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服饰民俗

第二章服饰民俗

式、图案、花纹则涵纳了更多的社会内容,
如礼仪伦常、求吉心理及民族自我意识等。
随着历史的发展,服饰变得愈来愈简单大 方。在现代服饰上的等级身份界线和行业界 限也在逐渐削弱或消失。许多民族只在节日 庆典才穿民族服装。
四、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影响这些服饰民俗风貌的主要因素有:性 别、地位、季节、职业、民族、色彩、工艺 等。
第二章 中国服饰民俗
第一节 服饰民俗概述
服饰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服饰既具有
器物文化性质, 是人类物质劳动的成果, 又具
有精神文化性质, 寄寓着一个民族的政治、伦
理、道德、信仰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内涵。
服饰: ㈠ 衣着:它包括用不同的质料如棉、 麻、丝绸等制作的衣、袍、裤、裙、鞋、袜 等。 ㈡ 附加的饰物:如头发的饰物,如夹、 簪、钗、梳;耳部饰物耳环、耳坠;颈部饰 物,如项圈、项链;胸腰部饰物,胸针、腰 佩等。 ㈢ 人体自身饰物:如梳各种发式、画 眉、描唇等。 ㈣ 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 器和日常用品。
三、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 1、第一阶段 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这
时期服饰的特点是:服饰的性别差异、年龄
差异还未形成,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很小,差
异性主要因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形成。
2、第二阶段 服饰除用遮身蔽体之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 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 显差异。 如游牧民族多穿宽大长袍,以便于骑马放 牧,并保护腰腿不受风寒。水乡渔民多穿短
总括来说,服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由此也就 可以理解为什么许多民族房屋十分简陋,服饰却十 分讲究,甚至不惜花费重金,用很长时间制作各种 服饰了。
第二节 中国汉族服饰民俗
汉服是对传统汉民族服饰的一个统称。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 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
汉代: “汉承秦后”,汉代为土德,服色尚黄 五色中以黄为贵,被定为天子朝服的色泽。
“阴阳”观念可上溯到上古三代,其核心是上古先
民对大自然的天地百象、日月轮转、昼夜交替、寒暑更 替、男女雌雄等对立而和谐现象的最直观地认知和体 悟。
“五行”最早的提法载于《尚书·洪范》“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隶属 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范畴。 春秋时期,提出了“五行相克”的理论:木克土、 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 战国时期,又提出了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4、服饰的等级差别,与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技术的 进步密切相连 给后代的等级制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在后世正
式确立了章服制度。(我国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
期,帝王和百官公卿所穿的衣服,底色和花纹都有一
定的规定,作为区别身份等级的标志,这种规定就称
“章服制度”) )
(三)西周 1、服饰制度非常严谨详尽 2、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饰:上衣下裳款式,
3、商朝的服饰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在形制上:比较高级的染织品、刺绣品及装饰品 都由奴隶主阶级享用,而底层的民众只能穿麻布以及 与麻布同类的葛布制成的编织物。 在颜色上:贵族的礼服,上衣多采用青、赤、黄、 白、玄五种纯正之色,下裳多用间色,如赭、绿等经 过数次浸染的颜色。平民百姓的衣服就没有这么丰富 多彩了。
必要组成。汉服的每一个特点都可以在四书五经、二
十四史、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
汉族的民族特色。
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到夏商
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
金元、明、清,再到近现代,都以鲜明特色为世界
所瞩目。
一、汉族服饰民俗的演变
(一)汉服起源 (二)商周时期 (三)春秋战国时期 (四)秦汉时期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 (六)隋唐时期
1、性别 自古以来,男女性别在民俗上就有重要区
别,不仅在信仰习俗中认为:男为天,属阳
;女为地,属阴;就是在服饰上也有重要差
别。
以周代王室衣服为例,按阴阳之别,男 女祭仪之差,把天子之服定为九种,祭服 六,常服三;王后之服定为六种,祭服三, 常服三。 由于王和后的信仰仪式上的区分,王后 没有祭祀天地、山川、社稷这三种祭服。
(五)秦汉时期 秦汉时代,在中国服饰历史中是一个重要阶段, 将阴阳五行思想渗透进服色思想中。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创立了统一国家的各种制度 ,其中包括衣冠服制,这些制度的规定对汉代影响很 大。秦始皇推崇阴阳五行学说,秦尚水德,以黑色为 贵,衣服旗帜都以黑色为主。
1、阴阳五行学说 1.1阴阳五行观念的产生
衣短裤,便于撒网捕鱼。
3、第三阶段
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的标志,随 着家族制度、社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等级的 变化而变化,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都
在服饰上有所显示。
4、第四阶段 服饰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
方面的变化。在社会观念、政治观念复杂化
之后,服饰的功能也随之产生了某些变化,
遮体蔽身的实用性依然保持,但服饰的样
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
(四)春秋战国 1、出现“深衣” 和“胡 服” 把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
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
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
邃”,因而得名。
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 露,雍容典雅。
胡服便于骑射,其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 短靴和皮弁。 从服饰的功能上看,胡服简便异常,并带来生活和
作战的方便、迅速。而赵武灵王高瞻远瞩,将服饰的
衣”。
பைடு நூலகம்
4、工艺 由编制、印染、绣嵌、裁缝等工艺技巧的 传承所构成的服饰习俗。
五、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一)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中国的宗教信仰最突出的特点是祖先崇 拜。这种社会意识在服饰民俗中有很突出的 表现:在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有诞生礼、 成年礼、婚礼和丧礼四次重大礼仪产生四次 换装,每次换装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内
五行相克: 木克土、金克木、 火克金、水克火、 土克水 五行相生: 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生水、 水生木
阴阳与五行本属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它们在彼 此独立的状态下,各自经过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在春 秋时期最终融汇在一起。 阴阳与五行两大学说的合流形成了中国传统思维 的框架,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五行学
诞生礼 佩戴镌刻着“长命富贵”的银 锁( 或金锁、玉锁) 、挂着小铃 铛的银手镯银脚镯、绣着五毒图 案的红肚兜、虎头鞋等, 不仅表 示孩童诞生的隆重, 也凝聚着父 母亲族的殷殷期望。
有些地区还讲究穿三双虎头鞋,并保留让姑 姑做三双不同颜色的虎头鞋送侄儿的风俗。俗
语:“头双蓝,二双红,三双紫落成。”
虞舜为土德,夏为木德,商为金德,周为火德
,秦为水德
土—木—金—火—水 五行相克: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 水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 木 阴阳五行体系 五方:中、东、西、南、北 五色:黄、青、白、红、黑
1.3阴阳五行学说对服饰的影响 《史记·历书》云:“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 改正朔,易服色” 秦灭六国,是获水德,色尚黑 尚黑是有原因的:在《汉书·律历志》中记载: “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 水德之瑞。”
2、地位 人的服装本来不具备这种标志,但 是,随着家族制度、社会制度和阶级等级 的分化,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都促成 了服饰习俗的变化,形成了不同地位、等 级的人穿戴也对应不同的特点。
王熙凤的服饰是:紫貂 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 穿着桃红洒花袄,石青刻 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
鼠皮裙。这是一位贵妇人
化。
2、新石器时代—中华原始服饰艺术初度辉映 进入农耕经济后,纺织业随之兴起,人类的服饰 大为改观。我们的祖先进入了“耕而食”、“织而 衣” 的时代。 考古学家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4700年左 右)发现迄今最早的苎麻布与以家蚕丝为原料的丝 线、丝带与绢片。
(二)商朝 1、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上衣和下裳(裙) 2、服装款式:以紧窄为主,袖口较 窄,在腰部束一条宽边腰带,肚围 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蔽膝”, 用来遮蔽膝盖。
(四)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服饰十分敏感地反映着政治观念的变化。 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胡服令” 中山装:是以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命名 的男用套装。上身左右各有两个带盖子和扣子 的口袋,下身是西式长裤,由孙中山提倡而得 名。今天中国和朝鲜的领导人在一些重要场合 也会穿中山装。
中山装政治含义: 衣领为翻领 封闭式,表示严 谨的治国理念; 衣袋上面弧 形中间突出的袋 盖,笔山形代表 重视知识分子; 背部不缝缝, 表示国家和平统 一之大义。
容,体现了中国的礼仪伦常和崇宗敬祖观
念。
(二)求吉心理 求福趋吉的心理趋向反映在许多方面,衣 服图案和装饰是其中重要方面。 比如,彝族妇女戴的鸡冠帽,来源于雄鸡 鸣叫吓走恶魔的传说,认为戴这种帽子可以 避邪,缀饰帽上的大小银泡,则是头顶月亮 星星的象征,以示光明永在,幸福长存。
(三)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服饰是各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凝结 起来的属于各民族独有的心理状态的视觉 符号,穿着同一种服饰的人时时都在传递 着一个信息:我们是同一民族的人,并因 此而强调同一民族的内聚性和认同心理。
五服:是指我国古代的五种丧服, 斩衰( 音崔,服三年)、 齐衰(服一年)、 大功 (服九个月)、 小功(服五个月)、 缌麻 (服三个月)五个等差,故称“五服”。
按服制的规定,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
次递减。
斩衰:是用粗生麻布做的丧服,斩断处不 收边,是最重的孝服。 缌麻,是用稍细的熟布做成的。现在大多 用漂白的布做成。凡为曾祖父母、族兄弟姐 妹和外姓中为岳父母穿孝都用这个档次。缌 麻是最轻的服,表示边缘亲属。 五种等级的丧服标明了生者与死者之间血 缘远、近、亲、疏的等差。
在生命仪礼中 ,不论哪一种, 事实上
都由族群成员共同参加, 其重要性也是群
体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