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能知识目标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能力目标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情感目标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提出问题入手,引入了内能是怎样使用的,并指出了利用内能来加热,列举实例说明了很多利用内能的例子,又重点分析了利用内能取暖的发展过程,并联系环境保护等分析了这个发展过程.教材直接谈到利用内能还可以做功,用实验证明了内能能够做功,并分析了这个实验,能表现出热机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过程,又阐明了利用这个实验的原理可以制造出热机,并说明了热机的发明及其改进对现代工业的影响.教法建议本节教学要联系大量的科技资料,“利用内能来加热”比较直观,可以让学生从提供的资料中分析,并从某个方面上叙述内能利用的发展情况,例如分析课本上提到的“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本内容的教学要注意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学习生产生活中有益的利用内能的方法,对于不合理的利用要能提出建议.“利用内能来做功”要注意实验教学,从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实验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的资料,学生从中分析和学习如何利用内能做功的,并从材料中体验到科技的发展.--方案【课题】内能的利用【重难点】内能的两个应用:利用内能来加热和利用内能来做功.从实验中分析能量的转化和联系实际的应用.【教学过程设计】一.课程引入方法1、联系上一节的内容,知道了人类利用燃料燃烧获得大量的内能,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这些内能的呢?可以提供资料,学生阅读,知道内能的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用来加热.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分析社区生活中哪些方面利用了内能,这说明内能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用来加热.二.利用内能来加热方法1、教师提供关于取暖的资料,学生分析取暖的发展过程,说明从火炉取暖到锅炉集体供暖再到热电站供暖的优点: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和改善了环境卫生.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做调查和利用信息学习,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并再此基础上设计实施方案,做评估和实验,得出一些结论.教师可提供的方案可以是:调查社区供暖;查阅世界上先进的供暖方法.三.利用内能来做功方法1、实验教学,做好水蒸气推开活塞的实验,学生从实验中学习如下问题:观察实验的现象;分析活塞退出的原因;思考实验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实验说明了什么;从实验中能受到什么启示.在此基础上介绍利用内能做功制造了热机,说明工业化社会的出现有赖于热机的发明和改进.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用上面的方法1进行实验,然后可以提供资料或学生查找资料,从利用内能来做功开始,到应用,到科技的发展,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板书设计】第二节内能的利用一.利用内能来加热本质:能量(内能)的转移.二.利用内能来做功1.实验:水蒸气推开活塞.2.热机:利用内能做功的机器.3.能量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4.热机的应用.第十三章内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现象。
2.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3.了解热量的概念。
4.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本章在学习机械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另一种主要形式的能量——内能重点研究。
依据教材的编写安排可以把本章内容分成两部分:内能的本质、内能的改变。
其中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宏观的扩散实验验证物质微观结构从而给出内能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找到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从研究内能的改变过程中了解物质的吸热特性——比热容的不同,并能利用其进行热量计算。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内能的改变方式、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现象等。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和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及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状态,为学习分子的热运动奠定了基础;学习了机械能及其转化,为研究内能提供了比较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比热容的相关知识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
由于本章知识的综合性比较强,给学生的学习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比热容、热量的综合计算,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1.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现象时,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转换法,将微观问题转换为宏观的外在表现来研究,是突出这一重点的关键。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某些自然现象时,加深学生对比热容的理解,应该在探究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类比法将“比热容”与“密度”进行类比,让学生理解和体会比热容与密度一样,都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第1节分子热运动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
分子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本节课主要是分子动理论的第二个和第三个观点,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两部分内容是下一节学习物体内能的基础。
这一节课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引导学生观察扩散现象去间接感知分子的热运动。
分子间的作用力用乒乓球与弹簧组成的模型来配合讲述,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最后,让学生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汽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分子很小,只有通过对物质的宏观性质的分析间接去了解,本节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物理现象,从而领会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
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其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并使学生借助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感知的事实。
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难点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演示法、讨论法。
一、新课导入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周围有空气、水、房屋等,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当我们打开衣柜,发现放在里面的樟脑丸变小了,衣柜中有一股樟脑丸的气味,这是为什么呢?二、新课教学1.扩散现象。
教师举例:打开一瓶香水,能闻到香味。
教师演示:二氧化氮扩散实验。
(1)引导学生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并指出是扩散现象。
(2)让学生列举类似的扩散现象。
教师演示:液体扩散实验(硫酸铜溶液和水)展示两天前、四天前、六天前做的硫酸铜与清水之间扩散的实验样本(水在上,硫酸铜溶液在下),让学生观察后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教师演示:铅片与金片之间的扩散现象。
学生思考:气体、液体和固体相互接触时发生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教师点拨: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现象。
其形成原因是: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影响扩散(分子热运动)的因素。
演示实验:红墨水在热水、温水、冷水中的扩散现象,冷水采用冷藏的自来水,热水直接用开水。
学生思考:为什么红墨水在三种水中扩散的快慢有差异?教师点拨: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所以把分子的这种运动叫热运动。
3.分子间的作用力。
提出问题: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的分子为什么不会分散开,而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演示实验:教师出示两个铅块,并演示分子间引力的实验。
学生分析:铅块相互吸引,能承受很大拉力的原因是什么?教师点拨: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它使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不会散开而保持一定的体积。
提出问题:引例:(1)有人把50 ml 的酒精和50 ml 的水混合,发现混合液的体积小于100 ml 。
(2)当盛油的厚壁钢瓶内压强达到 1.0×104~2.0×104个标准大气压时,瓶内的油能从钢瓶壁上渗出。
学生思考:以上事实共同反映了分子的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
教师点拨:这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提出问题:(1)分子间有引力,为什么没有把分子吸引到相互紧密接触? (2)分子之间既然有空隙,为什么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呢? 学生分析后教师点拨:固体和液体难以压缩是因为分子很难紧密接触,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教师演示:用弹簧连接着的两个乒乓球,让学生理解分子间距对引力和斥力的影响。
教师总结: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它们是同时存在的,当它们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三、课堂小结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2.分子内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四、作业设计见练闯考第1页课内精练第1节 分子热运动扩散现象→⎩⎪⎨⎪⎧⎭⎪⎬⎪⎫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的引力分子间的斥力分子动理论本节课从学生易于感知的现象加以研究,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发现不易感知的微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本节课实验非常重要,是学生理解本节知识的关键。
第2节 内 能内能是贯穿本章教与学的一条主线,本章的主要知识都是围绕着内能展开的,所以内能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本节教学可分两个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先复习动能和势能的知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类比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进而理解内能。
第二课时,通过探究活动及演示实验让学生归纳出热传递和做功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两者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同时提出热量的概念。
对“STS:地球的温室效应”,适当展示和介绍相关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了解温室效应的无控制发展对人类生活环境会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
本节在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说明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教材从炽热的铁水和冰块都有内能,说明了内能的普遍性,并给出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通过实验让学生归纳出热传递和做功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并提出热量的概念。
学生已经对分子动理论的知识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理解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有一定的难度,内能的改变方法要多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物体温度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的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发生改变。
3.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实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变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重点1.内能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