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施工测量施工测量是标定和检查施工中线方向、测设坡度和放样建筑物,测量施工的导向,是确定工程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地铁工程施工测量的施测环境和条件复杂,要求的施工精度又相当高,必须精心施测和进行成果整理,工程测量成果必须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3.1施工测量技术要求1.施工按招标文件《城市测量规范》CJJ8及《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D的有关规定执行。
2.对甲方提供的控制点进行检测,符合精度要求后进行工程的施工测量。
3.对整个工程按施工需要布设精密导线平面图控制网(如采用原有控制网作为场区控制网时,要先复核检查,符合精度要求后方能取用)。
4.场区内按施工需要布设高程控制网,并应采用城市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其路线高程闭合差应在±8(L)1/2mm(L为线路长度,以Km计)之内。
5.隧道开挖的贯通中误差规定为:横向、竖向±25mm,极限误差为中误差的2倍,即纵向贯通误差限差为L/5000(L为贯通距离,以Km计)。
3.2 主要测量仪器设备及人员情况1.根据本标段工程的实际情况,配备以下测量仪器及工具Lecia702全站仪1套(三个高程架、一个单棱镜和一个三棱镜)、电子经纬仪2台、精密水准仪2台、国产水准仪2台及对讲机三部、钢卷尺2把、塔尺6把、铟钢尺2把,锤球10个,激光导向仪8台。
2.现场设测量工程师2人,测量技术人员6人,以满足现场施工测量及施工测量及施工的需要。
3.3 施工测量控制3.3.1平面控制测量根据本标段的工程特点,利用业主提供的测量控制点,在场内按精密导向网布设。
精密导向点应沿本标段所经过的实际地形选定,以GPS网为基础布设成附合导线、闭合导线或结点网;为了保证本标段与相邻标段的贯通,导线测量用的控制点至少要贯通联测到相邻段所用的控制点两个点上。
利用贯通平差后的控制点对建筑物的轴线进行测设。
精密导线技术精度要求:导线全长3~5km,平均边长350m,测角中误差≤±2.5〞,最弱点的点位中误差≤±15mm,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8mm,方位角闭合差≤±5(n)1/2(n为导线的角度个数),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1/35000;导线点位可充分利用城市已埋设的永久标志,或按城市导线标志埋设。
本标段拟布设三条趋近导线,并附和在精密导线点上。
地面趋近导线全长不宜超过1/5000,开挖至隧道全长的1/3和2/3处、贯通前50~100m,分别对地下导线进行复测,确认成果正确或采用新成果,确保贯通精度。
在隧道未贯通前,地下导线为一条支导线,建立时要形成检核条件,保证导线的精度。
地下施工控制导线是隧道掘进的依据,每次延伸施工控制导线前,应对已有的施工控制导线的前三个导线点进行检测。
地下导线点布设成导线锁的形状,形成较多的检核条件,以提高导线点的精度。
导线点如有变动,应选择另外稳定的施工控制导线点进行施工导线延伸测量。
施工控制导线在隧道贯通前应测量三次,其测量时间与竖井定向测量同步进行。
重复测量的坐标值与原测量的坐标值较差小于±10mm时,应采取逐次的加权平均值作为施工控制导线延伸测量的起算值。
曲线隧道施工控制导线点已埋设在曲线五大桩(或三大桩)点上,一般边长不应小于60m,导线测量采用全站仪施测,左、右角各测二测回,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0较差小于6〞,边长往返观测各二测回,往返观测平均值较差小于7mm。
除上述控制测量外,本工程区间隧道平面控制测量,还应通过设在地面上的测量孔(拟设在贯通区间全长的1/3或2/3处、贯通前50~100m)投点复核,测量孔采用钻机成孔。
当隧道开挖至测量孔位置时,即利用通过测量孔投测下来的控制点复核洞内导线点,精确控制隧道中线,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地面多设测量孔复核。
(3)施工放样测量施工中的测量控制采用坐标法进行施测。
为了加强放样点的检核条件,可用另外两个已知导线点做起算数据,用同样方法来检测放样点正确与否,或利用全站仪的坐标实测功能,用另两个已知导线点来实测放样点坐标,放样点理论坐标正确与否,或利用全站仪的坐标实测功能,用另两个已知导线点来实测放样点,放样点理论坐标与检测后的实测坐标X、Y值相差均在±2mm以内,可用这些点指导隧道施工。
暗挖区间隧道施工放样主要是控制路线设计中线、里程、高程和同步线。
隧道开挖时,在隧道中线上安置激光指向仪,调节后的激光代表线路中线或隧道中线的切线或弦线的方向及线路纵断面的坡度。
每个洞的上部开挖可用激光指向仪控制标高,下部开挖采用放起拱线标高来控制。
施工期间要经常检测激光指向仪的中线和坡度,采用往返或变动两次仪器标高法进行水准测量。
在隧道初支过程中,架设钢格栅时要严格的控制中线、垂直度和同步线,其中格栅中线和同步线的测量允许误差为±20mm,格栅垂直度允许误差为30。
3.3.2高程控制测量地面高程控制网是城市二等水准点下布设的精密水准网。
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的规定。
注:水准视线长度小于20m时,其视线高度不应低于0.3m;L为往返测段、符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km)。
区间隧道高程测量控制,通过竖井采用长钢卷尺导入法把高程传递至地下,向地下传递高程的次数,于坐标传递同步进行。
先做趋近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2的20m时,三次误差控制在±5mm以内。
地下施工控制水准点,可与地下导线点和埋设于一点,亦可另设水准点。
水准点密度与导线点数基本相同,在曲线段可适当增加一些。
地下控制水准测量的方法和精度要求同地面精密水准测量。
地下控制水准测量可采用S3水准仪和5m塔尺进行往返观测,其闭合差应在±20(L)1/2mm(L以km计)之内。
开挖至隧道全长的1/3和2/3处、贯通前50~100m,分别对地下水准按精密水准测量复核,确认成果正确或采用新成果,保障高程贯通精度。
3.3.3施工控制测量成果的检查和检测检测均应按照规定的同等级精度作业要求进行,及时地提出成果报告,一般检测互差应小于2倍中误差,可用原测成果,若大于该值或发现粗差,应由监理会同监理部采取专项检测来处理。
检测地上、地下导线的坐标互差≤±12mm, ≤±20mm;检测地上、地下高程点的高程互差≤±3mm, ≤±5mm;检测地下导线起始边(基线边)方位角的互差≤±10";检测相邻高程点互差≤±3mm;检测导线边的边长互差≤±8mm;检测隧道中线点坐标的互差≤±16mm;检测经竖井悬吊钢尺传递高程的互差≤±3mm;对影响隧道横向贯通的检测误差应严格控制。
3.3.4隧道贯通误差测量平面贯通测量:在隧道贯通面处采用坐标法从两端测定贯通点坐标差,并分别投影到线路和线路的法线方向上,求得横向误差和纵向误差进行评定(标准见“北京地铁工程平面与高程贯通误差分配表3-1”)。
高程贯通测量:用水准仪从贯通面两端测定贯通点的高程,其误差即为竖向贯通误差,评定(标准见“北京地铁工程平面与高程贯通误差分配表3-1”)。
3.3.5地下控制网平差和中线调整隧道贯通后,地下导线则由支导线经与另一端基线边联测变成了附和导线,支线水准也变成了附和水准,当闭合差不超过限差规定时,进行平差计算。
按导线点平差后的坐标值调整线路中线点,改点后再进行中线点的检测,直线夹角不符值≤±6",曲线上折角互差≤±7",高程亦要使用平差后的成果。
隧道贯通后导线平差的新成果将作为净空测量、调整中线、测设铺轨基标记进行变形监测的起始数据。
为了确保隧道正确贯通和满足设计的净空限界,必须有严格的检查和监测制度。
施工控制测量成果,经自检和驻地监理审批,向施工监理部提出监测申请(申请单与成果表),由施工监理部通知测量监理进行检测。
3.4施工测量技术的保障措施由于工程工期和施工环境的限制,结构施工要形成流水作业,适时穿插衬砌施工,而不是等到贯通调整中线和标高以后。
这使得测量工作不允许出现测量误差超出限差的情况,在施工中,必须高度重视测量工作,必须加强施工测量检核。
为达到中线和标高的测量误差均在限差内的目的,特制定以下技术措施:1.施工放样前将施工测量方案设计与意见报告监理审批。
内容包括施测方法、操作规程、观测仪器设备的配置和测量专业人员的配备等。
2.固定专用测量仪器和工具设备、建立专业测量组,专人观测和成果整理。
3.建立测量复核制度,按“三级复核制”的原则进行施测。
每次施测后,须经测量工程师复核。
4.加强对测量用所有控制点的保护,防止移动和损坏;一旦发生移动和损坏,应立即报告监理,并与监理协商补救措施。
5.用于本工程的测量仪器和设备,按照规定的日期、方法送到具有检定资格的部门检定和校核,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6.用于测量的图纸资料,测量技术人员必须认真核对,必要时应到现场核对,确认无误无疑后,方可使用。
如发现疑问做好记录并及时上报,待得到答复后,才能进行测量放样。
7.原始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应在现场用钢笔或铅笔记录在规定格式的外业手薄中。
测量技术人员要认真整理内业资料,保证所有测量资料的完整。
资料必须一人计算,另外一人复核,抄录资料,亦须认真核对。
8.外业前,测量技术人员对内业资料进行检查,所采用的测量方法、测量所用桩点以及测量要达到的目的向测工进行交底,做到人人明白;外业中,中线和高程测量要形成检核条件,满足校核条件的要求的测量才能成为合格成果,否则返工重测。
9.经常复核洞内有变形地方附近的导线点、水准点,随时掌握控制点的变形情况,关注量测信息。
在测量工作中,随时发现点位变化,随时进行测量改正。
严格遵守各项测量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10.外业后,应检查外业记录的结果是否齐全、清晰、正确,另有一人复核结果无误后,向技术主管交底。
11.工区所用的导线点、水准点、轴线点(或中线点)要设置在工程施工影响范围之外、坚固稳定、不易受破坏且通视良好的地方。
定期对上述桩点进行检测,测量标志旁要有明显持久的标之计或说明。
12.外业前,列出所要用的测量仪器和工具,检查是否完好。
在运输和使用测量仪器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如发现仪器异常,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送检,并对上次检测成果重新作出评定。
13.测量过程中,必须清除干扰,须停工的停工,以保证测量精度。
各种建筑物放样时应和施工人员密切配合,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偏差。
14.积极和测量监理工程师进行联系、沟通和配合,满足监理工程师提出的测量技术要求及意见,并把测量结果和资料及时上报监理,测量监理工程师经过内业资料符合和外业实测确定无误后方可进行下步工序的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