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输血科质量体系

输血科质量体系





DBT301-RF-BB-26-2009仪器设备管理程序 DBT301-RF-BB-37-2009不同仪器相同检测项目性能比 对管理程序序 DBT301-RF-BB-19-2009临床血液报废程序储血冰箱、 标本冰箱及试剂冰箱维护

DBT301-RF-BB-20-2009血液标本管理 程序 DBT301-RF-BB-25-2009试剂及耗材管 理程序 DBT301-OP-GF-03-2009临床输血标本 采集手册
---组织与人员

• • •

毕业于医疗、检验、护理、输血医学专业的管理人员、医生、技术人 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符合学历要求,取得输血专业上岗资格证书 输血科人员配置与床位数或与年输血量参考比例: 床位数:年输血量:人员数 100 :1500单位: 1 不少于8人 其中高、中、初级卫生技术职称人员的比例在1:3:5为宜。 输血科主任: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卫生技术职称,从事 输血专业工作十年以上;有丰富的输血相关临床专业知识及一定的管理 能力,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临床医师或医疗技术专业人员。 输血医师:应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及输血专业上岗资格证书,具有临 床经验,承担指导临床输血治疗。
质量体系的构成
一. 二.
科室一般情况 质量方针与目标
三.
四.
质量手册介绍
管理要求
五.
六.
技术要求
其它(伦理、附录)
质量体系的编写构架
发布令 不干预声明 授权书 公正性声明

1

前言
1.1输血科简介 1.2人力资源情况 1.3土地资源情况 1.4仪器设备资源情况 1.5检测项目及能力 1.6输血科基本信息
检验前程序

检验前程序是指服务对象提出检验申请到 分析测定前的全部过程,包括检验申请表 的 填写,献血者或患者的准备,标本的 采集、运送、贮存和处理等多个环节。 检验前的血样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质 量。因此必须对检验前程序进行规范和控 制,以便为下一步的检测工作提供符合检 测要求的有效的血样。

实验室设备


实验室设备是检测工作的基本需要,配备 相应的设备,同时制定正确使用和维护程 序,保证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定义:实验室设备包括仪器设备以及仪器 设备使用的参考物质、消耗品、试剂和分 析系统等

操作与安全:只有经授权人员才可以操作设备。操作人 员应检查和维持设备的安全工作状态,包括检查电气安 全、电源旋转、紧急停止装置,以及由授权人员安全操 作及处置化学、放射性和生物材料,适当时采用制造商 的操作手册或说明书。将所采取的减少污染的指导书提 供给操作该设备的工作人员,并留出足够的空间供设备 修理和旋转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 设备标识:设备的标识分为唯一性标识和状态标识。每 件设备均有唯一性标识。只要可行,需校准或验证的设 备,均贴标状态标识以标明仪器设备已经过校准或验证 状态,性能处于正常,并标明有效期或再次校准/再次验 证的日期。 维修保养:确保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人员 设施、环境 实验室设备 检验前程序、检验程序、检验程序的质量保证 检验后程序
六.
七. 八.
检验结果报告
安全与环境保护 外部的交流及互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巧妇-----人员的要求 为-------实验方法 米-------材料 灶台-----实验设施 厨房-----环境

炊-------检验结果
四、 科室设置
---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的配置应能满足输血科的业务工作的需要。
普通离心机、卡式离心机
血小板保存箱 (20-24℃ )
配血专用离心机
贮血冰箱 (-20℃ 以下)
血浆融化箱
贮血冷藏箱 (2-6℃ )
显微镜
计算机管理系统
四、 科室设置
制度——建立和实施仪器设备的确认、维 护、保 养、校准和持续监控管理制度 应急预案——解决临时故障,明确应急措施 实施 的人员及职责 专人负责管理——关键设备应具有唯一性标签 标记,明确维护和校准周期及记录
质量体系文件
质量体系文件由4级文件组成,其结构图为:
质量手册
政策性文件
程序文件
支持性文件
作业指导书
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
证据性文件


质量手册是确定实验室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 质量体系程序及要求,其目的是维持质量管理体 系的有效运行。质量手册的内容包括管理要求和 技术要求两方面。 程序文件是质量手册的支持性文件,是质量手册 中相关要素的展开和明细表达,也是质量管理层 将质量手册的全部要素展开成具体的质量活动、 由技术负责人分配落实到各实验室的操作程序。 其内容包括:目的、使用范围、职责、工作程序、 支持性文件、质量和技术记录。
外部文件
加强和规范医院输血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 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血站质量管理规范》 《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
二、 组织和管理
主管院长、医务处、输血科、麻醉科、 及相关科室的主任或专家
组成
输血管理委员会
职 责
指导、管理和监督临床科学合理用血
---仪器设备
五、 业务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标准技术操作规程
严格临床用血管理 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五、 业务管理
业务技术范围
(一)血型血清学检测 (二)输血治疗 (三)加强与采供血机构及各医院输血科之间的 协作 交流,如诊疗技术的协作、学术交流等。 (四)输血记录及相关资料档案管理保存。 (五)配合医院所在地卫生行政管理




7

附录
7.1 员工行为规范 7.2 组织机构图 7.3 管理体系要素职能分配表 7.4 各部门职责 7.5 各岗位职责 7.6 实验室工作人员职责: 7.7 各岗位任职资格条件 7.8 关键管理人员指定代理人一览表
技术要求
一. 二. 三. 四. 五.
六、质量管理
关于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



开展室内质控(包括仪器是否能够正常工作、试 剂外观、质量、效期,以及用试剂检测献血者血 型来核查血型、监测试剂质量)。 室内质控:达到的目的是求其精确性。 参加室间质评(包括:ABO正定型、ABO反定型、 RhD血型、抗体筛查、交叉配血)。 室间质评:达到的目的是求其准确性


5

技术要求
5.1 人员 5.2 设施和环境 5.3 实验室设备 5.4 检验前程序 5.5 检验程序 5.6 检验程序的质量保证 5.7 检验后程序 5.8 结果报告
6

医学实验室伦理
6.1 总则 6.2 资料的收集 6.3 原始样品的采集 6.4 结果报告 6.5 医学记录的储存与保管 6.6 记录的查询 6.7 检验后样本其他用途 6.8 财政管理 6.9 利益冲突
三、 功能与任务
输 血 科
在输血管理委员会的 管理、监督、指导下 参与医院的血液管理 负责对临床用血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 参加输血相关临床会诊和输血治疗
三、 功能与任务
输血科 制定合理的用血计划
设定本院的安全储血量
根据供血单位血液预警 ,协调临床医疗用血
即:能保证全院日常血液需求的血量,确保急诊和抢救用血。 根据供血单位血液预警 ,协调临床医疗用血,血液偏型时应及时调整或停止大量 用血的手术。
血源管理 血库设置 科学合理用血制度 患者输血
血站合格的血液
输血申请单-
血液入库、核对、贮存
收取标本-血液定型-交叉配血 -发血
抽取血样本-送标本至血库
-取血
医疗机构输血科基本标准
一、 总则 二、 组织和管理 三、 功能与任务 四、 科室设置 五、 业务管理 六、 质量管理
输血科的定义
医院内负责储血、配血和实施输血诊断与治疗的临床科室。
2

质量方针和目标
2.1质量方针 2.2质量目标 2.3诚实性和独立性承诺 2.4保密性申明: 2.5质量方针: 2.6质量目标
质量方针
科学公正 准确高效 诚信满意
质量目标

参加卫生部及临床检验中心的室间质评,其总成绩 立争“优秀“应多于90%,“良好”小于10%,必 须保证合格以上。 确保量值的统一和数据的准确,主要仪器设备受检 率100%;报告应准确无误,不得有数据和结论性差 错,其他方面的差错要不大于0.01‰,确保检测结 果的准确性。漏检率为0; 热忱接待每一位相关方,对相关方的投诉要在一个 工作日内正式受理。投诉受理率100%;认真调查、 客观分析、明确责任,要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令客户 满意的答复。本科追求相关方满意率95%以上。
二、 组织和管理
输血科主任、副主任
组 成
输血科行政管理层
职 能
对输血科的质量体系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 确保输血科建立的质量体系有效运行
二、 组织和管理
输血科主任为科室第一负责人。
技术管理层和质量管理层隶属于行政管理层。
二、 组织和管理
制定科室人员培训教育制度 落实培训计划并做好培训记录 接受岗前培训和考核 取得岗位资格证书 上岗执业
设施和环境
总则:各实验室的设施和环境条件是 实验室必须的资源配置,是进行检测工作 的基本条件,它会对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产 生重要影响。因此,对实验室的设施和环 境条件进行有效管理和监控是确保顺利开 展检测工作先决条件。


DBT301-RF-BB-21-2009实验室消毒与清洁程序 DBT301-RF-BB-22-2009医疗废物(液)管理程序 DBT301-RF-BB-23-2009实验室职业暴露预防与处 理程序 DBT301-RF-BB-24-2009实验室安全与卫生管理程 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