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要的是葫芦》课后反思、评课记录20171025

《我要的是葫芦》课后反思、评课记录20171025

《我要的是葫芦》课后反思、评课记录20171025第一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反思、评课记录20171025 评课记录授课学科:语文授课课题:14、我要的是葫芦授课班级:二(3)班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2017年10月25日上午第3节评课记录:一、优点指导朗读非常到位,读的形式也非常多。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关注度都很高。

教学环节清洗,学生在轻松预约的氛围中学习。

重视教材的内在联系,调整顺序教学,教学方法贴近学生生活。

注重训练学生的朗读。

思路清晰完整,寓言简洁有力,读书指导充足全面,联系实际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板书简洁清楚。

注重指导学生读好句子的语气。

能引导学生逐步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

学生发言主动、积极。

能够引导学生自己说出正确答案,善于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解释万物皆有联系的主题。

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反馈及时得当。

教师引导非常好,重视给学生评价,方法多样。

注重抓重点句,让学生反复读,如读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点几个学生读后,全班齐读。

板书错误,及时纠正。

“快长啊!”“才好呢!”指导读出感叹语气了。

读得很充分。

情感目标到位。

注重朗读,多种方法的朗读实现了对文本的理解。

循循善诱,给学生在朗读中找答案的时间,给学生适当的鼓励。

学生回答问题,强调语言的完整性。

儿童化的语言“植物是怎么吃饭?”简单易懂。

讲授葫芦的生长顺序时,教师用“先……再……然后……”进行引导,较好。

感叹语气的朗读,学生在指导后基本掌握了。

教学环节清晰,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引导很有耐心。

学生发言积极,学习兴趣较为浓厚。

合作学习和法路渗透的体现良好。

二、不足在讲述葫芦长什么样子时,如果把“先……接着……然后……最后……”出示一下,学生会表达得更清楚。

评价语不够丰富,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时间不够充足,学生参与面较窄。

句子比较讲解不足,应从语气和句意两方面把握。

基本功有待提高,板书有错别字。

与学生的互动可再丰富些、灵活些,解释核心内容时可以多一些实例,试着让学生自己想一想。

对于蚜虫与小葫芦成长的因果关系没有讲清楚。

读好感叹句,这句话太笼统了。

感叹包括高兴、难过、伤心、肯定等,应该说:“读出高兴的语气。

”“把树砍了”这个实例和课文主题联系不紧密。

对比读后,教师应做适当点拨。

学生自读后没有反馈,可设计:你知道了什么或课文讲了什么?请三个人读,只对第一个进行了评价。

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伤心,可以让学生从词句中自己找,然后说出感受。

教师个别知识点讲解不准确、不清楚,教师课堂提问过于细碎,牵引痕迹较多。

法律常识的切入环节不够合理。

主题挖掘不够深入。

第二篇:课后评课记录一课一研课后评课记录时间:4月19日地点:数学备课室参加人:数学组全体教师主持人:李彦江主题:如何上好数学概念课课题:一课一研——变量与常量一、说课(丽娟)说学情:在八年级一、二班之间,一班学生比较活跃,但优秀的学生较少。

二班虽然气氛不如一班活跃,但有一些非常优秀的学生代表。

因此权衡之下,选择八年级二班讲这节公开课。

说过程:导入(3个情境)→探究→继续探究→微测试→当堂检测说反思:(1)学生在讲解时,对多媒体的使用不够熟练;(2)在讲解圆的面积的环节,速度有点快;(3)在练习环节,应该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分配给不同程度的学生。

二、评课 1.子玉优点:(1)由学生带领体会第二个情境的学习,真正体现了教师作为引导者的新课改要求;(2)在每一个微提醒和微小结前都设置相关的例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如何辨析常量与变量;(3)练习题的设计方式新颖,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微测试中的习题梯度设计很好。

建议:(1)导入过程的时间略长,第二个情境与第三个情境的第二问相似,可以省略一个;(2)在练习过程中,由学生讲解过后,教师应挑出典例进行讲解。

2.陆芳:(1)本节课知识较为简单,学生学习轻松,在练习环节,学生掌握状况好,参与程度佳;(2)在课堂中,全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通过记正字的方式);(3)教师教态自然,语言具有感染力。

3.丽霞:优点:本节课是概念课,导入过程生动形象;语言自然,话语之间衔接很好;做题形式生动,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最后的教师寄语很好。

疑问:题目中哪些应该带单位?哪些不带单位?丽娟答:题目中带单位,答案也带单位;如果题目中的单位带括号,则答案里不带单位。

建议:在概念讲解环节,只让学生讲解不够透彻,教师应自己讲解。

李杰优点:教学的三维目标,在课程过程中体现的较好;教师基本功扎实,有亲合力;建议:提问次数多,但覆盖学生范围不够大;讲解了概念之后,教师可以做2-3个的典例分析;在课件的习题中,应结合课后题,别把课本上的习题丢掉。

灵燕优点:这节课像一件休闲西服,既华丽又实用,课件让人眼前一亮;对于带不带单位的问题,教师善于总结,值得学习;让学生上台讲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议:继续探究中,课件上的字太小。

疑问:(1)在C=2πr中常量是2,π,还是2π?(2)S=1/2hl,h=3,常量是3/2,还是1/2,3呢?李杰答:常量从题干中去找,π按照特例处理。

彦江:本节课效果非常好,教师功底深厚,教态优美。

建议:要搞清楚课前说课与课后说课的区别:课前说课:着重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策略的分析,是预设性的;课后说课:主要说课堂预设与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差别,重在反思,有具体情境、具体例子。

(2)对于网上下载课件的看法:备课时在网络上查阅资料、学习优秀经验的方式,值学习,我们不能闭门造车;(3)本节课的预设非常好,从生活情境中,抽离出数学模型,进而让学生感受哪些量是可以改变的,哪些不能改变。

但在实践中,对于内涵的东西挖掘较少,外延的部分较多。

例如:某种报纸的定价是a 元这道题,本身就是有问题的,a可以取不同的值,应是变量,如果是常量,应在题目中标明a一定。

我们在实践中,要抓题干,每一道题都要回到题目中去,如“变化过程3:若钟点工走不同路线不同的交通工具2小时送到,则其中常量、变量分别是什么?”具体分析那句话体现了t是常量,那句话体现了v是变量;如“不同路线”说明S是变量,“不同的交通工具”说明v是变量。

“2小时”说明t是常量。

(4)习题中的函数类型还可以丰富一些,在本节课中的习题大都是一次函数,可选择一些其他类型的函数。

而且,生活中有许多变量与常量的关系是无法用关系式来表达的,比如:气温变化,病人的体温变化。

呈现形式还可以增加一些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统计表等等。

总结:我们的数学课应该像课件中的蛋糕一样,只有更加五颜六色,更加丰富多彩,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数学课可以更加精彩!第三篇:评课记录10初中语文评课稿:1、《紫藤萝瀑布》今天很高兴跟吕老师学习了一堂初中语文课,觉得自己很有收获,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心得,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紫藤萝花是一种怎样的花,许多学生多没有感性的了解。

能积极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对此种花有初步的感知,这是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的表现。

我们有些教师往往会忽略或漠视课本中的插图,没有把它当作一种资源,这是很遗憾的事。

在对文本整体感知的过程中,设计了三个以花为中心的两字词语概括情节的环节,既明确了阅读的任务,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阅读的指向性,加强了阅读的有效性。

面对学生概括的动词加以辨析,如看花、赏花两字的区别,及时纠正板书的内容,体现现代教育的理念——以人为本。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对花的大开大阖的多角度描写是学生欣赏与借鉴的重点。

“观千剑然后知器,操千曲然后知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话都在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

毛老师抓住朗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妙处。

有齐读、分组读、默读,让每一位听课者又惊喜地听到了语文课堂里那久违的朗朗书声。

学生在分析句子时,从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进行及时指导。

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色是借景抒情,在观花的过程,不时加入作者的感受。

全文从线索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作者的看花过程之线与她的情感变化之线交错在一起,要弄清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就是理清和理解作者结合生活而透露出来的情感。

此时,教师能及时介绍作者的有关情况,使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手足情和生死谜”。

让我们看到了呈现教学内容时机的重要性。

总之,这是一节成功的课,有许多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听了此课后,有两点是值得大家思考的:①如何调控课堂行进速度②开放性的课堂是否也应该注意提问的指向性,如何避免学生回答问题误入“歧途”?2、《邹忌讽齐王纳谏》评课记录:长期以来,古文教学常侧重于字词的理解,以至于忽略了对文章思路、内涵及语言的品味,因而古文教学很容易被异化为古汉语知识教学。

事实上,记忆中的中学古文就是老师讲学生记这么简单。

在课堂上,尹老师进行了一次小小的比赛,看哪组同学自拟的阅读检测题又快又好。

学生是最好动不过的了,一听说要比赛,别提有多起劲,只两三分钟功夫,就有同学上黑板出好了题,其他组也不甘示弱。

此时学生们尚处于兴奋状态,反应特别敏捷,对于提问也能随声应和,师生配合相当默契。

设计这一比赛,一是为了使课堂“活”起来;二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好腾出更多的时间细细体味文章的妙处。

听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掩卷沉思,同样的知识传授,学生的反映却不同,究其根源,大概在于兴趣问题罢。

3000年前,古希腊的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学生不单纯是接受者,更是创造者,因为他们拥有巨大的潜能。

既然学生的头脑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那么,教师所要花的功夫主要应在“点燃”上,而非其他。

“点燃火把”的火种来自兴趣,而兴趣的打火石就是学生自己,让学生动起来,便能击出火花。

倘若在教学设计中抛开传统的束缚,多考虑学生的“兴趣”问题,将实和活有机结合,相信教学效果会好得多。

《登上地球之巅》评课记录:这是一篇运用“一超四有效”教学模式教学的一堂语文课,是学校组织的一堂阶段性汇报课。

一课众评,以下是我们针对这堂课,及自己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思和点评。

1、学生还不够自由“一超四有效”模式突出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呼吁把课堂还给学生。

尤其是有效展示这个环节,自认为应该让学生自由说说对于这篇文章他最想说的,可以是一篇文章的疑惑处、兴趣处、感动处。

学生记录下精彩的发言,并且互相补充。

而这堂课的设计,教师整个按照是按照几个问题来一问一答,每个学生回答完之后老师还要再总结一下答案。

这样就显得很拘束。

2、教师缺乏激情的点评如果一堂课只让学生一个个地说,课堂可能会沉闷和机械。

那么老师应该做些什么?我觉得是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精彩处鼓励、肯定,在重点处点拨深入,在疑问处挑拨矛盾。

教师恰到好处并富有激情的点评势必会给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