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数字化设计艺术的未来20 世纪50 年代末以来,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逐步和艺术联姻,由此而诞生的数字艺术后来居上,在世纪之交崭露头角,一大批精通电脑的新型艺术家大量涌现,网上艺术资源空前丰富,新的用于艺术创作和辅助设计的硬件、软件、载体层出不穷,毫无疑问,数字化设计艺术将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自己的活力,甚至在艺苑中独占鳌头。
7.1 数字化设计艺术的现状7.1.1 艺术队伍的新气象电脑与艺术本来属于迥然有别的天地,因军事需要而诞生、由头脑高度精密的科学家所设计的电脑,以发达的计算能力见长,但一涉及诸如非理性因素、形象思维、灵感等问题时便步履维艰;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则是人们驰骋想像、表现灵感、诉诸直觉、情感之类的心理因素,至今难用定量化方法来加以检测。
在多数情况下,20 世纪的计算机科学家、程序员和职业艺术家之间存在着某种鸿沟,一方不谙“美的规律”,另一方将计算机语言的运用和程序设计视为畏途。
目前,在发达国家,电脑正由科学家的利器向孩童的玩具转变;在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从娃娃抓起”的发展中国家,电脑也正在迅速普及。
在这样的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年青一代,兼具电脑技能和艺术素养者将不再是少数,新型的艺术家将从这些人当中脱颖而出。
目前,某些有远见的大型公司,正致力于推动上述进程,设立专项奖学金、组织少年儿童开展以电脑为手段的艺术竞赛就是它们经常采取的措施。
在艺术队伍内部,分工曾经成为艺术进步的主要动力,除了其它因素之外,艺术媒介的专门化是促成艺术分工的重要原因。
随着兼综合视听媒介的有声电影、电视艺术和多媒体艺术的出现,20 世纪已经提出了打破分工局限、促进艺术家全面发展的要求。
在新世纪内,由于传感技术、记录和复制技术、播放技术的进步,对视听媒介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将变得更加容易,嗅觉媒介、味觉媒介、触觉媒介的利用将显得日益重要(这种趋势在20 世纪的“嗅觉唱片”、“触觉电影”和虚拟现实游戏等产品中已露端倪)。
也许我们可以用“多媒体艺术家” 来称呼未来艺术队伍中的新人,他们是和新的艺术形式相联系的多面手。
7.1.2 网上世界的新天地出现于19~20 世纪不同时期的电信网、广电网和计算机网络,目前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走向融合。
对网上世界的营造已经起步,而且,这个“虚拟世界” 正在变得越来越精彩,成为艺术的新家园,围绕艺术而展开的视频点播、电子游戏和远程教育将为网上服务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
长期以来,艺术享有“寓教于乐”的美名,但是,只有在游戏中,“寓教于乐” 才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自从游戏电脑化之后,许多传统艺术的受众(或潜在受众)便被吸引过去,在全身心地投入中感受空前强度的刺激。
青少年们了解古典名著,不再从印刷文本开始。
对他们来说,《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作品的电子游戏版无疑更有魅力。
电子游戏目前已经上网,而且还成为某些“网络之门” 用来增加点击率的法宝。
受众的消费需要是生产的动力,因此,将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工作者致力于电子游戏的开发,传统的名著将有越来越多的游戏版,电子游戏本身的艺术性也将获得增强。
我们可以断言,网上教育在21 世纪成为培养艺术人才的主要途径。
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自己的家中接受必要的艺术训练,获取所需的资料和软件,发布自己的作品(网络出版),得到相应的证书以及学位。
当然,专家们也可以通过发布数字化录像教材、开通会议电视、在电子公告牌上组织讨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这种跨时空的远程交互式授课,将开创艺术教育的新局面。
7.1.3 数字化技术的新成果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艺术和科技的联系变得空前紧密。
艺术生产越来越依赖于高效能、高质量的硬件、软件和载体,我们将可以看到新的艺术硬件、艺术软件和艺术载体层出不穷的情景。
20 世纪末成为一种时尚的数字化艺术,基本上是以PC 机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图形工作站等专门化设备固然早已商品化,却只有专业人员才用得上。
进入21 世纪,专用计算机在艺术领域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不仅如此,微型化的芯片将配置于各种传统艺术工具(如画笔、乐器等),而使它们增加前所未有的功能。
能令艺术家“心想事成”的新型电脑化工具将不断发明,艺术家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习惯、个性和风格定制各种专门化系统,将来,家用艺术电脑也可能拥有当今超级计算机的性能。
因此,“艺术硬件”的整体效能势必大大改善。
由于各种平台的开发、源程序的公开、演化计算等新方法的应用,原来相当繁难的软件设计正变得较为容易。
在20 世纪,艺术经历着一次次的载体大迁移:从文本到胶片、磁带、又到磁盘、光盘、磁光盘,21 世纪自然还会出现新的动向,我们虽然还很难准确预言它们的性质和出现的时间,但是,新的载体无疑要在下述几方面优于现有的载体:容量更大,存储速度更快,耐久性更好,除传统的半导体材料之外,蛋白质、DNA 等都是可能的选择。
7.2 数字化设计艺术的发展当我们将目光从21 世纪初期投向稍远的未来时,所能想像的“数字化设计艺术” 将不仅仅是人以电脑为手段所创作的艺术。
日益精明的新型计算机将成为人们对话的伙伴,数字化设计艺术因此将是地地道道的人机合作的产物。
7.2.1 电脑自身的新形态20 世纪的电脑以冯·诺依曼计算机为主流,以硅材料为基质,以方头方脑的机箱为容器。
这种状况最迟到21 世纪中叶就将大大改观。
20 世纪末已在研制的新型计算机,有超导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等多种类型。
其中,超导计算机可望在21 世纪初就交付使用。
“数字化生存”的提法在20 世纪末风靡一时,其背景是数字化技术相对于模拟化技术的优越性。
但是,数字化和模拟化的竞争,并不见得就已盖棺论定。
一旦新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超越数字化”也许将成为新的口号。
计算机自从走出国防重镇与科学家的实验室之后,就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尽管如此,我们所能见到的电脑,基本上都还是机器形态。
电脑服装在20 世纪末就已问世,多数只供展览之用,除宇航员之外,大概没有多少人真正将电脑服装派上用场。
不过,发达国家军方已将电脑服装作为数字化战场的士兵装备来研制。
只要电脑进一步微型化,民用电脑服装有望受到公众的欢迎。
戏剧或影视演员都可从中受益。
凭借电脑服装,他们可以做出许多创新性的高难度特技动作,从而使观众大开眼界。
有了电脑服装的保护,人们甚至可以将文艺晚会搬到太空或某个星球上去开,通过直播将信号传送到地球。
7.2.2 网络功能的新拓展不仅作为主体的人在改变,作为通信手段的网络也在改变。
智能化便是网络的发展方向。
高度智能化的网络将能够为人类提供多样化的增值服务,其中包括:● 自动翻译20 世纪90 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牵头,各国科学家正致力于开发统一的网上语言,计划以之为中介,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自动转换。
具有自动翻译功能的网络,将为各国、各民族共享艺术资源提供巨大的方便。
● 代理服务网上智能代理软件并不是21 世纪才有的,但其功能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空前的强化。
在它们的帮助下,人们可以像《西游记》中孙悟空那样使用分身术,在多个时空中并行活动,而不再有无法同时出席音乐会、参观博览会之类烦恼。
考虑到当时网络必定已经扩展到人类的生活环境、将各种家用电器都联成一体,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整个建筑都将实现智能化、艺术化。
● 脑波通信20 世纪的科学家已对脑电波进行了旷日持久的研究,并已破译了若干脑电波信号,研制出直接受脑电波控制的机器。
这方面的研究无疑在21 世纪将继续进行。
它的突破将根本改变人机通信的方式,不但当前流行的笔输入、键盘输入将成为陈迹,就连语音输入也将退到后尘。
以脑波通信为手段,艺术家将可以把自己头脑中所构思的作品直接转化为机器语言,再通过脑控机器接入通信网络,瞬息间就能与其他人共享。
7.2.3 人为进化的新阶段计算机与通信只是科学技术的组成部分,它们和科学技术的其它分支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21 世纪生物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共同作用,将推动人类由今人向后人转化。
7.3 数字化设计艺术的展望7.3.1 技术的分离与艺术的成熟这似乎是每一种艺术形式的必由之路,因为艺术的产生必然会经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劳动为前提的发展过程。
如建筑艺术最初是为了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审美性和艺术性不断发展,到今天这个几乎没有什么方案不可能实现的时代,对美的追求则成了建筑设计艺术中最重要的方向。
数字化设计艺术也是如此。
以网页中的图形设计为例,在最初用HTML 和Java 语言的年代里,网络图形的设计几乎全部是技术人员的工作。
然而在满足了传递信息的最基本需求之后,对艺术的要求显得越来越重要,对美的追求也就越来越深入。
到了今天,Microsoft Frontpage 、Macromedia Dreamweaver 等软件的出现令数字化设计艺术中的技术与艺术的分离成为可能。
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技术问题将退至后台由专门的技术人员完成,展现在观赏者面前的是艺术家和设计师对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
另一方面,网络图形的艺术性也将不断提升和普及,这则是艺术形式成熟的必然结果,而区别于传统艺术形式的多媒体性、互动性、延续性和系统性则是这一成长过程中的有力武器。
7.3.2 数字化设计艺术的优势特征会进一步加强和拓展尽管我们将网络应用中的设计艺术定义为“数字化设计艺术”,但它绝不会永远限于屏幕上的二维图形。
除去声音模拟、嗅觉模拟、触觉模拟等媒体表现手段,仅在视觉传达上,已有的表现手法将被不断的深入和强化(如Javascript 、Gif 动画向Flash 、Shockwave 动画的转变),新的表现手法不断产生(如类似VR 技术的虚拟现实)。
更重要的是,多媒体领域真正的前进方向,是随心所欲地从一种媒介转换到另一种媒介,让人游离于不同的感官世界。
交互性则是数字化设计艺术发展潜力最大的一项优势特征,也将是未来网络图形发展和变革的主要前进方向。
交互性主要体现在网络图形的界面上,数字化设计艺术的交互性主要通过界面设计来表现。
这里的界面设计并不是电脑屏幕的物理设计,而是对网络图形本身即屏幕(或其它的物理界面)中用以与人交流信息的数字界面。
交互性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创造完美的人性界面,而最终目的则是不仅实现人机之间的交流,而且实现人与人的交流。
延续性和系统性也是数字化设计艺术需要不断完善、深入、形成体系乃至重新构建的优势特征。
客观地说,目前数字化设计艺术的优势特征尚停留在“创意” 和“卖点” 的阶段而没有形成绝对的“优势”。
将数字化设计艺术作品推进到完善的艺术作品体系还需要时间和努力,正如工业设计自18 世纪中期萌芽发展至今仍未达到尽善尽美一样,数字化设计艺术对优势特征的发掘也是永无止境的。
需要补充的是数字化设计艺术优势的拓展。
尽管今天我们不可能准确地预言未来的网络图形艺术会以什么具体的样子出现,但可以肯定的是,新的优势特征会不断出现、更新,充分利用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将数字化设计艺术推至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