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提升京津冀区域综合竞争力近年来,京津冀区域快速崛起,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我国经济增长第三极。
2008年京津冀地区实现GDP2.98万亿元,同比增长11.9%,超过9.0%的全国平均水平;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66亿美元,吸纳外资占全国的18%。
京津冀区域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板块中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加快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面临重要机遇期当前,中国进入更加注重区域发展的新阶段,随着中关村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及国家颁布实施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面临重要机遇,即将出台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也将为京津冀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带来重大契机。
(一)中国进入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阶段2008年,我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人均GDP3000美元前后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性阶段。
此阶段,经济将快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也会迅速提高,据估算,200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5.68%。
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深,诸如城乡差距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更加突出,特别是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差距尤为明显。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2008年东部GDP比东北、中部、西部GDP之和还高 4.78万亿,人均GDP差距更为明显,2007年我国东部地区为32089.14元/人,东北地区约为东部的67%,中部约为东部的46%,西部约为东部的41%。
区域差距拉大引起了一系列的区域矛盾和问题,比如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且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和压力日益增大;东北部地区产业结构老化,面临着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求;沿海地区过度“拥挤”,发达城市在城市转型、产业置换和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面临很多空间资源矛盾等。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均衡协调发展,要将深化区域分工、加强区域合作,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共同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京津冀区域地缘优势独特,辐射三北,连接东西,向南联系着长三角、珠三角和港澳台。
这一地区的发展对于缩小我国东西部、南北部的发展差距,缓解我国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已经出现的“马太效应”,最终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京津冀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北京中关村的建设发展先后列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带动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三大动力引擎。
就像深圳之于珠三角,上海浦东之于长三角,这三大区域的发展不仅能够大大提升京津冀区域乃至我国北部地区国际竞争力,而且在探索新时期区域发展新模式,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高科技园区。
经过20年发展,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从500余家发展到超过2万家;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从14亿元增长到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40%;年上缴税收从5000万元增长到500亿元。
目前,中关村已形成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结构最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产生了闪联、TD-SCDMA、IPv6等一系列重大行业标准以及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神州5号、神州6号、非典灭活疫苗、嫦娥1号等大量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前沿领域的科技差距,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
中关村的创新成果还通过技术交易、技术转移等途径逐步扩散到其他地区,积极带动了北京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创新发展。
2007年,中关村企业共输出技术31475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688.5亿元,占全市的78%,其中流向北京市的占28%,流向国内其他地区的约为47%,流向国外的约为25%。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中关村具有自主创新的基础、优势和潜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带动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创新极、增长极,将释放出更多的自主创新活力,强化自身在京津冀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呼应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为加强京津冀区域内部分工合作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三)《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即将颁布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11月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
2005年12月,作为制定《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前期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评审并由国家发改委陆续发布。
从2006年2月起,《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正式进入了规划文本编制阶段。
2009年,《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加快报批。
据北京市副市长苟仲文在9月15日的政协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委会上透露,《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即将颁布实施。
该规划的出台将解决城市功能定位问题、产业布局问题和三省市的分工合作问题,将有助于推动京津冀区域间的实质性合作,加快京津冀合作进程。
除了规划之外,京津冀三省市还签订了一系列合作框架和协议。
比如天津市分别与北京市、河北省签署了《北方地区大通关建设协作备忘录》,京津冀高速公路沿线九个科技园区联合签订了区域科技合作协议《泰达宣言》,京津冀地区城市商业主管部门联合发布了《京津冀都市圈城市商业发展报告》,建立了三地统一的质量认证体系和市场应急保障互动机制。
京津冀地区的规划部门还共同制订了《关于建立京津冀两市一省城乡规划协调机制框架协议》,力争实现区域规划“一张图”。
京津冀三省市建设部门共同签署了《京津冀地区共同建筑市场合作协议》,将利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三地企业在区域内建筑市场的自由流动,真正实现建筑市场一体化。
这些协议的实施将与将有效推动京津冀区域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加速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四)国家组织实施重点产业振兴规划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在2009年陆续出台了包括纺织业、钢铁业、汽车业、船舶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轻工业、石化产业、物流业、有色金属业、文化产业在内的共十一大重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并将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
其中钢铁、汽车、石化、电子信息等产业都是京津冀的主导产业,文化产业更是北京的优势产业。
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将有助于推动京津冀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
京津冀区域应按照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加快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促进区域产业更广泛更深入的分工合作,既要立足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抓住机遇通过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
二、京津冀区域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随着京津冀区域之间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以城市群为依托的区域经济已经显示了很大的优越性,并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但是,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区域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尚不够深入,尚未成为具有整体竞争实力的地域实体,城市之间的协调机制没有从根本上建立,城市产业分工与合作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尚未形成区域合作观念,市场意识有待加强观念问题一直是困扰京津冀合作的重要问题。
从目前京津冀区域发展现状来看,一是国有经济比重较高,政府对资源控制能力强,“就市论市”、“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观念尚未改变。
区域内的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阻碍了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行政力量的干扰也制约了区内企业之间的市场运作,严重影响了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另外,在这种观念的长期影响下,各市之间合作意识缺乏。
比如长久以来,天津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就是“天津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邻近北京。
”二是“双核”关系尚未理顺。
从城市定位的角度看,天津是“北方经济中心”,那么如何看北京的经济功能?京津冀区域是“单核”还是“双核”?目前在这个问题上北京和天津之间的竞争意识明显强与合作意识。
从北京的发展来看,北京的城市定位中虽没有明确提出“经济中心”,但北京在京津冀和全国的经济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首都经济的发展方向也是明确的,即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等高端产业。
未来北京和天津加强产业领域的合作,首先要理顺“双核”关系,树立合作观念,在主导产业和不同的产业环节方面进行良好协调和合理分工,共同发挥“双核”带动作用。
比如在高技术产业领域,北京着重发挥在研发、创业、创新等环节的优势,天津可加强研发转化、应用研究和生产制造等;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北京的重点在金融、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和文化创意,天津则可侧重在海港运输、现代物流等领域。
(二)市场经济不发达,区域内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落差较大一般而言,国有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经济活力和人员流动都不如市场经济发育比较完善的区域。
与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区域的市场经济发展尚有一定差距,市场化程度还不高,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较慢,民营企业数量较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不足。
2008年度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长三角地区有276家,而京津冀地区只有23家,不到长三角地区的十分之一。
在京津冀内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城市和乡村、城市内部城区和郊区的经济发展落差较大。
北京和天津作为京津冀区域的中心城市,目前处于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的发展阶段,即吸纳和集聚周边地区生产要素的效应远胜过向周边地区扩散生产要素、带动促进周边地区共同发展的效应。
因此,企业、人才、资金等各种资源不断向京津地区聚集,造成京津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渐拉大。
亚洲开发银行2005年公布的《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显示,河北省贫困人口中超过一半分布在环京津地区,1/3集中在环京津的24个县。
区域内部不同地区发展落差大,为区域产业的梯度转移以及产业链的形成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产业定位缺乏差异化,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产业集群发展不充分京津冀各城市间尚未形成有序的产业承接和产业转移体系。
北京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天津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河北大部分城市则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与承接北京、天津产业链延伸或作为生产加工制造腹地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对京、津两市经济发展的产业补充与支撑力较弱。
而且,在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趋势下,各城市之间没有充分的沟通合作,出现了重复建设和资源争夺的现象,如电子通讯、电子信息产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都被京津冀三省市列为主导产业。
同时,除北京外,各城市第三产业都不够发达,不能适应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需要,影响中心城市职能的发挥。
与珠三角、长三角相比,京津冀区域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产业集群发展不充分。
珠三角凭借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早期依靠港澳资本推动,“三资”企业发展迅速,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产业集群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贡献了重要的力量,比如广东东莞是电脑配件生产企业的集聚地,广东顺德则形成了空调产业集群等。
对比珠三角、长三角产业集群特色,京津冀区域计划经济色彩明显较浓,市场机制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的资源引导、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打造产业链、完善产业配套服务环节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明显不足(四)创新资源优势尚未在区域内很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与科技创新及应用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