纤维坏死、再生和脂肪及
结缔组织增生,肌肉无异常代谢产物堆积。 治疗方面:主要是对症治疗,目前尚无有效根治的方法。
6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类型
遗传方式
24
临床表现
骨盆带肌肉无力:走路慢、 脚尖触地、易跌跤。
髂腰肌和股四头肌无力: 上楼及蹲位站立困难。
25
临床表现
背部伸肌无力:站立时腰 椎前凸。
臀中肌无力:行走时骨盆 两侧摆动,呈“鸭步”。
26
临床表现
①
②
③
④
⑤
腹肌和髂腰肌无力:出现特 征性的Gowers征,顺序为: ①病孩自仰卧位起立时必须 先反身转为俯卧位。 ②曲膝和髋关节,并用手支 撑,躯干成俯跪位。 ③然后两手和双腿共同支撑 躯干。 ④用手按压膝部辅助股四头 肌肌力,身体呈深鞠躬位。 ⑤最后双手攀附下肢缓慢站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