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劝谏失败的事
例
历史上劝谏失败的事例
一、比干之死。
成汤末年,朝歌城内。
纣王梦的箴言曰:“修中庸而行圣贤。
”遂问及亚相比干:“卿可知何为中庸之道?”比干略加思索道:“中庸,既不偏不倚,中直秉正。
肌骨,体肤,才学,贤德诸项并驾齐驱,平衡一体。
无突出之强亦无显著之弱,是为中庸。
”纣王得其意,欲施行均衡文武百官诸项才能之举以进中庸。
然妲己上而阻曰:“大王此举差矣!如此中庸,实为谬解。
人之生而迥异,或重于体力,或重于文才,抑或重于贤德,乃上天之造作。
重体力者常弱于文才,重文才者常弱于贤德,而重贤德者常弱于体力。
专长与弱项相互弥补,以趋平衡,是为中庸。
大王应广纳各路贤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勇者见勇。
以弥补各自不足,则中庸可修而圣贤孰行也。
叛臣比干妖言惑上,欲乱朝纲,颠覆成汤,夺取帝位。
望大王明鉴!”纣王叹曰:“此言是也!孤险受其害。
”遂将比干处以凌迟之刑,并剜其心。
次日,纣王遵妲己之意重修中庸之道。
二、扁鹊医治国君。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医生,他叫扁鹊,有一次,扁鹊谒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他看看蔡桓公笑着说:“国君,你的皮肤有病,不治怕是要加重了。
”蔡桓公笑着说:“我没有任何听劝谏言失败的例子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医生,他叫扁鹊,有一次,扁鹊谒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他看看蔡桓公笑着说:“国君,你的皮肤有病,不治怕是要加重了。
”蔡桓公笑着说:“我没有任何病。
”扁鹊告辞后,蔡桓公对他的臣下说:“医生就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便显示自己有本事。
”过了十几天,扁鹊又前来拜见蔡桓公,他仔细看看蔡桓公的脸色说:“国君,你的病已到了皮肉之间,不治会加重。
”桓公见他尽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气得没有理他。
扁鹊走后,桓公还没有消气。
又过十多天后,扁鹊又来朝见桓公,神色凝重地说:“国君,你的病已入肠胃,再不治就危险了。
”桓公气得叫人把他轰走了。
再过十几天,蔡桓公出官巡视,扁鹊远远地望见桓公,转身不走。
桓公很奇怪,派人去追问。
扁鹊叹息说:“皮肤上的病,用药物敷贴就可以治好;皮肉之间的病,用针炙可以治好;在肠胃之间,服用汤药就可以治好;但是病入骨髓,那么生命已掌握在司命之神的手里了,医生是无能为力
了。
如今国君的病已深入骨髓,所以我不敢去谒见了。
”蔡桓公听后仍不相信。
五天之后,桓公遍身疼痛,连忙派人去请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往泰国身躲起来了。
不久,蔡桓公便病死了。
原因分析:扁鹊刚愎自用,这就叫“不听好人言,吃亏在眼前”。
扁鹊是为了他好,他对扁鹊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
要改变沟通策略,首先要学会尊重。
因为齐桓公是国君,至高无上。
他无视下人对他的爱戴,“把好心当了驴肝肺!”,最重要的是缺乏信任。
医生讲究沟通的重要性,对于预防、诊断、治疗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医患双方都要相互尊重、信任和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