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章(第1课时:水水的分布、组成、密度)讲义 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章(第1课时:水水的分布、组成、密度)讲义 浙教版

第一课时:水的分布、组成、密度【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和分布,并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

2、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3、了解并熟悉掌握水的分子组成,与元素组成。

4、熟练掌握氧气,氢气的相关特性。

5、通过学习,认识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观念。

6、了解水的密度的相关知识。

7、养成学生由浅及深,从本质分析的方法与思维。

【知识梳理】水的分布:一、水: 1.海洋水,96.53%2.湖泊咸水与地下咸水,0.94%3.陆地淡水2.53%:i,冰川水68.69%ii,地下淡水30.06%iii,其它水体:①永冻土底冰 0.86% ②土壤水0.05% ③湖泊淡水0.26% ④沼泽水0.03% ⑤河流水0.006% ⑥生物水0.003%⑦大气水0.04%4.水主要以液态与固态的形式存在,同时在空气中以气态存在。

5.人的体重有三分之二以上是水分,儿童达到了4/5,水母达到了98%。

二、水的重要性:1、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见P4表实验:黄瓜放盐)2、水参与地球生命体的活动过程,举例:绿色植物 A.光合作用 B.承担输送养分的任务 C.蒸腾调温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

(举例:气根、叶刺、骆驼、沙拐枣)三、水的循环1、水循环的过程特点:蒸发,蒸腾,凝结,降水,径流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水的物理属性,即水随着温度的不同,会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出现。

导致水循环的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循环:(1)小循环1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2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2)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2、水循环的重要性:水循环是地球上各水体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使水圈成为一个动态的系统。

通过水循环,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滋润着土地,哺育着生命。

课堂练习:1.地球上存在着水且地球表面大部分面积被水覆盖,可以说地球是一个巨大的 ___水___球。

2.地球上的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海洋、陆地、空气和生物体内,海洋水是地球水的最主要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陆地淡水尽管只占3.47%,但水体的种类却非常多。

在陆地淡水中冰川水占68.69%。

可利用的淡水仅占地球全部淡水的 0.3%为人类提供了全部的生活和生产用水。

3.地球上的水的存在形式:固体、液体、气体4.当今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约占地球上淡水资源总量的0.3%,主要(A)A.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B.江河水、湖泊水、深层地下水C.江河水、冰川水、浅层地下水D.海洋水、冰川水、浅层地下水5.下列水体更新周期最短的是(A)6.人们不能直接饮用海水,其主要原因是(C)7.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B)8.地球上水含量最多的是(D)9.能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循环是( B )A.海上内循环B.海陆间循环C.陆地内循环D. 大洋循环10.仙人掌的下列结构中与缺少水分无关的是(D)“水的循环”图,我们可以知道:陆地上的河流水、湖泊水合海洋水会以 ___蒸发_的形式,转化为气体。

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的形式释放出来。

固态的冰川会直接升华为气体或融化成液体补给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空气中的水汽,在适当的条件下回重新液化成为液态的水或凝固成固态的水,并以各种形式降落到地表或海洋。

12.在我们的周围充满了水,它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海洋、冰川、地下淡水和河流湖泊。

其中海洋水是地球水的最主要部分,它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淡水尽管只占总水量的很小一部分,但水体的种类非常多,与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为我们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饮用用水。

水的组成:电解水:水→氢气+氧气(通直流电)阳极产生氧气阴极产生氢气两种气体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木条复燃→氧气可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氢气水的基本性质:氧气的基本性质:无色无味不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能支持燃烧、呼吸氢气的基本性质:无色无味不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可以燃烧水由水分子组成例1:已知水电解后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氢气的密度为0.089g/L;氧气的密度为1.429g/L,氢气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计算: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

2:1二、课堂练习。

1、电解水实验: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与正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2:1 ,质量比为1:8 ;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每个水分子中由 2 个氢原子和1氧原子构成,水是(填混合物或纯净物)纯净物。

2、根据水的分解实验,回答下列问题:两电极上都有气体冒出,连接电源负极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氢气,连接电源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连接电源负极产生的气体是连接电源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的2:1倍。

实验结论: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1)关于水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 D )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A.电解水生成氧气和氢气,说明水是由氧气和氢气组成的B.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C.海水、湖水是混合物,氢气燃烧生成的水是纯净物D.氢气燃烧生成水的反应是化合反应,电解水生成氧气和氢气的反应是分解反应5、下列关于水在通电情况下的实验描述正确的是( B )A.通电后,电极上出现气泡,与正极相连的试管中可收集到一种可燃性气体B.通电后,电极上出现气泡,与正极相连的试管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2∶86、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正确的实验现象是( A )A.通电后,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过一段时间后,发现两个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B.负、正两极分别有氢气和氧气,而且体积比约为2∶1C.水是由氢、氧两元素组成的D.水发生分解反应,在插入正极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是氢气7、有人说由氢气+氧气水可以知道,水应该具有氢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这句话对吗?为什么?错。

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8、电解水实验可以确定水的组成。

甲、乙、丙三位同学对电解水后液体的酸碱性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电解水后的液体一定呈中性吗?【查阅资料】图Ⅰ所示装置可用于电解水实验;硫酸钠可增强水的导电性,硫酸钠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讨论】三位同学分别向U形管中加入含有酚酞的硫酸钠溶液,接通直流电,观察现象,点解一段时间后,断开电源。

(1)实验中发现试管①电极附近的溶液迅速变红,管②电极附近的溶液任为无色,乙同学用pH试纸测定管②电极附近的溶液,pH小于7。

说明试管①电极附近的溶液呈碱性,管②附近的溶液呈酸(选填“酸”、“碱”或“中”)性。

(2)甲同学将实验后U形管中的溶液按图Ⅱ所示倒入烧杯中,发现红色立刻消失。

乙同学、丙同学将试验后U形管中的溶液按图Ⅲ所示分别倒入烧杯中,发现红色不完全消失。

经讨论与分析,乙、丙同学的试验中溶液的红色不消失,原因可能是酸量过多。

(3)甲、乙、丙同学分别用蒸馏水洗涤U形管、碳棒等,再将洗涤液倒入自己实验的烧杯中,观察现象:甲同学的溶液仍为无色。

乙同学的溶液中红色仍不消失。

丙同学的溶液中红色不消失。

(4)甲、乙、丙同学分析了实验现象,为确证溶液的酸碱性,又进行下列实验:甲同学用酚酞试液来测定溶液,原因是酚酞遇碱变红。

乙同学向溶液中滴加盐酸,使溶液中红色刚好褪去。

因为造成(3)中溶液的红色仍不消失的原因是生成的是碱性较强的氢氧化钠。

水的密度一、1.分别用量筒量出40、80、100毫升的水,用天平在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

将有关数据填入表格中,并计算出水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体积/毫升质量/克质量/体积克/毫升1 40 40 12 80 80 13 100 100 1思考和讨论你能对上述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后归纳出结论吗?结论;水的质量跟体积正比,而且水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1克/毫升,即1毫升的水的质量为1克。

结论 酒精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且1毫升的酒精的质量为0.8克。

推广 进一步实验可测得:1立方厘米的铁的质量为7.9克,1立方厘米的铜的质量为8.9克。

结论 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相同。

即: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物质的特性叫密度。

1. 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2. 密度的公式:密度=质量/体积3. 密度的单位:千克/立方米、克/立方厘米 二、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能相互区分辨认的一种性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力学性质。

它表示相同的体积情况下,不同的物质质量不同;或者说要相同质量情况下,不同的物质的体积不同的性质。

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

物质的密度和它的体积大小、质量的多少无关。

密度公式vm=ρ是定义密度大小的公式。

但不能决定某种物质密度的大小,所以说,密度不跟它的质量成正比,也不跟它的体积成反比。

在学习密度公式时,要明确它的物理意义,这一点十分重要。

×103kg/m 3,它的物理意义是:1m 3×103kg 。

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kg/m 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常用的单位还有g/cm 3,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g/cm 3=103kg/m 3,由此可知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和体积单位复合而成的单位。

×103kg/m 3。

若不同物质的体积相等,其质量与密度成正比;若不同物质的质量相等,则其体积与密度成反比。

三、测定物体的密度 实验根据密度公式Vm=ρ来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因此,只要测出固体或液体的质量m 和体积V ,代入公式便可求得它们的密度。

对于规则的几何体可用刻度尺测出它们的长、宽、高等有关数据,根据体积公式算出体积。

对于不规则形状的固体,可利用量筒(量杯)采用排液法测出体积。

但对于不规则且不沉于水的固体可用沉锤法,如测石蜡的体积,方法有二:(1)在量筒(杯)中放适量水V 1,用大头针压着石蜡使其全部浸入水中,读出体积V 2,则V 2-V 1就是蜡体积;(2)在盛水的量筒(杯)中放入一铁块,读出体积V 1,然后取出铁块并用细线与石蜡拴在一起,沉入量筒(杯)中,读出体积V 2,则V 2-V 1就是石蜡的体积,值得注意的是用此法测固体的体积,该固体必须是不溶于水的。

使用量筒(杯)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使用前应观察所用量筒(杯)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以便选择适合被测物体的量筒(杯)。

了解最小分度值,才能正确记录。

2.读数时,量筒(杯)一定要放在水平台上,视线要与液面相平,若仰视,读数偏低,若俯视,读数会偏高。

若液面为凸形,视线应与凸形液面的最高处相平,若液面为凹形,视线应与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