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沉稳无志向失败的例子
1、战国时期赵国人,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
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
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
最后,赵军四十六旦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2、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马谡一共兄弟五人,他在兄弟中排行最小。
马谡兄弟都有才华和名气,并称为“马氏五常”。
马谡才气器量超过常人,喜好议论军事谋略,丞相诸葛亮对他深为器重。
刘备临终之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对他多加考察。
”诸葛亮还认为不是这样,让马谡担任参军,时常接见一起谈论军事谋略,从白天直到黑夜。
由于马谡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放弃水源将部队驻扎在南山上,部队分置调度混乱,马谡的先锋王平连续多次劝谏马谡,马谡不采纳他的计谋。
而且马谡仗恃南山的地势,不在山下据守城邑。
张郃断绝马谡取水的道路,发动进攻并大败马谡,马谡的士兵败逃四散。
诸葛亮进军没有落脚据点,只得攻取西县百姓一千多家回到汉中。
马谡因此获罪入狱,判处死刑,诸葛亮流泪将他斩首,马谡死时年仅三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