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坎坷的一生,出身地主家庭,从小养尊处优,吃喝嫖赌无所不占,在赌输家产后从少爷沦为贫农,从此历经苦难的一生。

人们常说人总是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福贵也不例外。

在福贵赌输家产后,徐父并没有像以往那样要打死福贵这个“孽子”,而是心平气和的变卖了田地让福贵把债还了,徐母跟福贵说只要人活着,穷一点也没有关系,家珍也没有因为福贵落魄离他而去,这一切让福贵反省了自己以前的胡作非为,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从某种意义来说,福贵似乎真正开始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然而命运似乎没打算放过福贵,搬到茅棚没多久徐父从粪罐上摔下离世,母亲病重去城里抓药,因多管闲事被抓了壮丁,回来时母亲已经去世,善良的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被无德医生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因高烧变成聋哑人,在后来的日子里受尽委屈,最终得遇良人二喜,一家人以为可以开始幸福的生活凤霞却因难产而死,女婿二喜为养活家人在搬运时被水泥板夹死,但命运觉得给富贵的痛苦还不够多。

外孙苦根因饥饿吃豆子过多而撑死。

他的父母,他的妻子,他的一双儿女,他的女婿,还有他的外孙。

除了母亲,剩下的亲人,都是福贵送的葬,都是他亲手埋的,几十年来,福贵送完了白发人又送完了黑发人,一生经历过许多苦难与痛苦活到了最后,却不断眼见着,承受着亲人好友的死亡。

这种悲惨的人生遭遇,读者都能感到凄然落泪,何况福贵本身?种种的不幸不禁让人发问,福贵活着的意义在哪?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种所说:“一个人不是在该死的时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时候死”。

对富贵而言,徐父离世后徐母、家珍及凤霞需要他,徐母离世后家珍、凤霞、有庆需要他……苦根死后“福贵”需要他,每次经历亲人离世都还有人是他活下去的希望,这些时候,他都不能死,他总是一次次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纵观富贵的一生,从他年少时的纨绔到幡然醒悟,他幸运吗?说他不幸,但他又渡过了所有的艰辛,一直活着;说他幸运,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父母妻儿,又是何其不幸。

福贵被国民党逼迫去打仗,在战场上经历九死一生,后来遇到解放军终于回家与家人团聚;他经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大炼钢铁和文化大革命……在作者笔下,福贵代表了那个时代大部分中国人的一生。

活着,本是一个富有生命力,富有无穷力量的一个词,“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
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作者以它为书名,却讲述了一个接着一个的死亡的事情。

余华用第一人称来讲述着福贵的一生,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丰富的感情,却还是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福贵的一生是由他自己讲述出来的,我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听着他波澜不惊的讲述自己的故事,他的一生都围绕在死亡里面,但他却一直活着,正如文中所说“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活着,一直是一个永恒深沉的话题。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会认为活着本就没有意义,其实即便是成功者也会常常迷茫于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在历史长河中,这也是哲学,科学以及神学一直所思索的主题。

我们没法儿轻易对活着的意义下结论,我们也无法轻易去否定别人的理解,这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余华自己也曾说过,“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福贵的人生虽然充斥着悲剧,他也不是没有幸福过。

福贵被抓走期间音讯全无,徐母不断的跟家珍说福贵没有去赌钱的时候,家珍在得知自己时日无多时拉着福贵的手说下辈子还要在一起的时候,当二喜带着大队人马风风光光迎娶凤霞的时候,当得知凤霞怀孕自己要当外公的时候……作者余华以旁观者的身份记录着福贵的一生,但从文字间还是不难感受福贵对这些幸福瞬间倍感珍惜。

就整个故事而言,即使悲大于喜,在书里都我们看到的都是主人公不断的将幸福放大,对苦难默默承受的乐观精神。

刚开始《活着》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大的疑惑是作者为什么会给这本书取名叫“活着”,明明书里到处都充斥着死亡,书中出现过的名字除了福贵到后面基本死完了,后来想想,作者是以死亡为读者讲述活着的意义吧。

如作者在序言所写“活着,即是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人活着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个世界比我们悲惨的多的人都还在努力活着。

这个世界也许并不完美,但与福贵那个时代的人相比,我们身处的时代远离战争、饥荒、政变以及疾病,作为个体而言,我们也未曾承受过福贵所经历的种种不幸,我们已经是如此的幸福了,还有什么理由去抱怨生活?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

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
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全文以这样一段话作为结尾,表明了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人就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相关主题