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心医院输血科输血质量管理体系SOP

中心医院输血科输血质量管理体系SOP

南阳市中心医院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作业指导书(第二版)编辑:徐学新责任编辑:胡松2016年 3月南阳市中心医院输血科目录第一部分样本管理类作业指导书1.患者准备及原始标本识别 (1)2.临床医生的指导 (1)3.申请单的填写、处理及保存 (2)4.输血相容性检测标本采集容器及必须添加剂、采集类型和量 (2)5.标本采集方法 (3)6.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3)7.安全处置 (4)8.血液标本的运送 (6)9.输血相容性检测标本的接收与拒收的标准 (6)10.血液标本的保存 (7)11.附加检验项目及时间限制 (7)12.因分析失败而需要再检验标本的处理 (7)13.医疗废物的处理 (8)14.已检标本的处理存放 (8)15.输血科离心机标准操作程序 (8)第二部分试验方法类作业指导书1.试管法鉴定ABO血型标准操作规程 (10)2.试管法鉴定RhD血型标准操作规程 (17)3.微柱凝胶卡式法鉴定ABO正反血型及RhD血型标准操作规程 (20)4.盐水法交叉配血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26)5.凝聚胺交叉配血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29)6.微柱凝胶卡式法交叉配血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32)7.新生儿溶血病(HDN)血型血清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37)8.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标准操作规程 (48)9.孕妇血清中红细胞血型抗体效价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52)10.冷自身抗体的鉴定 (55)11.温自身抗体的鉴定 (57)12.毛细管离心分离新老红细胞技术 (60)13.酶处理细胞的制备 (61)14.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控标准操作规程 (63)15.输血科室间质评标准操作规程 (67)16.室内质控操作流程(简易版) (70)17.输血科试剂质量管理操作规程(试剂质控) (78)附质控品使用说明书 (85)18.手工抗人球蛋白试验操作规程 (104)19.Rh血型分型 (试管法)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111)20.ABO及Rh血型抗体效价测定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117)21.吸收-放散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124)22.RhD血型确证试验(卡式抗人球法)标准操作规程 (129)23.可溶性血型物质的测定 (134)24.A1和A2亚型鉴定 (137)25.B亚型鉴定 (139)26.全自动血型配血分析仪作业指导书 (140)27.手工卡式操作规程(简易版) (149)28.储存式自身输血操作规程 (156)29.输血相容性实验操作规程 (164)30.输血科全自动血型分析仪使用要点(优化版) (175)附:异常实验结果的处理方法 (176)第三部分仪器类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1.4℃贮血冷藏冰箱(SANYO)操作规程 (194)2.-30℃储血冰箱(SANYO)操作规程 (195)3.试剂(标本)冰箱操作规程 (196)4.血型血清学专用(台式KUBOTA KA-2200)离心机操作规程 (196)5.高速式离心机操作规1976.毛细管离心机标准操作规1987.显微镜(OLYMPUS CH30)操作规程 (201)8.电热恒温箱(HH.W21.600型)操作规程 (201)9.冰冻血浆解冻仪(PH-1型)操作规程操作规程 (202)10.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XHZ-ⅢA型)操作规程 (204)11.生物安全柜操作规20512.自动高频热合机操作规20613.血液加温器使用原则及操作规20714.PX-T型低温血液操作台操作规20815.血栓弹力图操作规20916.TD2-24血型卡离心机操作规22317.德国Germany WAECO 半导体血液运输箱使用流程 (225)18.冷链系统概22719.老肯牌空气消毒机使用说22820.免疫微柱孵育器操作规231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是临床实验室开展日常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所有参与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过程的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的操作行为指南。

第一部分样本管理类作业指导书适用于ABO、Rh血型鉴定、稀有血型抗原测定、不规则抗体筛查与鉴定、交叉配血、抗体效价测定、吸收放散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等标本的采集、接收及处理。

有效指导输血相容性检测标本的采集、接收及保存,使标本中的待测成分不受影响,标本量能够满足检测的要求,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一患者准备及原始标本识别1、患者血液采集前,应避免跑步、骑自行车、爬楼梯等剧烈的运动,要求患者休息15分钟后进行采血,冬季采血时应保持血液循环通畅。

2、静脉血标本由临床医护人员采集,遵照医嘱准备好标本采集前所用的容器以及消毒器材、一次性注射器、标本条形码、检验申请单或输血申请单等备用。

确认患者姓名、病案(ID)号和血型,并将姓名、ID号、血型和标本条形码贴于采血真空试管上。

3、采血前应向患者做适当解释,以消除其疑虑和恐惧。

如遇患者采血后发生晕厥,可让患者平卧,通常休息片刻即可恢复。

必要时可嗅芳香氨酊,针刺或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位。

4、标本条形码上的申请单号是原始标本的唯一标识。

二临床医生的指导1、临床医生必须对患者讲清楚输血相容性检测的目的、采血时间(住院患者应在早晨卧床时采血;其他人员最好在空腹时采血,急诊除外)及相关注意事项。

2、临床医生应向患者讲清楚采集血液标本前,使用青霉素、非那西丁、氨基比林、磺胺、甲基多巴、肝素、右旋糖酐等药物可能会影响检验结果.临床医生若确认患者近期使用过上述药物,应在申请单中注明或直接通知输血科工作人员,以利于试验结果的正确判断。

三申请单的填写、处理及保存1、临床医生在开具输血申请单或输血相容性检测申请单时,应采用计算机程序进行申请,填写完整。

门诊患者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或年龄、申请科室、病人ID号、申请日期、标本类型、临床诊断、申请检验项目及特殊说明等;住院患者还需要住院号。

输血申请单还需要填写患者输血前检测项目结果,包括ABO及RhD血型、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等检验结果。

2、临床医护人员:根据申请单类别,做好标本采集的准备工作。

医护人员采集完血液标本后应在输血申请单或检验申请单上注明采集者姓名及采集时间。

3、输血工作人员:必须在收到临床医生电子打印的、信息完整的输血申请单或检验申请单时,方可接收标本并实施相应的检验。

4、输血申请单、相容性检测申请单:至少保存10年。

四输血相容性检测标本采集容器及必需添加剂、标本采集的类型和量标本采集容器是一次性含EDTA-K2或EDTA-K3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规格:12mm×l00mm,紫色);标本采集的类型是静脉血(特殊情况下可以使用动脉血);标本量是抗凝血≥2ml。

五标本采集方法1、静脉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临床医生开具申请单→临床护士审核合格后,打印申请单条码,检查真空管条码与申请单是否一致→患者做好准备→找好采血静脉并消毒→使用装有EDTA-K2或EDTA-K3的真空管采集静脉血2ml 以上→干棉签压迫针刺处→充分混匀标本(在检验申请单上注明标本采集者姓名和采集时间) →送至输血科检测。

注意:一次只能抽取一个患者血液,先抽血注入试管再贴lis条码。

2、静脉血液标本采集部位:通常采用肘部静脉,优先选择顺序是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如肘部静脉不明显时,可改用手背静脉或内踝静脉,必要时也可从股静脉采血。

儿童可用颈外静脉采血,但有危险性,以少用为宜。

为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不能在静脉输液同侧臂或输液三通处采集静脉血液标本。

3、真空采血法:采用真空采血装置(备有软橡皮套管式止血装置),穿刺回血后,即可将另一端的硬插管插入真空定量的采血试管内,血液足量后,拔出硬插管即止血。

整个采血过程无血液外溢和污染。

4、注射器采血法:血管条件不好时,也可以采用注射器采血,采完后去掉针头,拔掉真空管塞,将静脉血沿试管壁缓慢注入试管内,重新塞紧试管塞。

六标本采集注意事项1、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除按规定穿戴工作服外,还应戴一次性手套和口罩),防止患者采血部位感染,保证一人一针,杜绝交叉感染。

真空采血过程一般情况无血液外溢和污染,如果有血液标本外溢应立即对其用0.2%过氧乙酸溶液或75%乙醇溶液消毒处理。

标本采集过程中,对所使用的采集材料应妥善处置,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用合格的材料,使用前进行严格检查,保证安全;采血人员对所采集的标本应作好登记,并签名。

标本采集过程完成后,对所使用的采集材料应及时、妥善处置,保证环境和人员安全。

2、静脉采血时,止血带压迫时间宜<1分钟,若止血带压迫>2分钟,大静脉血流受阻而使毛细血管内压上升,可有血管内液与组织液交流,影响检测结果。

3、抗凝管采集血液标本后,立即将试管轻轻颠倒5、6次,使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匀。

4、采血时,应尽量避开水肿、血肿部位、输血同侧手臂、瘢痕部位、动静脉瘘管或任何导管同侧手臂以及静脉输液同侧手臂。

七安全处置1、锐利(注射器)器具:1.1不把用过的锐利器具(注射器等)传递给别人;1.2不要向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上套针头套,也不要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1.3把用过的注射器直接放到专门的容器中,统一处理;1.4勿将锐利废弃物同其他废弃物混在一起;1.5勿将锐利废弃物放在儿童可以接触到的地方。

2、废弃物:2.1处理废弃物必须采用适当的防护设施,常用的防护设施包括乳胶手套、口罩、防护眼镜、隔离衣等。

2.2没有被污染的废弃物可以按一般性废弃物处理(装入黑色袋);污染的废弃物可以按医疗废弃物(感染性废弃物,装入黄色袋)处理。

3、意外情况处理:3.1皮肤有损伤或针刺时,建议尽可能挤出伤口血液,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用灭菌生理盐水彻底清洗伤口处,并用75%乙醇溶液消毒;最后用防水的敷料包扎伤口;当皮肤损伤或针刺时,怀疑可能有HIV、HBV、HCV感染,立即进行医疗处理并采取有效的医学预防措施如立即注射乙肝疫苗。

专家建议在4~6周检测抗体,周期性复查(6周、12周、6个月),并将结果上报有关部门。

3.2如果被血液或体液喷溅眼睛、黏膜,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15~20分钟;如果被血液或体液喷溅皮肤,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再用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怀疑接触HIV、HBV、HCV感染者的血液时,立即进行医疗处理并采取有效的医学预防措施如立即注射乙肝疫苗。

专家建议在4~6周检测抗体,周期性复查(6周、12周、6个月),并将结果上报有关部门。

3.3处理溢出物必须采用适当的防护设施,常用的防护设施包括乳胶手套、口罩、防护眼镜、隔离衣等;患者标本污染环境时,用卫生纸将溢出物吸收,然后用0.2%过氧乙酸溶液或次氯酸钠(有效氯为1 000~2 000mg/L)溶液擦拭消毒,必要时采用紫外线照射对环境进行消毒处理;患者标本污染衣物时,尽快脱掉污染衣服以防止感染物触及皮肤,将已污染的衣物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