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项施工方案隧道测量

专项施工方案隧道测量

G205五里亭至桃林公路改建工程TJ-01 标(K21+〜K26+059)隧道测量施工专项方案编制人:**2017 年03月19日审核人:***2017 年03月20 0审批人:年月日安徽省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G205五里亭至桃林段改建工程TJ-01标隧道测量施工专项方案审批表隧道测量施工专项方案报审表工程名称:G205五里亭至桃林公路改建工程编号:致:G205五里亭至桃林公路改建工程监理办我方已根据施工合同的有关规定完成了隧道测量施工专项方案的编制,请予以审查。

承包单位(章):项目经理:日期: 专业工程师审查意见:专业监理工程师:日期:总监理工程师审核意见监理机构(章):总监理工程师:日期:第一章编制说明1编制原则安全第一的原则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始终按照技术可靠、措施得力、确保安全的原则确定施工方案,特别是断层等不良地质地段的隧道施工安全等。

在安全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万无一失的前提下组织施工。

优质高效的原则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优质高效。

根据我们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的质量目标,贯彻执行ISO9001 质量体系标准,积极推广、使用“四新” 技术,确保创优规划和质量目标的实现。

施工中强化标准化管理,控制成本,降低工程造价。

方案优化的原则科学组织,合理安排,优化施工方案是工程施工管理的行动指南,在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中,对不同围岩级别的爆破掘进、不良地质条件的处理、二次模筑衬砌等关键工序进行多种施工方案的综合比选,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择优选用最佳方案。

确保工期的原则根据招标文件对本合同段的工期要求,编制科学的、合理的、周密的施工方案,采用信息化技术,合理安排工程进度,实行网络控制,搞好工序衔接,实施进度监控,确保实现工期目标,满足业主要求。

科学配置的原则根据本合同段的工程量大小及各项管理目标的要求,在施工组织中实行科学配置,选派有丰富施工经验的管理人员,上专业化施工队伍,投入高效先进的施工设备,确保流动资金的周转使用,并做到专款专用。

选用优质材料,确保人、财、物、设备的科学合理配置。

合理布局的原则从节省临时占地、减少植被破坏、搞好环保、防止水土流失、认真实施文明施工等多角度出发,合理安排生产及生活场地、房屋布局,做好环境保护。

工程完成后,及时平整场地,恢复植被。

2编制依据(1)施工图设计文件;(2)《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 F60-2009 );(3)《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5)《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6)《公路勘测细则》(JTG/T C10);(7)相关法律、法规;(8)本企业编制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安全操作规程》;(9)工程招标文件和施工合同;(10)各级部门颁发的与建筑施工有关的有效文件等;(11)根据施工现场实地考察情况和多年的施工经验,初步编制。

3编制范围编制范围为“ G205 五里亭至桃林段改建工程” TJ-01 合同段,贺溪隧道K21+561 〜K26+059,全长约498m第二章工程概况1工程简介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贺溪隧道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境内,该隧道呈两边低中间高,地形起伏较大,其中海拔最高的为535 米左右。

地貌以中低山为主。

沿线植被多以幼树、灌木、杂草为主,生长茂密。

耕地以冲田为主,间有少量旱地。

地层岩性隧址区地层属扬子地层区江南地层分区,基岩岩性为青白口系井潭组凝灰岩,分部薄层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粉质黏土和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粉土岩土工程特征如下:粉土(1 层):灰褐色、青灰色,很湿、稍密,含少量角砾,土石等级为III 类,土石类别为硬土,层厚米,承载力容许值100kPa。

粉质黏土(2 层)灰黄色、青灰色,可塑,含少量角砾,土石等级为III 类,土石类别为硬土,层厚米,承载力容许值200kPa。

强风化凝灰岩(3-1 层)青灰色,凝灰质结构,层状构造,岩性较软,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呈块状、短柱状。

强风化土石等级为IV 级,土石类别为软石,层厚〜14米,承载力容许值600〜800kPa。

中风化凝灰岩(3-2 层)青灰色,凝灰质结构,层状构造,岩性较硬,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完整性较好,呈节长20〜40 厘米柱状、长柱状。

岩石为坚硬石。

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该层的土石等级为VI 级,土石类别为坚岩。

层厚〜米,承载力容许值1200〜2000kPa。

地质构造隧址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中国扬子板块下扬子台块南缘与江南陆缘隆起带的过渡部位。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

路线走廊带主要断裂按其走向可分为北东向断裂、北西向断裂及南北向断裂,部分北东向断裂与北西向形成“X”共轭关系。

不良地质现象地表与路线相较于K25+740处,与隧洞相交于K25+720处。

该断层发育有硅化破碎带,石英脉,非活动断层。

受该断层影响,隧道洞身处中风化岩体破碎,围岩稳定性差。

断裂通过处往往是地下水富集带,也是地下水的排泄通道,隧道施工时易产生突水、涌水。

水文概况隧址区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水量受大气降水影响,呈季节性变化。

基岩裂隙水赋存于岩体构造节理裂隙中,接受大气降水补给,顺风花裂隙、构造裂隙等沿强、风化界面汇集、运动,在斜坡坡脚及冲沟沟口等局部地势相对较低处以下降泉的形式排泄出露,具进源补给,就近排泄特点,由于含水层受强风化层厚度制约,地下水富水性属贫〜弱含水,故地下水流量很小。

隧道工程地质评价隧道洞口稳定性评价隧道进口穿越低山的东北坡。

进洞口山坡地形陡,自然坡度约55° 洞口位于一梯田处,形较平缓,未见滑坡、坍塌等不良地质现象,自然边坡稳定。

进洞口基底地层为强风化凝灰岩,承载力容许值600kPa,可作为洞门明挖基础持力层。

隧道出口穿越低山的西南坡,出口山坡地形较缓,自然坡度约36°,出洞段主要为残坡积粉质黏土和强风化凝灰岩,未见滑坡、坍塌等不良地质现象,自然边坡稳定。

隧道洞身工程地质评价(1)K25+56仁K25+750 (V级围岩189米)围岩主要为残坡积粉质黏土、强、中风化凝灰岩及断层破碎带,粉质黏土工程性质差,强风化凝灰岩岩性较软,中风化岩岩性较硬,受断层影响,岩体破碎〜极破碎,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水量贫乏,受大气降水补给,断层破碎带导水。

隧道埋深浅,稳定性差,雨季施工可能出现淋雨状出水,断层破碎带可能出现涌水、突水。

该段洞身围岩定为V级。

(2)K25+750〜K25+930(IV 级围岩180米) 围岩主要为中风化凝灰岩,岩性较硬,岩体较破碎。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水量贫乏,受大气降水补给。

雨季施工可能出现淋雨状出水。

该段洞身围岩定为IV 级。

(3)K25+93C〜K26+059 (V级围岩129 米) 隧道穿越强、中风化凝灰,强风化岩性软,中风化岩性较硬,岩体破碎。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水量贫乏,受大气降水补给。

隧道埋深浅,稳定性差,雨季施工可能出现淋雨状出水。

该段洞身围岩定2主要工程量贺溪隧道起讫桩号K25+561〜K26+059,全长498米。

净宽10米,车行道净高5米,人行道净高米。

挖方约万m3 © 108超前管棚万米、© 42超前小导管万米、© 25超前中控注浆锚杆万米;初期支护工字钢约吨、C25早强喷射混凝土万m3二次衬砌钢筋吨、C30模注防水混凝土约万m3。

3隧道平面设计贺溪隧道为单洞双向行车隧道,隧道位于直线段,隧道设2%的人字坡。

4隧道纵面线形设计隧道纵断面设计综合考虑了隧道的长度、主要施工方向、通风、排水、洞口位置以及隧道进、出口接线等因素。

本隧道纵面线形设置在直线上,洞内外纵面线形满足3s 行程要求。

5隧道横断面设计隧道横断面尺寸按二级公路60km/h 标准设计。

主洞采用三心圆断面形式,双侧检修通道,各横断面组成具体如下:主洞限界净宽:10m=1n左侧人行道+ 左侧向宽度+行车道+右侧向宽度+1m右侧人行道;限界净高:行车道净高5m,人行道净高。

内轮廓形式:三心圆,半径为;内轮廓尺寸:总高度, 总宽度。

第三章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1 测量作业任务及内容测量工作是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工程施工提供准确的定位信息、实时监控量测施工进程地面、隧道相关变化量及周围构筑物、管线等的影响变化,为工程施工提供必要的测量数据,根据测量数据适当调整作业进度和措施方法,确保工程顺利准确进行,确保施工安全。

在本次工程项目中,测量作业的任务主要分为两大部分:隧道控制、施工放样。

隧道施工测量包含以下内容:(1)洞外测量控制网的检测;(2)施工平面控制网的加密测量;(3)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加密测量;(4)地下施工控制测量、放样,隧道掘进测量;(5)隧道贯通测量;(6)竣工测量,包含线路中线测量、隧道静空断面测量;2 施工测量技术方案隧道平面控制测量应结合隧道长度、平面形状以及线路通过地区的地形和环境条件等,采用GPS测量、导线测量、三角形网测量及其综合测量方法。

高程控制测量可采用水准测量、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3 控制测量洞外控制测量方案根据洞外导线控制测量设计方案和GPS控制测量设计方案的对比, 拟定最终确定采用GPS控制测量的布设方案。

平面控制测量建立隧道GPS空制网的基本要求(1)建立GPS隧道控制网同样关注网内控制点间相对精度,虽然GPS 测量本身不要求点间相互通视,但部分点需用常规仪器施工引测故仍然要求某些点间布测相互通视,如洞口需布设至少3 个控制点,并至少两方向通视。

(2)隧道进行GPS控制网施测前应进行网形设计即GPS空制网设计和GPS 观测网设计GPS空制网设计系根据工程控制及施工测量要求特点、测区实际情况(线路形状、洞口及地貌特点、测站道路交通及通讯状况等)、点间基线长度、控制区域等因素布设控制点位,把所选定的控制点以环形网(大地四边形、三角形、多边形)结构确定后进行同步环观测,同步观测环路之间以接边或接网的方式扩网,从而形成封闭式的整体GPS 观测网;GPS观测网设计则是在GPS控制网设计后进行,其结合观测所用接收机的性能及台数、测站交通及站问通讯联络情况、测站处可视卫星数量及分布时段等因素来所设计如何完成控制网的观测。

其中包括按星历编制测前卫星预报计划及观测时段选择、编制作业观测时刻调度计划。

(3)GPS网的基准设计GPS M量的直接观测量不是测点问的边长和角度,且其直接观测成果是属于WGS-8系下的,施工实用的坐标系统一般为地方坐标系的坐标值,因此GPS网平差后需要把GPS网成果转化为地方坐标系中的坐标成果。

GPS网应明确其所用位置基准(起算点坐标)、方位基准(已知边方位角)和尺度基准(已知边距离及统一的距离度量单位),且同测区实际相符。

(4)隧道控制网坐标系统可以是国家高斯平面坐标系统或任意经度的中央子午线高斯平面坐标系统,但一般仍较多采用独立坐标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