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京津冀区域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分析

京津冀区域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分析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京津冀区域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分析系别经济系专业经济学学生姓名王佳伟学号011120109指导教师王庆职称讲师2016 年 4 月15 日京津冀区域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分析摘要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合作,但区域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

首先,对京津冀地区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然后,就京津冀地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京津冀地区发展战略定位、京津冀产业转移及调整、加快区域经济体系建设进程、加强经济中心体对其经济腹地的带动等产业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协调发展ABSTRACTBeijing Tianjin Hebei region in the industry, infrastructu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cooperation, but 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of the system, the mechanism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Firstly,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Hebei region;Then I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Beijing Tianjin Hebei region, problems existing in Beijing Tianjin Hebei region are described. Finally,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Hebei region strategic positioning,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adjustment,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economic system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the economic centrosome driven by the economic hinterland etc.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Key words: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1前言 (1)2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状况 (1)2.1京津冀地区的优势 (1)2.1.1京津冀地区区位优势 (1)2.1.2京津冀地区经济优势 (1)2.1.4人才和科技教育有优势 (2)2.2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状况 (2)2.2.2天津市产业布局及发展状况 (3)2.2.3河北省产业布局及发展状况 (3)2.3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现状 (4)2.4京津冀地区内产业分工与合作 (5)3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5)3.1京津冀地区发展定位存在问题 (5)3.3京津冀地区内产业分工与合作问题 (6)3.4区域内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6)4促进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7)4.1京津冀发展战略定位 (7)4.1.1北京发展战略定位 (7)4.1.2天津发展战略定位 (7)4.1.3河北省发展战略地位 (7)4.2京津冀产业转移及调整 (7)4.2.1进行产业转移 (8)4.2.2加强企业间联合 (8)4.2.3优化分工 (8)4.3加快区域经济体系建设进程 (8)4.4加强经济中心体对其经济腹地的带动 (9)5结论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在现今区域经济一体化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全世界尤其像是一些发达主义国家对区域经济合作的需求不断上升,许多国家都把怎样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和统筹区域经济上升到关乎国家兴衰的难题来看待,把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到国家快速发展战略当中,而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产业协调发展则是实现一体化的重中之重。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经济体和世界上第三世界的领头者,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不协调,发展模式太过单调;同时在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我国呼声日益强烈,重点是区域间产业的协调合作显得更加迫切。

而京津冀经济区已成为国家重点经济开发区,如何促进京津冀地区协调发展已成为推进京津冀经济区的核心。

2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状况2.1京津冀地区的优势2.1.1京津冀地区区位优势京津冀地区古为幽燕、燕赵,历元明清三朝八百余年本为一家。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北京改为北平,与天津同属河北省。

北京、天津、河北位于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是中国和世界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其发展一直备受世界的瞩目。

京津冀地区拥有多样的交通方式,包括水、陆、空等交通方式,交通方便快捷。

2.1.2京津冀地区经济优势在2007年对京津冀做出规划后,逐渐形成围绕北京、天津、滨海新区为起点,以北京、天津、河北为中枢,以山东半岛、辽东为两侧的区域经济大模型,其中北京、天津的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关乎拉动华北甚至全国经济大发展的马车,现已进入了批准和执行的进程。

该区域的整体定位是以北京为核心拥有北京、天津两座历史名城,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突出,其特殊的双核结构和文化发展水平为建设新型国际化大都市圈具有推进作用;以信息、金融、技术、贸易为依托,控制我国的华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北方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地区。

据2013年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京津冀研究报告呈现,其GDP头一次超过6万亿元,实现GDP总收入6.2万亿元,占全国GDP总收入的10.9%。

2014年其GDP 总收入突破6.6万亿元,占全国GDP总收入的10.4%;2015年其GDP总收入高达8.74万亿元,占全国GDP总收入的12.9%。

京津冀地区经济稳步增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充足动力。

2.1.3产业发展优势京津冀地区资源充沛,矿产品种较多,相应机械配置水平比较好,矿产资源探明量较大,资源潜在价值大,是发展现代化工业所需的建筑材料、有色金属、化工原料、能源等矿产资源的云集之地。

丰富的矿物资源为京津冀地区的汽车工业、电子工业、机械工业、钢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良好的交通条件,为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2.1.4人才和科技教育有优势北京是我国科技、人才最集中的地区,拥有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中关村,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有“中国的硅谷”的美誉;同时北京教育产业非常发达,拥有上百所高等院校,科技开发和应用、科研的投入和产出都位我国榜首。

天津市科技实力也颇为强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繁多,科研人员繁多,科研种类全面,创新能力十足,能够迅速把科技创新转换为生产力,为天津经济发展增添核心动力,另外天津市近年来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大力鼓励企业创新,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

河北省十一市在科技教育和人才上也有一定优势,省内高等院校众多,主要集中在石家庄、保定;拥有13 个国家级科研机构,腹地内北京、天津人才众多,科研交流活动频繁,创新能力和动力十足,能够更好更快的承接北京、天津的产业转移。

2.2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状况京津冀地区长期以来独立运行、相互分割、自我封闭,在产业布局上各自为政,缺乏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考虑,以及与周边区域未建立起有效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

2.2.1北京市产业布局及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从1986年的336亿元到2014年突破22968.6亿元,北京市工业总产值实现了高额快速的发展。

现代化制造业都是从集中在北京市区到向郊区、开发区延伸的历史性的进步转移。

并且在北京市郊区形成了产业集中的园区聚集分布,产业分工更加合理,并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中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中关村。

从北京市形成产业结构布局来说,共有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从建国初至五十年代末,北京初步形成基本工业体系。

第二时期,从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基于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北京产业结构向原材料工业倾斜。

第三时期,八十年代至今。

八十年代,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建,第三产业在核心城区不断凝聚,工业布局开始进行调整,逐步外迁;九十年代,随着工业搬迁力度的加大,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开始并存于核心城区,随着各个开发区的兴起,工业在郊区县得到大力发展。

2.2.2天津市产业布局及发展状况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天津从一个老工商业城市到现代北方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转变的过程中,实施老区改造和新区开发。

天津工业布局基本框架成型是在上世纪50到70年代,现天津的产业大致分滨海新区、中心市区、卫星城镇三个区域。

中心市区:按照其作用把城区分类为中心区、生态环境调节区和外围区。

中心区是天津政治、金融、信息、科技、贸易、教育、文化的重心。

有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高校,还有高新技术开发产业园区,被堪称为天津的“筑波城”。

生态环境调节区包括外环绿化带和外环农田。

外围区主要包括东南郊工业区、陈塘庄工业区、北仓工业区、铁东工业区、陈林庄工业区等,这些都是天津工业主要的分布地带。

近郊卫星城镇:成为天津周边另一个经济发展中心,聚集了为天津服务的各类工业产能,逐步发展成为新型的工业城市。

滨海新区:是天津市下辖的副省级区,是著名的国际物流营运中心,拥有发达的创造业,是比较适合居住的城区,有经济增长第三极的美称。

2.2.3河北省产业布局及发展状况河北省工业部署大体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至1983年,工业部署以铁路沿线分布城市为中心,围绕京广线、京济线形成了几个主要以工业生产为重心的城市,包括石家庄、邯郸等。

第二阶段从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重心由陆地向沿海城市转移,形成了沿海经济开发区。

到九十年代,现代化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即以沿海开放城市为主,依靠大型港口和经济开发区的外向型经济区域。

从河北省综合区划分这一层次上,可分为5个经济区域,即包括石家庄、衡水、保定市大部和沧州的冀中区,秦皇岛、唐山的冀东区,邢台、邯郸的冀南区,承德、张家口的冀北区,廊房市和保定北部的北京、天津周边区。

冀中区把工业生产作为发展重心,石家庄医药、机械、纺织、电子在全国闻名,有“中国药都”之称;保定拥有全配套的汽车生产及加工企业;沧州是全国著名的新兴化工业基地。

冀东区是我国固有的工业发展实验基地,这里重工业基础雄厚,处于渤海湾开放区,由于国家政策扶持,发展迅猛。

冀南区主要以冶金和火力发电为主,邯郸有世界著名的邯钢集团,钢铁生产量一直处于我国领先地位,拥有大量的煤炭资源,火力发电也是邯郸的一项主要产业;邢台的非金属资源非常丰富,建材、轻工、冶金、机械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