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概述yangok.

云南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概述yangok.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特点一、傣族服饰的特点云南傣族因分布区域不同,服饰也有区域性的不同,但男性的传统服饰保存已不多,传统服饰的特点主要还是通过妇女的穿着打扮来体现。

主要可以划分为西双版纳类型、德宏类型、元江-新平类型、元阳-红河-金平类型等四种类型。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绯色的无袖吊带对襟紧身内衣,外穿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紧身短衣。

下身是黑色或花色裹身长统裙,用整块布幅联缀两头便成上下贯通的“桶”状,宽余部分折至腰,用银腰带系紧。

这种统裙腰臀处比较贴身,而脚摆处则宽松自如,不妨碍行走,利于通风透热和频繁的洗濯。

发式则不论老幼皆盘发成髻,饰以发梳和发簪,或是清香的花朵、鲜艳的绢花。

外出时喜挎自织的筒帕,撑传统的平骨花伞。

这种端庄而不失活泼的装饰与上短下长的紧身服饰使傣族女子显得高挑修长。

如今随着各色艳丽轻柔衣料的进入,妇女服饰更显缤纷,特别是在泼水节时,盛装的妇女犹如会场上的鲜花,一簇簇,一丛丛,让人目不暇接。

男子服饰为白色对襟圆领长袖上衣,戴淡青或白色、红色包头,并在末端饰以彩色丝线,垂于耳旁。

受邻国缅甸边民的影响,男子也有穿着上下贯通的裙裾的,但不系腰带,而是将宽余部分拉朝腹前系结,俗称“笼基”。

德宏盈江、陇川、梁河一带傣族妇女婚前上穿浅绯色大襟短衫,下着长裤,腰系绣花围腰,梳发辫盘于头顶。

婚后则收发易装,改穿对襟黑色或白色短衫和黑色统裙,束发于顶,外裹毛巾。

进入中年后则戴用黑布缠制成的高筒帽。

而瑞丽江畔的妇女服饰与西双版纳类型大同小异。

元江、新平傣族支系众多,主要有元江的傣仲、傣拉、傣掌和傣勒支系,新平的傣雅和傣洒支系。

各支系服饰各具特色,或华丽多彩,或淡雅清秀,但颜色都以黑、红为主调,喜带包头,头饰极为多彩艳丽,除傣拉支系着长及小腿的宽大裤子、长及膝盖的蓝色右衽圆领衣外,其余支系皆穿黑色短统裙,外出打绑腿,喜用五彩刺绣和花布装饰领、袖、襟摆、包头及裙、绑腿。

上衣都分内外两件,内衣圆领或竖领,斜襟,领部饰有银泡或鱼形饰物,外衣有长有短,无纽无扣窄袖,新平的傣雅支系还在衣襟、腹、背处和前额包头处缀满闪亮的小银泡和鱼形银器,手指、耳孔、手腕皆佩银饰,一旦走动,满身银饰叮当作响,平添无限生机与富贵,又以彩带束裙,故也称之为花腰傣。

傣雅妇女头戴边缘上翘的篾帽,腰系精致小巧的五彩腰箩,二者成了“花腰傣”的标志。

元阳、红河两地傣族服饰大同小异,衣饰有冬夏之分,夏季时上衣为黑色圆领右衽短袖衣(冬季是长袖),袖用花布缝制,襟边、下摆、袖口、腋下两侧皆饰宽窄不一的刺绣花边,下穿至膝的黑色统裙,绑脚刺绣有几何形、花形或文字(福、寿、喜等)。

包头为黑色,前额上端装饰有一块十寸宽的五彩刺绣,末端的三角形直竖着暴露于上方。

未婚者的包头末尾两截是五彩刺绣,披垂于脑后,已婚者的则无。

金平傣族妇女上着白色对襟长袖衣,纽扣为蝶形银扣,下穿长统裙,腰系绿色或红色的飘带。

发式或盘髻,或盘发辫。

傣族民族服饰特点概述(一)服装傣族妇女勤劳手巧,服装布料过去多为自家纺织,自家缝制。

据唐代有关文献记载:当时傣家妇女已身筒裙,男子穿通身袴与女子筒裙相似。

只是男子用青布,妇女用彩色布。

现在傣族所穿的裤子是后来从汉族地区传入的。

现在德宏州的路西和盈江等地未婚少女不穿筒裙而穿裤子。

而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傣族妇女,不论婚否,一般都穿传统的筒裙。

这些筒裙,裙形修长,长及脚面,紧裹双脚,颜色各地有异,上衣也不尽相同。

德宏瑞丽和耿马勐定的妇女,上衣较短,仅齐腰部,下身着色彩艳丽的筒裙。

而新平、元江傣族妇女的裙子,都用彩色的布镶边,并用银泡缀成各式花纹,光彩夺目,尤其是腰部图案最为艳丽,所以被称为“花腰傣”。

西双版纳的妇女上身多穿浅绯色、白色紧身背心,外穿大襟无领的白色或浅绯色短衫,袖管和腰部很窄,下摆宽大,没有扣子,用布带扎结,下着花色筒裙。

(二)银饰傣家妇女的饰物也很精致玲珑,主要饰物有耳坠、项圈和手镯,多是用白银制成,也有的用翡翠、玉石或玛瑙制成。

纯银腰带是傣家妇女系于筒裙上的特殊饰物,用银丝和银片编织而成,重约一斤。

有的银腰带编织成蛇纹图案;有的结成连环扣,再一环接一环连接起来,并在带钩处镶上各种花卉图案。

据说银腰带是由母亲一代又一代传下来的,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也饱含了母爱的深情,所以傣家女子十分珍爱银腰带。

在一些傣族村寨,银腰带还是区别少女和少妇的标志,凡已婚的妇女便把家中的几把钥匙挂在银腰带上,而没挂钥匙的便是少女。

(三)筒帕“筒帕”是傣家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也是一件精美的装饰品。

“筒帕”就是背包,每逢节日、赶摆或串亲访友,他们总要背上它。

傣族的筒帕是用各式毛线和彩色丝线编织而成,构思新颖,色彩绚丽,有开屏的孔雀、敦厚的大象等图案。

在一些傣族村寨,筒帕还是爱情的信物,如果姑娘喜欢小伙子后,她便会把自己设计编织的筒帕,送给心爱的小伙子。

(四)发式傣族妇女们都把长发洗得干干净净,梳得整整齐齐,扭圆后盘髻于头顶呈椎髻状。

青年妇女多结发或束发垂于脑后,平常在头发上扎上各色的花手帕;也有的别一梳子,看起来干练利落。

以前也有的在头上插金花珠翠等饰物。

妇女的发式,各地也略有不同。

西双版纳妇女的发髻盘于头顶,瑞丽、勐定妇女将发髻结于脑后。

德宏州潞西、盈江的傣家妇女的发式又别有一番情趣,未出嫁的姑娘是把发辫从右至左扎一根独辫盘绕在头顶上,有时戴上小型篾帽。

等到出嫁之后,则将发盘在头顶,终年戴着用黑布缠成的高筒帽。

(五)文身文身是盛行于傣族男子中的古老习俗。

男子自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之间,要进行文身。

远在唐朝,就以“绣脚”或“绣面”来作为傣族先民的族称。

唐代《蛮书》载:“绣脚蛮,则于踝上腓下,周匝刻其肤为文彩。

”“绣面蛮,初生后出月,以针刺面上,以青黛傅之,如绣状。

”傣族文身,只限于胸部、腰部、背部、手臂和大腿等处,图形各异,大致有以下花纹: 动物形状:多为虎、豹、象、狮、龙、蛇及怪形兽。

图案花纹:通常为曲线组成的图案,有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方形、云纹形。

文字:傣文、缅文、泰文的字母,或是佛经的句子。

线条:直线条、曲线条或水波纹线条。

傣族的文身,原始时可能是一种图腾崇拜、宗教崇拜和英雄崇拜。

现在大多数傣族人认为,文身不仅是英雄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入成年人的标志。

(六)染齿唐朝樊绰在他的《蛮书》中,称居住在今德宠、耿马、勐连和西双版纳的傣族为金齿、银齿、漆齿和雕题(纹身);这种风俗一直保存下来。

大部分地区的傣族,尤其青年男女都习惯把用金片、银片等做成的套子套在门牙上,并认为镶的牙套越多越美,越富裕。

到一定年龄的傣族姑娘,常用锅底灰或中草药染齿。

新平等地十三四岁的少女即开始染齿,她们用一种叫“茜咸”的黄色、带酸味的草药,拌以石榴汁煮后,在睡觉前敷于牙齿上,一年数次,使牙齿逐渐变黑,永不褪色。

她们认为,牙齿越黑越美,越讨人喜欢二、纳西族民族服饰特点概述古代的纳西族人民,一般以自织的麻布或粗棉布做衣料;男穿短衣、长裤,女着短衣、长裙。

维西一带,男子的裤子不过膝盖,女裙以盖膝为度。

无论男女,大都不穿鞋袜,束花布腰带,外披一块羊皮或毛毡,既可御寒,又便于扛重东西、背物时保护衣衫。

清代以前,民间衣服的颜色,以黑、白色为主;青壮年多着白色,老年人穿黑色,因黑色表示尊贵。

土司有朝廷赐给的华贵官服和官帽,平时很少穿戴;在见官、迎宾、拜客时才穿用,在家时多穿黑锦缎做的长袍马褂,戴瓜瓣式小帽。

土司妻女穿的裙子,长及足背,以示高贵。

丽江、维西地区,在明代以前,男子头绾二髻,旁发削剃,称做“三搭头”。

已婚妇女梳高髻,未婚女子剪发齐眉。

清代时略有变化,男子剃发戴帽或辫发不冠,用青布缠头。

妇女在发髻外面,用黑布包成菱角形的大帽。

1949年前后,丽江因受汉族的影响较深,男子服饰与汉族的基本相同,穿长袍马褂或对襟短衫,下着长裤。

妇女服装,除个别地方仍保持穿裙的习俗外,已改穿长裤,但整个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丽江妇女上穿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坎肩,下穿长裤,系百褶围腰,穿船形绣花鞋。

衣服多为蓝、白、黑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朴素大方。

妇女劳动或出门时,再披上羊皮披肩。

披肩制作得比较精巧,在肩部缀有两个大圆布圈,背上并排钉着七个小圆布圈,垂穗七对,用丝线在圈上绣成各种图案,俗称“披星戴月”,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

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髻,戴圆形的纱帽;未婚女子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

宁蒗纳西族的服饰,古代兴头戴牦牛帽,穿自织的左襟麻布衣裳,耳贯铜、银质的大环,外披羊毛毡毯。

近代以来,依性别、年龄不同,服饰略有差异。

男女儿童十三岁前均穿长衫,不着裤;十三岁行过成年礼后,换着成人的服装。

成年妇女蓄长发,用牦牛尾上的毛掺在头发内,梳成粗大的假辫盘在头顶上,再在假辫之外缠上一大圈蓝、黑色丝线,并将丝线后垂至腰部。

她们出门时,用青布包头,系勒成菱形,也有些妇女用一段头帕,从左至右将鼻子和下腭遮住,只留两只明亮的眼睛在外面顾盼。

她们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纽扣,系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层百褶裙,上用五色丝线绣一圈花边,裙长及足背。

她们还喜束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裙上用红丝线绣一圈花边,以穿黑布衣裙为尊贵。

而贫穷的女子只能穿粗白麻布,着黑布鞋或赤脚。

贵族女子则多穿红、黄、灰色的绸缎和毛呢之类的衣裳,并在领、襟、袖口、裙边等处镶金、银边,用金、银、玉石、玛瑙做纽扣,以显示豪华。

青年男子头梳小辫,垂于脑后或盘在头顶上,壮年则戴自制青布瓜瓣式小帽或皮帽。

他们喜欢藏族服饰,爱戴藏式的呢帽,穿藏靴,佩铜、银制作的大耳环,益显得英姿骁勇。

老年男子喜戴瓜瓣式小帽或包青布头帕,穿黑、白色右衽短衣和长裤,束素色腰带,穿草鞋或布鞋。

贫苦家庭的男子,即使穿自织的白麻布衣裤,仍喜在衣服的袖口、裤边、腰带上,绣一些花纹图案。

纳西族男女老幼都喜爱装饰品。

男女多数戴手镯和戒指,妇女还喜在发辫上缀珠玉和佩领花,并以金、银、铜、玉、骨、玻璃等做饰品。

1949年后,青壮年男子穿中山装及长裤。

老年人和儿童还是传统装束。

城镇的青壮年妇女和学生,多仿汉族装着,但农村的纳西族妇女,大多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服饰,惟衣料多为棉布和化纤纺织品。

三、傈僳族服饰特点傈僳族分布广泛,居住于不同地区的傈僳族服饰亦各有特点。

但他们大都喜欢红、黑、白、绿等几种颜色,并以此为基色来配色,缝制衣服。

妇女的服装式样,不同地区区别较大,怒江地区妇女穿右衽上衣,麻布长裙,已婚妇女耳戴大铜环,头上佩以珊瑚等饰物,年轻女子则用缀着小白贝的红线系发辫。

妇女们还喜欢在胸前佩玛瑙、海贝或银币串,傈僳族称为拉白里底。

而居住在泸水一带的妇女则不穿长裙,喜穿长裤,上衣右衽,腰系一小围裙,十分精神。

永胜、德宏的傈僳族妇女,服饰色彩极为鲜艳,衣服右衽,裙长及地,衣裙的边角饰有花边,长裙后块以各色布拼成图形,胸和腰都饰有银坠,美观大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