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鉴赏作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简述电影艺术的特征
1、逼真性
电影接近生活本身,能逼真反映生活,可以表现生活的原生状态。
电影的逼真性建立在摄影的逼真性的基础上。
逼真不是生活的复制。
2、视象性
电影通过活动的画面叙事,表达主题,刻画人物,主要诉诸人的视觉感官。
电影的视象性决定了其对象必须是具体可见的,决定了电影创作思维的独特方式,即画面思维。
电影是视听结合的艺术,即影像和声音结合的艺术。
当然,“视”与“听”二者在电影中的地位是不相等的。
应该明确指出:电影“视”第一,“听”第二。
或者说,电影是以“视”为主,“听”为辅的艺术形式。
①电影的诞生,其实就是影像的诞生。
1895年--1927年都
是无声电影。
爱森斯坦、格里菲斯、卓别林的影片影像的表现
力可谓登峰造极。
②就相同时间所提供的信息量而言,影像是得天独厚的。
据国外脑生理学者和电子计算机信息工程学者共同测试的结果:相同时间内,人们所获得的信息量,视觉信息是听觉信息的900
多倍。
③影像能够跨过艺术品与欣赏者之间的障碍,直接走入人
的心灵,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巴拉兹说:“从古希腊一直到今天,欧洲美学和艺术哲学始终有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在艺术作品和观众之间存在着一个外
在的和内在的距离,一种两重性。
这个原则的含义就是:每一
件艺术作品都由于其本身的完整结构而成为一个有它自己规律
的小世界……艺术作品由于画面的边框、雕像的台座或舞台的
脚光而与周围的经验世界产生了隔阂,‘电影的发明’却使欣赏
者和艺术品之间永恒的距离在观众的意识中完全消失,而随着
外在距离的消失,同时也消除了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距离。
”
3、运动性
电影通过连续不断的画面表现运动着的人和事物,使其在运动中获得叙事功能。
被表现对象自身运动。
摄影机自身运动。
4、蒙太奇
没有蒙太奇,电影就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蒙太奇不仅是一种技巧,也是电影艺术创造的重要手段。
蒙太奇不是两
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
二、比较冯小刚和周星驰喜剧电影风格的异同
冯小刚和周星驰两人的喜剧属于地域文化差异下的不同幽默。
冯的电影主要是以北方小市民的生活为背景的,主要从北方人,特别是北京人对幽默的感觉上下手,来诠释平常生活中的喜剧情节。
这使得冯的电影里或多或少的都带有点北京味。
如《甲方乙方》、《大碗》、《一声叹息》等都是以北方小市民的生活为基调的,对白也都是带有
京味的普通话。
喜剧成分都是来源与这种京味的普通话的感觉以及生活中幽默形式的集结。
其片中透露出来的生活气息很浓。
周星驰身处香港,所拍的电影也同样是表现小人物居多,但是他电影中的背景、基调都是以香港、广东的文化氛围为蓝本的,《长江七号》虽说在周的家乡宁波拍摄,但是味道依然是广东和香港的。
对白多是广东话,幽默成分也以广东话中所固有的笑料、方言为基础,这就是所谓的“无厘头”。
如《逃学威龙》系列等。
所以有时候看翻译成普通话的周星驰电影会觉得搞笑的味道不浓。
这两种不同的幽默成分可以说是冯、周两位导演、演员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不同造成的。
艺术是来源与生活的,尤其是创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他们只能运用自己比较熟悉的文化材料。
在幽默的表现方式上,二人的电影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的成分。
首先,相同点,在二人的系列电影中,都有一个核心的喜剧演员,即葛优和周星驰,二人在喜剧表演上的造诣都是达到非常高的境界的,电影中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出色表演,搞笑成分才那么足,可以设想如果他们在电影中的句句经典台词是出自另外人之口,一定失去了那个味道了。
其不同点是,冯电影中的喜剧成分是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的,都源于生活,并没有高于生活而主观臆造,所以看来给人一种可以模仿的亲切感,如《大碗》,最多给人一种贫嘴的感觉;而周的电影中的喜剧成分虽然也有是源于生活的形式或者话语,但是其中有非常多的夸张、幻想成分,甚至很多地方给人一种为了搞笑而搞笑的感觉,尽管可以博得众多的笑声,如《破坏之王》中极尽夸张的手法。
冯周二人的电影表现方式上还存在着源于现实和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区别。
冯的电影源于生活,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素材,表演又是现实手法,所以这样的喜剧片有种现实幽默主义倾向,如《一身叹息》、《手机》都是就现实的婚外恋为题材的;而周的电影多带有很多幻想色彩,表现手法多夸张,尽情渲染,如《百变星君》《功夫》等等很多优秀代表作品,虽然也是拍现实生活的事情,但是这种现实中的一切都已经加上了想象力的飞跃了,所以周的电影有种浪漫搞笑主义色彩,《长江七号》中的外星人,《赌侠II之上海滩赌圣》中的穿越情节凸显了星爷无比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简述中国电影艺术的思想
从传统和历史角度概括含三个方面:
1、实用美学
中国是一个注重实践的民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带上了一种实用理性精神。
实用理性精神的影响使中国的电影理论不是发展成为一整套抽象的思辨美学,而是形成一种和批评实践与技巧总结理论相结合的实用美学。
2、以社会功能为核心
中国人伦理型的文化精神,在文学艺术中形成了“文以载道”的思想传统。
这使中国电影理论相对注重电影功能的研究,并且不是停留于抽象的载道功能,而是和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结合起来,成为一种以社会功能为核心的电影本体论。
并具体演化为对电影和时代、电影和社会、电影和人民、电影和政治等一系列关系的研究。
3、戏剧本性
中国传统的理论思维方式侧重于直观整体的把握方式,所以中国电影理论在对电影基本结构的研究上侧重于情节──剧作水平的研究,而不是影像──镜头水平的研究。
剧作是中国电影理论本体论的基本出发点。
正是在这一水平上,中国传统的电影理论提出了其核心概念“影戏”这一概念强调电影的戏剧本性,而把“影”看作是完成“戏”的手段。
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影响,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冲撞与交流,中国电影艺术的思想呈现多元化发展,极大推动了中国电影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四、简述美国好莱坞电影的特点
作为世界最具声誉与影响力的电影流派之一,美国好莱坞电影的突出贡献在于以大制片厂和明星制为基础,把电影工业体系发展到了极致。
大制片厂制如著名的八大电影公司:米高梅(MGM)、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华纳兄弟、雷电华(RKO)、环球、联美、哥伦比亚公司,它们大多集制片、发行和放映于一体的大型垄断公司,强调制片人权威和演员作用。
于是出现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导演和明星演员。
纵观好莱坞发展史,好莱坞电影美学风格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有一次较大的变化,在此之前可以称为经典好莱坞时期,而之后则可成为新好莱坞时期。
卓别林创建了美国喜剧学派。
整个无声片时代,美国的喜剧学派一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学派。
卓别林的天才给这学派创造了光辉的成绩。
1912-1930年被称做是“美国电影戏剧最伟大的时代”。
20 世纪 30—40 年代是美国好莱坞的全盛时期,这期间在好莱坞影片创作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类型电影,类型电影就是按照不同的类型(或样式)的规则要求创作出来的影片,实质上它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
类型片分为:西部片、强盗片、音乐片、喜剧片、科幻片、恐怖片、战争片、家庭情节片。
旧好莱坞电影的文化特征:首先是商品化特征,其次是大众娱乐,第三才是艺术。
好莱坞类型片的主要特征体现为:1.情节公式化 2.人物定性化 3.银幕叙事标准化 4.视觉形象图解化。
类型片在经典好莱坞时代的发展经历了形成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好莱坞在经历了低谷之后,迎来了历史的转折,新好莱坞开创了好莱坞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新好莱坞影片的艺术特点:对真实性的追求;揭露和触及社会现实问题;对传统类型片模式的突破和融合;文化价值取向的时代特征;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相互融合与平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