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优质教案(统编)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优质教案(统编)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和贝多芬等人的成就,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是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中的第七课,主要讲述以牛顿、达尔文为代表的科学家、以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为代表的文学巨匠以及以梵高和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美术大师作品及成就,使学生对西欧近代科学文化的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科学、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主要作品及其代表人物。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和梵高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树立学生勤于探索、谦虚谨慎、敢于捍卫真理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贝多芬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梵高艺术画派特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材料:《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第2位:牛顿——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

他建立了宏伟的力学体系,奠定科学理论的基础,微积分的创始人之一。

第16位:达尔文——创立了自然选择生物进化论,改变了我们对人类在世界上的位置的看法。

第45位:贝多芬——音乐史上超乎时空的最杰出的音乐家。

他为自己和理想的未来听众而作曲。

教师:同学们,相信这几个人咱们都认识,但是你们可能对他们排行如此之高存有疑虑,下边,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答案吧!(设计意图)本课以《影响人类进程的100位名人》中牛顿和达尔文以及贝多芬的排名说起,以高排名为学生设立疑问,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更加顺利的进入新课的学习。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近代科学与文化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近代科学与文化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一、科学家1.牛顿——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展示图片:《三个苹果改变世界》展示材料:据说,有一天傍晚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乘凉,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落在他身边。

牛顿看见后,反复思考苹果掉落的原因。

在“苹果落地”的启发下,经过专心研究,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教师: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找出牛顿的国籍和主要贡献。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国籍:英国。

(2)贡献:①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学(三大成就);②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教师: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牛顿的科学发现,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因此也牛顿也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

展示图片:《牛顿》【拓展延伸】教师:同学们,除了上面,我们提到的贡献,牛顿在其他领域也有不同的成就。

在天文学方面:发现万有引力;力学方面:牛顿发现了三大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以及发作用定律,这就构成了经典力学的完整体系;光学上:他研究发现了三棱镜的色散原理,发明出反射式望远镜;数学上:他发现二项式定理,创立了微积分;物理学上:他发表的《自然科学的哲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

正是因为他的不朽成就,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了一大步。

过渡:科学总是在进步,人们所思考的问题越来越深入,对于封建神学所推崇的“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有一位科学家勇敢的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他就是达尔文。

2.达尔文与进化论展示图片:《英国神学主教讽刺达尔文》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说达尔文的相关贡献。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达尔文的贡献: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的观点。

展示材料: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非常有意义,这本书可以用来当做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

——马克思1859年成为划分科学史前后两个"世界"的界限。

《物种起源》的出版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如同马克思主义登上历史舞台一样,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达尔文远离大城市的繁嚣,在他宁静的庄园里准备着一场革命,马克思自己在世界嚣嚷的中心所准备的也正是这种革命,差别只在杠杆是应用于另一点而已。

——李卜克內西教师:通过阅读上述材料,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会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物种起源》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一场伟大的革命。

展示图片:教师:达尔文是近代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那么到底什么是进化论?《物种起源》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进化论的内容:(1)物种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2)生物的发展和进化不是由神的意志或生物本身的欲望决定的,而是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结果;(3)人类也是进化来的,不是上帝创造的。

教师此处可带领学生观看“【知识解析】达尔文和《物种起源》”视频,直观了解达尔文和《物种起源》的知识点。

【想一想】教师:同学们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想一想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1)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根本原因(2)启蒙思想的传播,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重要因素(3)科学家的个人努力,辛勤探索。

——个人因素(设计意图)近代科学家的讲解主要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展开,培养学生的运用史料解释历史的能力。

牛顿介绍从三个苹果改变世界开始,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最后再以一个问题使学生思考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所在,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把握。

过渡:牛顿和达尔文在各自研究领域的理论与发现是世界科学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二人虽相差两百多岁,但在死后都葬于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

科学家用理性改造世界,文学家用人文关怀世界。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近代,同样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文学家。

巴尔扎克和列夫·托尔斯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二、文学巨匠1.巴尔扎克展示资料:《欧也妮·葛朗台》片段……他的全部生命都退居到他的那双眼睛里去了,等他一有力气睁开眼睛,便把眼珠转向密室房门,那里面藏着他的金银财宝。

他问女儿说:"它们还在吗?还在吗?"那声调透出一种惊恐万状的焦虑。

“在,父亲。

”“看住金子,去拿一些来,放在我面前。

”欧也妮在桌上放开几枚金路易,老头儿就像刚学会看的孩子傻盯着同一件东西,定睛看那几枚金路易,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他也像孩子一样,不时地露出一个吃力的微笑。

“这东西暖我的心窝,”他喃喃说道,偶尔上还露出一种无比舒坦的表情。

教师:这本书的作者大家都知道是巴尔扎克,下面请同学们通过课本找出以下知识:巴尔扎克国籍、著作和小说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国籍:法国。

(2)著作:《人间喜剧》,经典之作《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

(3)小说特点: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

教师:19世纪的法国正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他将所见所闻全部记录下来,将观察到的社会现象细致描绘,塑造出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因此,巴尔扎克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展示图片:展示材料:……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却非常充实……他进入了坟墓,但也进入了荣誉境界,他将继续在飘浮于我们头顶的云层上面,在我们祖国的众星中间闪耀光芒……——维克多·雨果为巴尔扎克献上悼词过渡:比巴尔扎克稍晚一些,世界文坛又出现了一位巨匠——列夫·托尔斯泰。

2.列夫·托尔斯泰展示图片:教师:阅读课本知识,找出列夫·托尔斯泰的国籍和著作。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国籍:俄国。

(2)著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展示材料: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列宁教师:为什么托尔斯泰的作品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他的作品一方面深刻抨击了俄国的沙皇专制统治和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另一方面有否定暴力革命,宣扬道德上的博爱。

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俄国农民既想反抗又找不到出路的状态。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作品片段和作家的人物图片,让学生近距离的感受近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认识到资本家的贪婪,帮助学生全面、客观的理解文学家们的作品以及作品背后的广阔社会。

教师此处可带领学生观看“【知识解析】托尔斯泰与他的三部世界巨著”视频,直观了解托尔斯泰与他的三部世界巨著的知识点。

过渡:一个个激昂的文字能够表达文学家们的喜悦与愤怒、明了与困惑。

在音乐美术领域,也涌现出了一批伟大的艺术家。

下边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乐圣——贝多芬吧!三、音乐美术大师1.音乐大师——贝多芬展示图片:展示材料:贝多芬出生音乐世家,8岁登台表演,22岁到维也纳学习音乐,逐渐名声大噪。

28岁患耳疾,后来两耳完全失聪。

为克服失聪带来的困难,他曾将一支小木棒的一端插在钢琴箱里,一端咬在牙齿中间,在作曲时用来听音。

这个特别的辨音器,至今还保存在德国波恩的贝多芬博物馆内。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

找出贝多芬的国籍)、代表作品和作品的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国籍:德国。

(2)代表作:《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等。

(3)作品特点:他创作的音乐充满想象力和激情,富有感染力。

展示材料:要是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么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作品也没听过。

——德国思想家恩格斯只有通过它,我们才能调动一切激情,迸发出全身心的呐喊,我们才能坚定地活下去,成为灵魂的守望者。

——德国文学家霍夫曼教师:上述材料描写的是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英雄交响曲》完成于1804年,气势磅礴,是一部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表达出作曲者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

【拓展延伸】《英雄交响曲》:应法国大使的邀请,1804年,贝多芬为拿破仑谱写了《英雄交响曲》,即《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

交响曲第一乐章描绘了英雄在战斗中成长;第二乐章是葬礼进行曲,亦是贝多芬独创;第三乐章是谐谑曲;第四乐章是凯旋进行曲式的终曲。

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

他在曲式结构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一首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

全曲宏伟壮阔。

但当他得知拿破仑称帝时,愤然改写成“为纪念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作的英雄交响曲”。

教师:从贝多芬的这一做法,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对自由、平等的向往。

那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听见声音可以说是最关键的事情,可是贝多芬在创作这首恢弘的乐曲时已经几近失聪,他克服了几乎可能克服的困难,为我们留下了传世巨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